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在维持鸟类生物多样性、净化大气和湿地水质及促淤成陆等方面具有较大的非使用价值,为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资源价值核算、生态补偿政策制定等提供参考,对崇明东滩湿地的非使用价值进行评估。【方法】基于条件价值法(CVM),针对该湿地生态系统非使用价值保护支付意愿,采用支付卡式问卷进行湿地生态价值调查。【结果】研究共发放问卷490份,回收有效问卷462份,发现受访者为保护崇明东滩湿地环境、维持湿地功能,平均每年愿意支付58.3元,则估算出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系统非使用价值为48.75亿元/a。根据Pearson相关分析及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支付意愿与受访者年龄、职业、近3 a旅游次数等因素极显著相关,与教育程度、对崇明东滩湿地的熟悉程度显著相关,与性别、月收入、居住地等因素相关性不显著。最大支付意愿值与受访者性别、教育程度、近3 a旅游次数等因素极显著相关; 与年龄、职业、月收入、对崇明湿地了解程度、居住地等的相关性因素不显著。【结论】应加强对崇明东滩湿地提供生态服务功能的宣传, 增强人们对东滩湿地作用和功能的认识以有利于东滩湿地非使用价值体现, 从而有效开展东滩湿地的建设和管理。  相似文献   

2.
流域生态补偿标准计算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目的 比较国内外各种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计算方法,为改进和完善提供文献依据.方法 文献综合评述与比较分析.结果 国外通常将流域保护服务分为水质、水量保护和洪水控制3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国内已从流域生态补偿的政策性宏观研究转入数学定量化研究阶段和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国内外主要有支付意愿法、机会成本法、收入损失法、总成本修正模型、费用分析法和水资源价值法.结论 应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兼顾保护者和受益者的双方利益,才能使生态补偿标准计算方法既具有可操作性又体现公平、公正原则.量化研究将成为今后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以首批政策性森林保险试点省份湖南、福建、江西三省农户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界二分选择文件方式的条件评估法(CVM)共获取364份有效问卷,计算出湖南、福建和江西三省农户对政策性森林保险的支付意愿值分别为3.61元/亩、2.18元/亩、1元/亩;在此基础上,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支付意愿值的因素.研究发现:已接受森林保险的农户对目前的支付价格基本满意;其次,家庭规模越大、土壤产量状况越低、林地面积越大、对森林保险的重视程度越高,农户对政策性森林保险的支付意愿就越高,且男性比女性的支付意愿高.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加大政策性森林保险宣传力度;结合各省的实际情况,改善政策性森林保险的制度设计;同时提高保险公司服务水平,加强保险市场的监管工作;加强推进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4.
基于支付卡式问卷的长江水质恢复条件价值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支付卡式的条件价值评估(CVM)技术,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及访谈的形式,对公众改善长江水质的支付意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1)南京市居民对长江水质恢复的户均年支付意愿为100.66元,76.5%的受访者支付意愿大于0,8.4%的受访问者虽有支付意愿但限于低经济收入原因其支付意愿为0,15.1%的受访者拒绝支付;(2)影响居民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包括家庭收入、环境意识及文化程度;(3)南京市居民偏爱的支付方式依次为捐款、交税、存取基金方式及提高水价。根据调查结果,增加收入、提高环境意识、引入“谁受益、谁支付”观点、提高政府资金管理与使用的合理性是提高居民支付意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生物多样性非使用价值主要指生物多样性在环境和生态系统方面的服务功能,非使用价值评估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设计支付卡式调查问卷,对南黄海辐射沙脊群生物多样性的非使用价值进行评估.在允许零支付意愿(WTP=0)的问卷引导方式、以个人为支付单位,以及规避零支付意愿、以家庭为支付单位两种情况下,分别计算居民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支付意愿,进而推算出生物多样性的非使用价值;并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进一步探讨公众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允许WTP=0情况下,受访者的平均支付意愿为96.2元·(a·人)-1;规避WTP=0中,平均支付意愿为232.96元·(a·户)-1,两者差异在可接受范围内;南黄海辐射沙脊群生物多样性的非使用价值为每年5.32~5.92×108元.同时,受访者收入、对生物多样性及其受用海工程影响等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是居民支付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收入水平的影响最为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海岸带综合开发空间协调与生态补偿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我国湿地生态环境日渐恶化,湿地生态补偿项目周期长、回报低、项目交易结构复杂,作为逐利的社会资本参与公益性质的湿地生态补偿热情不高,其生态补偿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补偿面临严峻挑战,引入PPP模式举步维艰。探讨市场化机制条件下湿地生态补偿引入PPP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于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的长期合作,激活生态环保要素市场,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水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介绍水生态补偿与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入手,分析了目前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套水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构想.采取以纵向补偿为主、区域间横向补偿为辅的补偿机制.在纵向补偿中,增加生态补偿转移支付项目,一般性转移支付考虑增加生态环境影响因子的比重;横向补偿中建立区际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基金,采用横向补偿纵向化的方式实行区际间的水生态补偿.最后,提出了完善水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对武汉市新洲区3个乡镇11个村326户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研究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户居住空间选择偏好.模型结果表明,文化程度和年龄等个人属性特征显著影响农户居住空间选择偏好;家庭收入、宅基地面积和房屋建筑类型是促使农户居住空间选择的重要因素;乡村人居环境满意度和城市向心力显著影响农户居住区位选择.因此,应合理的引导农户居住空间行为.  相似文献   

9.
以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为例,探讨了该工程水源地生态补偿对象的界定问题以及补偿机制的完善问题.结果表明:应根据吉、辽两省界面的浑江水质浓度,确定生态补偿对象,且辽宁省境内的补偿对象包括一期、二期的输水工程水源地;在现有的纵向转移支付手段基础上,建立受益城市参与的横向补偿方式,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和科学评价天津不同类型湿地土壤的污染状况,以宝坻水稻田、北大港湿地、大黄堡湿地为研究对象,分别代表典型的农田湿地、滨海湿地和沼泽湿地,对各湿地0~30 cm土层的土壤理化性质以及As、Cd、Cr、Cu、Ni、Pb、Zn 7种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分析.通过计算钠吸附比和碱化度,确定3种类型湿地土壤的碱化程度.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价.根据Hakanson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探讨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天津湿地土壤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且不同类型的湿地土壤受到的污染类型有所差异,其中,农田湿地受重金属污染程度高,滨海湿地土壤积盐程度高,沼泽湿地土壤pH值较高.湿地土壤的盐渍化程度与碱化程度具有一致性,为滨海湿地沼泽湿地农田湿地.不同类型湿地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存在差异,表现为农田湿地土壤中的Cd、Cr含量显著高于滨海湿地和沼泽湿地的含量.单因子污染指数表明,Cd在农田湿地和沼泽湿地中处于中度污染,在滨海湿地中处于轻度污染;综合污染指数表明,农田湿地和沼泽湿地处于中度污染水平,滨海湿地处于轻度污染水平.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表明,除Cd处于中度风险等级外,其他元素均处于轻度风险等级.天津3类湿地整体上都属于轻度风险,Cd为潜在生态风险的主要贡献因子.  相似文献   

11.
胶州湾海岸带生态环境脆弱性空间建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州湾对青岛市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由于经济飞速发展,海岸带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对胶州湾海岸带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以卫星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基于层次分析法,结合海平面上升灾害风险指数、健康指数等,建立了胶州湾海岸带生态环境脆弱性空间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胶州湾海岸带生态环境脆弱性值为5.64~86.20,随着海水水质变差,物种种类减少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以及岸滩环境变化等人为活动的加剧,该值呈现上升趋势。经济发展早、速度快的市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较高,后期发展起来的胶州市、城阳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较低。该模型的建立及其对胶州湾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评价结果,能够为改善胶州湾生态环境建设及其应对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1980-2015年扎龙湿地景观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扎龙湿地1980—2015年7期土地利用数据、近35年气象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利用数理统计、空间分析与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对扎龙湿地近年来景观类型时空变化、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并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等问题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近35年来,扎龙湿地西北、中东和西南部地区景观类型空间变化明显,受人类干扰严重.沼泽地面积减少最多,耕地面积增加最多,草地、林地、未利用地面积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水域和建筑用地面积变化不大.2)在1995—2005年扎龙湿地景观破碎度较高,且2000—2005年变化显著.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增加,水域、沼泽地面积减少对景观破碎化有直接影响.3)温度增加使湿地水体的潜在蒸发量增大,影响湿地水量平衡.大型水利设施、补水工程的修建有效缓解湿地缺水状况,同时也打破湿地的自然生态水文模式,加剧湿地景观破碎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与可持续发展都面临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13.
胶州湾海岸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了胶州湾海岸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特征.对胶州湾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起重要作用的湿地生物有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禽和湿地维管束植物5大类.以硅藻和甲藻为主的浮游植物中广布种和暧温带种种类最多,以节肢动物和腔肠动物为主的浮游动物中近岸低盐种最多,底栖动物中温带种和广温广布种最多.以2003、2004年的调查结果与20世纪80年代的调查结果相比,胶州湾海岸湿地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游泳生物种类都有明显地减少.胶州湾海岸湿地水禽包括游禽和涉禽2类,水禽区系的地理分布成分以古北界种类为主,季节型成分以旅鸟和候鸟为主.胶州湾海岸湿地维管束植物区系的生活型成分以地下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为主,生态类群成分以水生植物和盐生植物为主,种子植物属的地理分布成分以世界分布属和温带分布属为主.  相似文献   

14.
基于湿地现状分布数据,对珠江流域湿地现状被保护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以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目标,运用系统保护规划的理论和方法,综合考虑GDP、人口密度等社会经济因素,以Marxan作为空间优化模型构建珠江流域的湿地保护优先格局,优先建立的保护单元共87个,面积共27 681.79 km2,最终形成合理保护网络,并针对各子流域进行评估确定湿地保护空缺,提出合理优化格局构建建议.结果表明,珠江流域保护体系缺失严重,亟需重构湿地保护体系:1)珠江流域上游的湿地保护空缺主要集中在高原山区湖泊、河流湿地广泛分布区域;2)对于珠江中下游区域,重在面向大型湿地空缺建立大型自然保护区,强化重要生态储备资源的保护与修复;3)对人为干扰最为强烈、经济活动最为繁荣的珠江三角洲区域,则重在对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的保护空间合理构架湿地公园或湿地小区,并因地制宜地开展针对性的滨海湿地修复项目,缓解围填海活动;4)海南岛及南海各岛诸河区域湿地保护空缺主要位于海南岛东侧与西侧部分地区,应根据各区域保护强度与发展程度不同,建立以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构成的以保护湿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珠江流域湿地保护体系调整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近20年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退化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87年和2002年的Landsat 5、Landsat 7卫星遥感影像空间属性数据为基本材料.结合实地调查,研究了近20年来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退化及原因.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退化包括物理退化、生物退化和化学退化3个方面.湿地的物理退化表现为自然湿地面积减小、景观多样性水平下降;湿地的生物退化表现为生物多样性水平下降、自然湿地净初级生产力降低:湿地的化学退化表现为湿地吸收CO2及释放O2的气体调节功能下降、吸收净化N功能的下降等.引起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退化的自然因素有气候变暖和持续干旱、河流径流量减小、风暴潮、海岸侵蚀等.人为因素有围垦湿地、超量开采利用水资源、人类活动引起的地下咸卤水入侵、道路建设等.  相似文献   

16.
武汉城市湿地景观格局时空结构演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定量研究武汉城市湿地景观的特征、分布格局及变化过程,探索其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 1987-2005年,武汉城市湿地总面积减少了137.50 km2,其中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281.87 km2,相反,人工湿地面积增加了144.37 km2。② 武汉城市湿地景观的多样性减小,均匀度降低,优势度增大,说明武汉城市湿地景观趋于同化。③ 水库坑塘湿地的破碎度最大,说明水库坑塘湿地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大。④ 河流湿地、湖泊湿地的质心向西南迁移,水库坑塘湿地的质心向东南迁移。⑤ 武汉气候的变暖与趋干、人口的快速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快速城市化导致武汉城市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以杭州湾南岸为研究区,利用1980年9月20日的Keyhole遥感影像与同一时期的Landsat MSS遥感影像,通过融合处理,获得既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又有多光谱分辨率的历史遥感影像,填补历史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空缺.研究结果将历史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监测时间序列推前的同时,提高杭州湾南岸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的精度.研究中将使用历史融合影像对杭州湾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进行监测,同时结合1990—2020年4景Landsat遥感影像,获得杭州湾南岸地区近41年的土地利用情况,辅以前人的目视解译结果图,得到分类精度>90%的土地覆被利用分类结果.从面积变化、类型转化、年均变化率3方面分析讨论了1980—2020年间杭州湾南岸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0—1990年,杭州湾南岸库塘呈减少的趋势,耕地逐渐向海岸地区扩张;1990—2020年,城市的扩张面积不断增加且呈现向海岸扩张的趋势,库塘的面积增加明显,主要表现在人工养殖场继续向海岸扩张.城市的发展是影响杭州湾南岸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并且在杭州湾城市规划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其生态环境的问题,加强自然湿地保护,严格控制自然湿地的开发规模,坚持可持续发展,在保护湿地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8.
利用RS与GIS技术,结合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4.2,采用1993年、1998年、2002年、2005年、2009年、2013年6年的遥感数据从斑块、景观层次和景观空间格局上研究西洞庭湖青山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前后20 年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湿地公园建设之后湿地面积快速减少,非湿地面积快速增加.2)湿地景观类型中水体与泥滩地变化最大,水体在湿地公园建设之后破碎度增加,形态变化复杂,而泥滩地与之相反,非湿地各景观类型变化不大,整体发展态势较好.3)湿地公园建设之后景观破碎度增加,景观形状变化复杂,景观异质性增加.4)湿地公园建设之后水体及草滩地的景观基质地位没有改变,但整体上湿地景观类型的优势度呈现降低趋势,而非湿地特别是耕地景观在近几年优势度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