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本科地理科学类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创新型人才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安徽省高校地理科学类专业设置和2017年各专业招生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地理科学类专业布点和本科招生数量明显增加,但生源质量有待提高;各专业招收比例不均衡,师范类的地理科学专业招生最多;高中地理和大学地理科学类专业的学科性质差异使得文理兼收成为高校招生的主要模式;高校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应用型和实践型人才培养成为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速录行业已成为就业市场的热门行业之一.以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根据计算机速录行业需求,对计算机速录专业定制专业目标,以重点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主线,确定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实行多元化考核,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机速录能力.  相似文献   

3.
职业教育是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支持。近年来,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和就业的概况是:义务教育阶段以初等职业教育为辅,设置了部分职业教育课程;高中阶段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但班级和学校数量呈现减少趋势;高等教育阶段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录取人数呈现逐年递增的良好态势;农村残疾人就业是我国残疾人就业的主体,是城镇残疾人就业人数的4倍左右;城镇残疾人就业总人数、新增就业人数、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个体就业、公益岗位就业人数均呈现逐年递减的态势;农村残疾人在业人数、从事农业和非农业生产的人数也均呈现逐年递减的态势;只有城镇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人数基本保持不变。针对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可通过落实职业教育政策、开展"互联网+"培训、实施辅助性职业教育、学科渗透职业教育以及创新职业教育模式等措施来促进残疾人就业。  相似文献   

4.
地理教育实习是高师地理科学专业必须完成的德、智、体综合性的专业实践教育课程,是师范生从学生向教师过渡的必经之路,实习效果的好坏,影响着师范生的职业信心和信念。已有的研究大多从管理者或学校的角度去分析地理教育实习,往往忽略了实习的主体——学生,而学生才是地理教育实习的参与者,他们的感受和体会更能突显实习的问题,因此,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试图从实习生的视角去看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找到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改革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高师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存在重学科专业课、轻教育基础课,重必修课程、轻选修课程,重理论课程、轻实践课程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理学科的发展,不利于地理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本文在分析部分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上,从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提高师范生素养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构建以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和教育研究课程为主的选修模块和必修模块。以期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地理新课程改革、地理学科的发展以及教师专业化趋势与定位,改革与重构高师地理科学专业的教育类课程,为培养具有新的教育理念、专业素质的基础教育所需要的地理教师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招生就业角度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婷婷  谭丽春  李家珠 《科技信息》2009,(34):I0201-I0202
专业设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招生、学生的培养及毕业生的就业,必须与招生、就业紧密联系。本文从招生就业的双重视角分析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专业设置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多元化招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单独招生是高职院校多元化招生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高职院校招生模式改革的必然发展方向。它给高职教育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它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就业空间;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学生管理难度。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积极探索有效措施来承接和应对这种正负面影响,如可采取组建单独招生联盟、革新学生管理模式、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强化学生就业优势等方面措施。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民族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由始建于1958年的通辽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数理科逐步发展到2002年而定名。1963年开始招收数学专业本科生,现有数学、计算机两个学科: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类)三个本科专业和应用数学专业硕士点,全日制学生1950人,34个教学班,生源来自24个省(区),是全校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学院,也是理科类中招生与就业态势最好的学院。  相似文献   

9.
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体系包括教师职业能力、专业实验实践能力、素质拓展能力三大模块.全程导师制是伴随学生整个学业进程的全程指导,既强调时间上的全时段指导,也强调全方位引导.全程导师制应用到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时可以分为准备阶段、基础阶段和强化阶段,基础阶段和强化阶段是重点.基础阶段采取模块化运作,每位学生均要参加3个模块的实践训练,以达到全面发展、综合素养的提升;强化阶段根据学生就业、考研等方向分流后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学生就业和考研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以长江师范学院化学专业为例,对该校升本以来该专业毕业生的流向情况作了具体的调查与数据统计,总结出化学专业毕业生虽然仍以从事教育教学为主,但进入教育行业的毕业生人数比例已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等四个方面特点。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高师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进行改革,并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中小学适龄入学学生人数减少,基础教育市场需求萎缩,用人单位门槛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滞后,毕业生就业观念单一和就业能力准备不足等因素,新建本科院校师范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实际,应从优化专业设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进师范生培养模式、完善就业政策以及加强就业指导等方面入手,逐步解决师范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相似文献   

12.
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后续发展能力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艺术设计行业的快速发展,艺术设计人才就业市场呈现出向多元化、多领域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文章主要针对就业市场出现的新趋势和新特点,认真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当前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后续发展能力欠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协"博士学位获得者的职业取向调查"结果表明,博士毕业生就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职业类别、发展前景、志向爱好、收入待遇、地域优势等,从事科研工作仍是其主要职业理想,且对职业成就的期望普遍较高;博士毕业生由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由中西部向东部流动的特征较为明显,其职业期望及就业实际与社会需求、地域差异等存在结构性矛盾;须迫切转变就业观念,改善中小城市及中西部的就业环境,合理配置科技人力资源,以充分发挥博士毕业生的创新才能。  相似文献   

14.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供需严重失衡,就业市场是买方市场。为了实现顺利就业,毕业生的合法权益经常受到用人单位的侵犯,有的毕业生为了就业委曲求全,有的毕业生则不懂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此,有必要对毕业生常见的被侵权行为现象进行分析,以期寻求有效解决毕业生被侵权行为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从适应社会需求出发,菏泽学院物理系注重培养非师范生动手操作、创新和人际交往能力,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主要途径如下:成立科技创新实验室;组织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和电子技术竞技比赛活动;开辟校企合作基地等.上述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非师范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6.
针对样本和高维数据,研究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特征选择算法及其在高校就业预测中的应用.利用采集的就业数据,使用SVM方法对数据集进行特征选择,再利用SVM分类器对数据进行已就业和未就业学生的分类,得到了较好的预测结果,为高校就业指导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就业难,贫困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在社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就业机制和公平的竞争环境的今天,与其他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明显处于弱势,他们表现出更多的茫然和无奈。通过分析制约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内外因素,提出了在现有条件下帮助贫困大学生就业的有效对策,目的是唤起全社会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形势的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诚信缺失现象呈上升趋势,诚信意识淡薄、制作虚假简历、随意违约、面试时的不诚信行为及用人单位招聘时的弄虚作假等现象普遍存在。本文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诚信缺失现象及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面对社会竞争激烈、就业供需矛盾加剧、女大学生就业遭遇歧视的现状,提出女大学生就业权的救济途径:改变传统社会偏见,促进家务劳动社会化;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女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加大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力度和发挥女性自身优势,树立健康良好的女性形象等.  相似文献   

20.
就业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面对日趋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如何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切实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确保实现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的"双高"目标,成为高职院校亟需解决的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高职就业难的相关问题,结合工作经验就高职院校如何加强就业工作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