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作品翻译的理想境界是“化境”,本文从“内”与“外”,也即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并结合优秀翻译工作者应具备的三个素质,谈如何达到“化境”。以形象生动的例子论证了文学作品的翻译应求神似而非单纯的形似。  相似文献   

2.
从“化”字的含义着手,发现钱钟书“化境”说翻译理想的哲学基础在于道家,并结合他的翻译实践,对翻译的“化境”的基本特征、“化境”译文的审美感受和实现“化境”的翻译方法作了阐释。希望这种研究能促进传统翻译理论的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3.
刘静 《科技咨询导报》2009,(22):225-225
本文介绍了当今翻译界关注的一个理论——钱钟书先生之“化境”理论.并从“化”与“境”二字之源头探讨了“化境”说的内涵。对于“化境”说中归化与异化进行了探讨。笔者还就“化境”说中“化”与“讹”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纵观翻译史,翻译标准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时至今日,翻译标准问题仍处于“百家争鸣”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中西方传统翻译标准概括而言即“四个Y”标准:“诣”“易”“一”“依”,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翻译质量评估的“三个有利于”原则,在指导翻译理论与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修辞的最高境界是修辞的“化境”。这种“化境”是指修辞主体运用修辞技巧已达到出神入化,游刃有余的地步,再也感觉不到自身在刻意运用修辞技法。同时,修辞接受客体也感觉不到修辞主体运用技巧的痕迹。要达到修辞的“化境”,必须达到天然自成的反映生活和修辞主体情感的“真”;修辞与语音、语境、语体的“谐”;修辞主体对修技巧的一种独特感悟与运用的“灵”;修辞语言清新自然言简意丰的“朴”。  相似文献   

6.
将"化境"说当作钱钟书先生翻译思想的总括性标签一直是译学研究领域的普遍做法。但"化境"其实只是钱氏在《林纾的翻译》一文顺应"译"字的训诂实施的一个修辞策略,不足以成为"化境"赖以成说的坚实文本支撑。"化境"说在理论层面上与钱氏用以表达其核心翻译思想的其他概念(如"不隔"以及经其重新界定的"信")有着内在的一致。本文意图以"不隔"说从修辞视角对钱氏的翻译观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7.
将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现代信息论思想与我国古人老子、王弼关于“象”、“言”、“意”关系之论述相结合,提出了“达意”与“得意”的概念。“达意”是就非原母语译的释而言的,其前提是译对原评议的理解;翻译的最终目的不是将原翻译,而是要让译的读领会原作所传达的信息,即“得意”。所以“达意”是对译的要求,而“得意”则是对译读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行为才开始受到重视,因此,进一步弄清何为译者“显形”、影响译者“显形”的因素以及译者“显形”的表现等问题,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有重要意义。同时,对译者“显形”的研究不能仅从译者自身的微观角度进行研究,而应将译者“显形”与翻译标准相联系,既促进译者的充分“显形”,又有助于确立较完美的翻译标准,为翻译活动提供指导,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网络“神翻译”是翻译领域的一个新现象,对其研究日渐受到学者的关注。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从经验功能、逻辑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出发,对英文诗歌“I Am Afraid”的五个汉译本——一个普通版本及四个“神翻译”版本进行比较,分析“神翻译”版本与原诗的异同,“神翻译”更接近于一种“刻意的改写”,不符合翻译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流行歌曲和写作有许多相通之处。首先,流行歌曲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和写作密不可分。其次,流行歌曲中的词是文学作品的一部分,词作者都是文人。再次,流行歌曲和文学作品都是艺术,艺术有其相通之处。向流行歌曲说“拿来”,必将使写作成为一件轻松愉快的事。  相似文献   

11.
以林克难教授提出的“看易写”原则与“模仿-借用-创新”模式相结合的实用英语翻译理论为依据,探讨实用英语翻译技巧“套用译语同义习惯说法”的存在和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和合理性,阐述了它的实用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从翻译的社会功能入手,通过对“等效论”的探讨和对英、汉词汇特点的分析,提出了以“等效论”原则作为英、汉习语翻译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赵婷婷 《科技信息》2009,(3):288-289
中华民族在文化发展与对外交往中积累了深厚的内涵,语言表达正是这种内涵的外化。生活中,“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词几乎每天都要用到,它们不仅用来指示坐标还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含义。以上四词在翻译思路上有共通之处,因此本文选取“东”字为例,试从其方位名词的基本含义到特定文化含义的演变,探讨方位词翻译的方法选择。  相似文献   

14.
翻译理论是用来指导翻译实践的,而翻译理论中的“二律背反”现象,使翻译实践无所适从。通过对翻译理论中几个典型的“二律背反”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翻译理论中“二律背反”现象的出现是翻译领域的某一方面出现转机的前奏。  相似文献   

15.
日语中常常被称为“拟声词”、“拟态词”,即“才ノマトベ(onomatope)”是极其丰富的一门语言,日语文章及会话中大量使用。学界从各个领域对“才ノマトベ”进行研究,但对在“拟态词”的下级分类中出现的“感觉拟情词(gijyougo)”和“感情拟情词(gijyougo)”为中心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むかむか”作为具体实例,通过对“拟声拟态词词典”、日语语言文字数据库及日本明治以后的文学作品里出现的部分例句的使用实态的分析,记述了单一的“才ノマトベ”是如何实现其范畴间的转换和意义上的扩展。  相似文献   

16.
《诗经》本是上古文学作品,汉代经儒家神化处理遂变文学作品为儒家经典。本文力图从西周时期的“以声为用”,春秋至春秋战国之交的“声义皆用”及战国时期的“以义为用”这三个方面来阐述《诗经》在先秦的流传与应用。以期揭示《诗经》变成儒家经典这一嬗变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钱钟书翻译理论探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钟书不仅是国学大师,而且在翻译理论方面也有独到见解。他的“诗不能译”的理论实际是一把双刃剑,不是对翻译的否定,而是对翻译的一种最高的境界要求——“化境”。  相似文献   

18.
翻译的标准,清代翻译家严复有“信、达、雅”之说,随后翻译大师李健吾、钱钟书有“传神”、“化境”之说。小说的标题虽是译文中极小的一部分,但它却是见微知著。  相似文献   

19.
对钱钟书先生"化境"说的理论基础和内涵进行了研究。围绕钱氏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的三个核心概念——"化""诱""讹",集中阐述了"化"的内涵及求"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钱钟书先生对"化境"说的阐述为理论基础,通过鉴赏材料《鸭巢围的夜》译文,从"化"出发,通过"熔解、提炼、重铸"三个步骤,分析戴乃迭所译的《鸭巢围的夜》译文的翻译手法,臻于化境的艺术效果。本文旨在促进"化境"说在翻译批评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