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忠"是孔子道德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将"忠"当成"教之本"与"行之先",体现了良好品格与工作态度。孔子"忠"的内涵甚广,包含道德教化、理智德性、个人品德、伦理实践。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孔子"忠"德能引领我们遵守社会公德,坚守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陶冶个人品德,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李庆洁 《科技资讯》2010,(9):180-181
唐代大文学家、教育家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这里,他把"传道"放在了教师职责的首位,正所谓"教之道,德为先"。而语文是生命之声、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每篇课文都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都体现着时代的主旋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正因为如此,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的要求。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本文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3.
张永生  蔡竹 《科技信息》2009,(9):101-101,111
人们的思想品德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其中既有作为内因的个体品德内在形成规律的作用,也有作为外因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要培养一个人的良好品德必须:一要注意研究品德的形成规律的作用;二要注意整合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得内因、外因相结合培养人的良好品德。  相似文献   

4.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内涵深广,"诚"作为道德范畴,其涵义由自然本体之"诚",进一步演化为人的一种至高的道德境界;"信"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被认为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品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契约社会的到来,诚信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当代价值也日益凸显,对当前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但是从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看,幼儿所接受的道德熏陶和教育不容乐观,众星捧月般的地位,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使我们的孩子从小便养成了“以我为中心、任性、骄蛮、无礼”等不良道德意识和行为。幼儿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关键时期和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6.
家庭是人生活的"根",许多良好的性格、习惯都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自然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本文从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培养孩子生活习惯两个方面阐述了家庭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保飞  王素文 《科技信息》2012,(28):344-345
道德情感是人类具有的高级社会性情感,是与人的道德认识相伴而生的,是人产生善的道德行为,形成良好道德的力量和源泉。长期以来,提高道德情感教育的效能一直是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人们不断反思传统德育效能低下的原因,对此众说纷纭。本文首先概述道德情感的内涵和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并且阐述道德情感对品德形成的作用。其次,详细阐明在体育教学中调动道德情感的途径来提高教学的效果。最后,本文将提出实施道德情感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8.
品德养成与家庭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教育要从摇篮抓起,家庭在一个人的品德形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教育要以德育为本,通过榜样示范和行为训练,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9.
现今社会对我们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继承和发扬得"变味",用"德"很难评定,须借"法"而助评。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我们现今社会一直弘扬和提倡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关系越来越冷漠,正义感和基本道德的缺失,见义勇为成为一个极为沉重的社会话题。  相似文献   

10.
财会人员首先必须具有良好工作素质和心理素质,自己正不怕人家讲你歪话,更具有诚信做事办事,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为公、主观与客观相结合以事实为依据,以道德为本,具有良好的风范。德才兼备是会计人员的立业之本,国家不但需要有才能的会计人员,更需要以德为重的会计人员。三国时期刘备就是以德为重,虽然刘备的才能不那么高明,但他以德作为治国待人的座右铭,使其从无到有,立足于三国鼎立的状态。德是人生做人的行为规范,对社会有益的人或成为有用之才的人都要有良好的道德,没有道德的人他虽然获得一点小利益,但在其人生道路上是不成功的…  相似文献   

11.
赵晨 《科技信息》2010,(16):I0270-I0271
少儿舞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它充分利用"童心"与"童趣"的特点,展现出少儿时期游戏、纯真、幻想、模仿、表现等特征,进一步加强孩子们对于"真善美"的感受力与亲和力,从而给孩子提高了音乐素质,增长了知识,开发了智力,培养了创造力,增强了孩子的身体素质与气质的美感,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审美感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达到了德、智、体、美综合素质较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2.
<正>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用什么人和用好什么人无疑是企业家们特别关心的问题。有些人有才,但品德不敢恭维;有些人有德,但才能却很平庸;德才兼备的人无疑是企业最理想的员工,可是这些人大都当了老板或被更优秀的企业抢走,是稀缺资源。因此,大部分员工只能从前两种人里选,可是究竟选那种人呢?管理学书籍上告诉企业家要优先选有德的人,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在关键时候,你可能会对有德无能的员工很失望,因为有些工作跟德的关系不大,只要有才就行了,比如企业要与对方谈判,一个有德但口才和脑筋都不行的员工岂能胜任此项工作?现实中,我们看到企业招什么样的员工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令人头疼的课题。其实在一个  相似文献   

13.
初三阶段是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初三学生思想发展的现状、道德认识的发展、道德情感的发展、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发展等五个层面,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相似文献   

14.
品德“底线”,是保证受教育者品德健康发展的最低品德水准,道德情境中自觉恪守的无法再降的最低原则要求,也是危困情境中抵抗诱惑克制欲望无路再退的最后价值信念与道德防线。人的品德发生的应然逻辑起点、家庭伦理起点、社会现实起点,是“底线”模型建构的起点路径;在内在多层多维因素复合作用、外在多重多维条件综合制约的基础上,融通、整合而形成了品德“底线”问题解决的理论模型;现实情境中师范生的品德“底线”具体生成、发展有四个阶段。如此,构成了品德探讨不可或缺的“底线”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5.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教育子女是家长的天职。一个人品德是否高尚,习惯是否良好,人格是否健全,身体是否健康,都与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关系到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也是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浅谈校园文化的教育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秀茹 《中国西部科技》2009,8(19):89-89,63
高雅的校园文化设施,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着陶冶、激发、塑造功能。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的品德有着教育和引导功能。良好的校凤及校园人际关系,能使学生在言传身教中,形成良好的品质。高层次,高标准的校园文化,具有强烈的辐射性,对学生群乃至社会道德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孟子认为,人之为人,在于人具有先天的道德善端和道德意向,这是人类社会秩序得以形成及运行之基本依据;但是,人还具有“食、色”之类的生理本能。如果人只追求生理本能的满足,没有加强道德修养,必然导致社会的纷争,这是社会动乱的根源所在。因此,统治者必须实行“仁政”,以德施政,善待民众,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教育、感化民众,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8.
肖丽利 《科技信息》2011,(33):350-350
时代的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不断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从而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最奥妙的相互接触"。在这"相互接触"中,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自身人格对青少年心灵的成长具有深刻的影响。所以要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首先要着眼于教师的人格魅力的塑造。而英语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英语的语言能力、娴熟的教学能力、良好的道德品德和师德以及优雅的仪表、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这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一、唤醒儿童已有经验。关注孩子内心体验品德与生活新课程理念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同时,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又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  相似文献   

20.
论道德榜样     
《潍坊学院学报》2016,(1):82-88
近年来,××道德模范、感动××人物、最美××等的评选、宣传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带来的是满满的正能量。这也充分说明了人类社会的道德生活离不开道德榜样。而树立什么样的道德榜样以及如何宣传道德榜样,作为掌握和控制社会道德资源的政府无疑拥有话语权。但由于主客观种种情形的存在构成了对道德榜样的道德生活的"绑架",因此,为其"松绑"就是还道德榜样作为一个生活人应有的幸福。不仅如此,社会还应通过对道德榜样的道德回报鼓励人们弃恶从善,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但应该明白,从归根结底意义上来说,道德回报是对道德榜样的某方面高尚德性的回报,而不是对道德主体的回报。道德榜样作用的发挥凭借其个人德性与公众道德生活之间的契合得以实现。虽然普通公众与道德榜样之间在德性水平上存在差异,但二者道德地位上的平等使得每个普通公众都有成为道德榜样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