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介绍了从樟树树干、树蔸及枝叶中提取与精制樟油和樟脑的工艺,指出了提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宜宾油樟的现状及未来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介绍宜宾樟油及樟树资源的现状,分析了樟油生产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樟油发展的方向和应解决的问题,展示了樟油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三种类型樟树果实的精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樟树果实精油的化学成分,应用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柱层析、核磁共振等方法,鉴定了樟树三个生化类型(本樟、油樟、芳樟)的果实在三个不同生长时期精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变化规律.本樟果实精油主含樟脑和黄樟油素;油樟果实精油主含甲基丁香酚和桉叶油素;芳樟果实精油主含甲基丁香酚和黄樟油素.随着果实生长时期的不同,樟树果实精油的主要成分含量也随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樟树叶子和果实的化学成分及其应用。用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核磁、薄层析等方法研究了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L_0)Presl]叶子、果实精油的组分。其叶子精油主分为芳樟醇,占总量的81.0%;其果实精油鉴定出19个化合物,主要成分为黄樟油素,占总含量61.0%。我们还测定了种子脂肪酸的成分,主分为月桂酸(占总量的83.4%)和癸酸(10.1%)。 研究表明樟树叶子和果实的精油是新的香料资源,还为保护樟树资源及开展综合利用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洋茉莉醛,又名胡椒醛,外观为具有洋茉莉花香的白色或黄白色闪光结晶,其天然品少量存在于洋茉莉花、刺槐花等花油和香荚豆等植物中.洋茉莉醛的生产通常以从黄樟树水蒸气蒸馏得到的黄樟油素为起始原料,与氢氧化钾共热转化为异黄樟油素,经氧化、苯萃取、中和洗涤、常压蒸苯、乙醇结晶等工序后得洋茉莉醛成品.国内厂家目前大多以黄樟油素为原料生产.有关研究单位现已开始研制以邻苯二酚为起始原料,经亚甲基化、酸化、氧化脱羧三步反应合成洋茉莉醛的生产新工艺.  相似文献   

6.
为了获得叶片挥发油中桉叶油素含量高的优良油樟型樟树单株,通过对井冈山大学校园内5处胸径大于15 cm的樟树叶片进行采样,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其挥发油,利用气质联用仪(GC-MS)对樟树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结果显示:5份樟树叶片样品有3份提取出了叶片挥发油用于分析,其中I号叶片挥发油样品主要化学成分为桉叶油素,含量为63.993%,按照樟树化学型分类法,应属于油樟型樟树。初步判断在井冈山大学校园内筛选获得一株优质油樟,它是桉叶油素含量较高的优良油樟型樟树单株。  相似文献   

7.
以茶叶籽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提取工艺提取茶叶籽油,研究了提取压力、温度、时间对茶叶籽油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提取工艺提取茶叶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压力30 MPa,提取温度55℃,提取时间2 h。  相似文献   

8.
洋茉莉醛,又名胡椒醛,外观为具有洋茉莉花香的白色或黄白色闪光结晶,其天然品少量存在于洋茉莉花、刺槐花等花池和香荚豆等植物中。洋茉莉醛的生产通常以从黄樟树水蒸气蒸馏得到的黄樟油素为起始原料,与氢氧化钾共热转化为异黄榜油素,经氧化、苯苹取、中和洗涤、常压蒸苯、乙醇结晶等工序后得洋茉莉醛成品。国内厂家目前大多以黄樟油素为原料生产。有关研究单位现已开始研制以邻苯二酚为起始原料,经亚甲基化、酸化、氧化脱坡三步反应合成泽茉莉醛的生产新工艺。洋茉莉醛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学品和有机合成中间体,在食品、日化、精细化…  相似文献   

9.
樟树子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研究樟树子挥发性油的提取并制成中药片剂的生产工艺条件.筛选出樟树子挥发油提取的较佳条件是原料与水的质量比为1∶4;应用3因素6水平的均匀设计方法,选用研磨法筛选出樟树子油-β-环糊精包合较佳条件是:温度为55℃,研磨时间为1.5h,樟树子油(g)∶β-环糊精(g)=1∶12.在此条件下所得包合物油利用率为80.73%、包合物收得率为91.61%.  相似文献   

10.
香桂(Cinnamomum Petrophilum Nchao),是我县特有的香料经济树种,广泛分布于我县岩溶区域,其枝、干、叶、皮均可提取芳香油,尤以叶子含油率最高,达3.1-4.36%,香桂油的主要成份为黄樟油素,含量达96.01—99.60%,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唯一枝叶含黄樟油素的树种,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极强,列为我县重点发展的经济林树种。  相似文献   

11.
植物微量元素的提取常用微波消解联合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等;植物挥发油的提取常用传统提取方法有水蒸气蒸馏法、溶剂提取法、压榨法、吸附法等,现代提取方法有同时蒸馏萃取法、超临界CO2萃取法、亚临界水萃取、酶解辅助提取、微波辅助提取法、超声波辅助萃取法、固相微萃取法、联合萃取法等.为研究湖北产樟树皮、茎、干、叶不同部位微量元素及挥发油的成分并对其进行比较,采用电感藕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樟树中各部位微量元素的含量;同时采用石油醚为溶剂用回流提取法分别提取樟树不同部位的挥发油,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其相对含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鉴定化学成分.结果表明:测定的14种微量元素在樟树不同部位含量有所差异,但其中Al、Zn和Fe的含量偏高,Co、V、Se、Cd的含量偏低;从樟树树皮、茎、干、叶中分别检测出29、21、27、9种不同成分,共46种成分,均为含氧、烯烃类化合物.树皮中主要成分是黄樟素(36.23%),特征成分是4-isopropyl-1,6-dimethyl-1,2,3,4,4a,7-hexahydro-onaphthalene(1.71%);树干的主要成分是黄樟素(22.45%),特征成分是1-isopropyl-4,7-dimethyl-1,2,4a,5,8,8a-hexahydronaphthalene(1.55%);树茎的主要成分是黄樟素(69.98%),特征成分是(1R,8aR)-1-isopropyl-4,7-dimethyl-1,2,3,5,6,8a-hexahydronaphthalene(2.25%);树叶的主要成α-松油醇(40.73%)和桉树醇(31.96%),特征成分是(1R,4S)-7,7-dimethyl-2-methylenebicyclo[2.2.1]heptane(4.71%).湖北宜昌樟树中不同部位所测微量元素有差异;而樟树树皮、干、茎中所测的重金属元素含量及树叶中除Cu外所测得的重金属元素含量符合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的限量标准;樟树不同部位的挥发油成分差别较大,该实验结果为以后的樟树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The influence of the foliage boron(B)-spaying concentration on the yield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tree peony (Paeonia ostii ‘Feng Dan’) was explored in the experiment of 2014-2015. In this research,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mass concentration of foliage boron- spraying and tree peony seed yield. Maximum yield increment of tree peony seeds was obtained when the boron-spraying concentration was 4 g/L. The composition of fatty acid was analyz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and 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were quantified by internal standard method. The increase in the oil extraction rate after foliage boron-spraying nutrition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was significant and ranged between 0.04% and 11.43%. Seed oil production and oil extraction rate were also increased due to the increase of seed yields. Furthermore, foliage boron-spraying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content of linolenic acid and linoleic acid in seed oil.  相似文献   

13.
以花椒籽为原料,采用浸渍提取法提取花椒籽油,发现温度、浓度和时间对提取效果都有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筛选出最佳条件:提取溶剂为体积分数为99.5%的无水乙醇,提取温度为80℃,提取时间为2 h。  相似文献   

14.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对丝瓜籽油的理化性质及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丝瓜子仁为原料,采用常规提取和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丝瓜籽油,比较了两种方法的效率和产率,并对两种提取方法所得丝瓜籽油的理化特性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丝瓜籽油经甲酯化处理,采用GC-MS对其脂肪酸成分进行定性分析,鉴定出四种成分为棕榈酸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91,2-十八(碳)二烯酸甲酯和硬脂酸甲酯四种脂...  相似文献   

15.
加拿大紫叶稠李种子繁殖试验自2002年秋季开始,从加拿大埃德蒙顿引进紫叶稠李种子500g。并对种子进行发芽试验,采取不同方法,从中筛选种子发芽早,出苗率高,分枝多的最佳种子处理方案,使紫叶稠李这一彩叶树种的种子繁殖技术得到应用与发展,批量生产绿化苗木,从而添补园林绿化彩叶树种之不足,为城市绿化、美化、彩化提供良好素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是重要的生物日化和生物质能源树种,近年来我国无患子产业蓬勃发展,但目前在生产上仍没有明确的采收期或者确定最适采收时间的方法。通过对果实生长发育过程及内含物含量动态变化间的关系研究,确定无患子果实的最适采收时间。【方法】选取5株长势中等、开花结实良好的8年生实生无患子树,于果实膨大期的末期到果实脱落期,每隔4 d每株树采摘15个发育正常的果实,观察其外观变化,并进行果实、种子、果皮及种仁干质量,果实横径、纵径、侧径,种子横径、纵径、侧径共10项表型指标测定,以及种仁含油率、单种仁油质量、果皮含皂苷率、单果皮皂苷质量及含水率的测定。【结果】①9月底果实由绿色变为金黄色,随后在10月上半个月内失水,果皮表面皱缩,果实横径下降7.95%,侧径下降10.71%。②8月底至9月初种仁体积较小,呈绿色,随后逐渐长大,在9月20日左右由绿转黄,且在9月底完全变为黄色。种子横径、纵径和侧径在10月上旬明显下降, 其中横径下降10.81%,纵径下降4.87%,侧径下降8.96%。③果实和果皮的干质量变化趋势相同,均在10月15日之前上升,随后小幅波动,且果皮干质量发生第2次明显上升时种子干质量下降。④种仁油质量在9月中旬及之后较高,果皮皂苷质量在10月上旬和中旬较高。【结论】果皮中皂苷和种仁中油的积累在10月上旬均达到最高,针对果皮皂苷和种仁油的应用,最佳采果期在10月上旬和中旬。由果实外观判断,生产上,果实完全变为金黄且果皮开始皱缩后的20 d内,为最佳采果期。  相似文献   

17.
橡胶种子油对猕猴体内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用橡胶种子油喂养的猕猴,其腹膜后和肠系膜上的脂肪所炼取的油脂,进行脂肪酸组成分析中发现,含饱和脂肪酸明显减少,而含不饱和脂肪酸明显增多,为畜牧饲养业提供了一种新的改善动物油脂组成的饲养方法.  相似文献   

18.
油用与食用向日葵籽形态及主成分差异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分析了食用和油用葵籽实和籽仁的大小、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脂肪酸组成以及碳水化合物含量.结果表明:食葵籽实和籽仁均较大,种皮多为灰底白纹;油葵籽实和籽仁均较小,籽实饱满充实,种皮多为黑色;食葵籽仁蛋白含量平均为19%,油葵籽仁蛋白含量平均为15%,食葵籽仁蛋白含量大都高于油葵;食葵籽仁含油量在30.0%~42.4%之间,油葵籽仁含油量在30%~47.3%之间;葵籽油主要含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其油酸和亚油酸较高,约占90%,70%食葵籽的亚油酸含量丰富,达到60%以上,58%油葵籽油酸含量较高,达80%以上;食葵籽仁淀粉含量约14%,油葵籽仁淀粉含量13%左右.食葵和油葵籽虽在某些主成分上有差异,但其划分主要是按其种皮形态、籽粒大小以及嗑食方便性.  相似文献   

19.
利用樟脑还原中间产物的分子热力学稳定性的差异,在还原体系还原剂S/无水乙醇中进行樟脑的不对称还原,考察还原剂用量、溶剂用量和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还原剂S与樟脑量的比为2.8,溶剂用量为15.5,反应时间为40 min,利用这种方法还原樟脑,主产物为右旋龙脑,副产物为异龙脑,两者的比例几乎固定不变.研究还表明,在该体系中还原樟脑,反应温度易于控制,反应条件比较温和,反应产物收率较高,反应所得樟脑最高转化率为78%,右旋龙脑最高产率为66%.  相似文献   

20.
黄梓宸  管宇 《科技信息》2013,(17):35-36
本文基于抽样技术和回归分析,结合一些容易观测的樟树的样本信息,包括樟树的高度、冠幅、胸径,和第一、二级枝条数量等信息,实现了樟树叶片数量的快速测算。结果表明,一棵79米高的樟树的叶片数量在11000至24000个单位左右,并且主要与樟树高度和第二级树枝数目有关。该模型估计误差较小,稳健性良好,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与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