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社会认同理论和领导-成员交换理论,基于320份高新技术企业调查数据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探究了企业文化对科技人才创新行为的影响,检验了组织认同感的中介作用以及领导-成员交换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企业文化对科技人才创新行为有积极影响;组织认同感在企业文化与科技人才创新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领导-成员交换在企业文化影响科技人才创新行为的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家庭支持型主管行为是指主管表现出的支持员工家庭的行为。基于资源保存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以科技人才为研究对象,研究家庭支持型主管行为对科技人才工作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并探究工作投入的中介作用和主动性人格的调节作用。通过对318份科技人才有效问卷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家庭支持型主管行为显著正向影响科技人才工作幸福感;工作投入在家庭支持型主管行为和科技人才工作幸福感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主动性人格在家庭支持型主管行为和工作投入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并正向调节工作投入在家庭支持型主管行为与工作幸福感之间的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已有文献对变革型领导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研究鲜有着墨,其关系作用机制仍未被探明.以认知心理学ABC理论的逻辑为研究思路,在变革型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路径中同时引入来自个体层次和团队层次的认知变量——员工心理授权和团队心理安全感,深入分析两个认知变量在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从理论上构建变革型领导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跨层次中介效应、调节效应理论模型,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构建基础研究类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对引导和推进该类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促进国家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基础研究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概念和特征;基于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冰山模型以及基础科学研究的本质特征,进一步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创新知识、创新技能、影响力、创新能力、创新动机和管理能力等一级指标框架下的基础研究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二级和三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构建,尤其强调了对创新个体潜在能力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构建基础研究类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对引导和推进该类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促进国家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基础研究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概念和特征;基于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冰山模型以及基础科学研究的本质特征,进一步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创新知识、创新技能、影响力、创新能力、创新动机和管理能力等一级指标框架下的基础研究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二级和三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构建,尤其强调了对创新个体潜在能力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代表着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而员工是企业创新的主体,其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为探讨变革型领导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路径,以企业的基层员工为被试对象,发放问卷392份,数据结果显示,变革型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心理授权、组织创新氛围和领导—成员交换在其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同时,领导—成员交换会正向影响组织创新氛围,组织创新氛围会正向影响心理授权。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同志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抓紧并持之以恒地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如何推动我国创新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是具有现实和战略意义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创新型科技人才是以创新性为显著特点,具有较高科技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通过参与科技创新或科技研发活动,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才。基于对创新和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理解,提出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开发创新型科技人才及人才队伍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9.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加快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热情和活力,更好地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近期,浙江省科技厅将开展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大规模问卷调查,以进一步摸清情况,找准症结,为下一步研究出台相关政策获取依据。  相似文献   

10.
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在阐述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现存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人才数量和结构布局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联系我国科技发展实际,相应地提出了一些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徐辉 《科学管理研究》2021,39(3):125-131
从现代科学管理理论的视角,在心理契约中间调节变量的基础上对青年公务员的职业价值观、绩效及其各维度进行考量.发现青年公务员公共型职业价值观显著正向影响绩效及其3个维度,个人型职业价值观显著正向影响关联绩效,显著负向影响任务绩效与社会公共绩效.心理契约的组织期待对公共型职业价值观与绩效的3个维度均起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对个人型职业价值观与任务绩效、社会公共绩效起显著负向调节作用,对个人型职业价值观与关联绩效不起调节作用.个体期待对青年公务员的公共型职业价值观与任务绩效、社会公共绩效间起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对个人型职业价值观与关联绩效间起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对个人型职业价值观与任务绩效、社会公共绩效间起显著负向调节作用,对公共型职业价值观与关联绩效间不起调节作用.通过强化职业理想信念教育、优化组织环境管理氛围、激发人员潜质内在动力来进一步培育青年公务员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高组织行政效率.  相似文献   

12.
对研发人员进行创新能力培训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而心智模式是研发人员创新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其通过影响研发人员创新的态度和行为,进而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因此,企业应通过培训创新知识和传播创新经验,重视研发人员个体成长、激发研发人员的创新思维乃至创新动机,加强企业创新文化建设、促进研发人员的创新意愿等途径,引导研发人员形成创新导向型心智模式,以达到理想的创新行为。  相似文献   

13.
李威 《安徽科技》2011,(12):28-30
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创新型科技人才,就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是能够对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做出创造性贡献的高层次人才。人才资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创新型人才更是国家战略资源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4.
王军  程郁 《科技智囊》2010,(4):66-71
<正>在科技决定竞争力、科技引领时代发展的今天,国家的强盛和社会的繁荣都高度依赖于科技人才的有效培养、引进和使用,创造良好的创新激励环境与制度体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国家主席胡锦涛曾强调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要全面  相似文献   

15.
赵娅 《科技与经济》2020,33(4):76-80
在变革与创新的时代,激发员工建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非常关键,更多需要从内在动机进行驱动。社会认同代表个体与社会的心理与情感联系,在组织情境中包含组织认同、领导认同和自我认同。更进一步,员工建言行为是建言动机、建言能力与建言机会三维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基于AMO理论构建了三种认同影响下的员工建言行为概念模型,对组织管理员工建言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彭军 《科技信息》2011,(29):186-187
分析了心理授权的含义、模型及影响心理授权的个体因素,包括人口学变量、归因方式、解释风格、自尊、情绪、反省等。认为在运动训练中,心理授权的诸多内容都得以运用和体现。指出心理授权的四个维度都运动训练都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其中的自我效能感。此外,心理授权的个体影响因素也对运动训练起到相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河北地区46家企业的科技人员为样本,探索了科技人才创新行为的内涵和人格特质,分析了科技人才人格特质与创新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科技人才人格特质中的学习性、自控性与支配性对创新行为均具有显著性影响,反馈性与自立性影响并不显著,这些结论对企业甄选、用好和开发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要有适度的授权,才能激发创新.但是,目前国内针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心理授权及有效性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较为空泛、可操作性差,需要结合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特点,整合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心理授权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开放包容的管理理念是培养并留住人才的重要决定因素.基于社会交换、心理授权等理论,实证分析了包容型领导风格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包容型领导风格包括领导认可并培养员工、理性包容员工的观点和失败、领导尊重并公平对待员工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均对员工幸福感有显著影响.员工幸福感与员工创新行为显著正相关,且在包容型领导风格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在领导尊重并公平对待员工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在领导认可并培养员工、领导理性包容员工观点和失败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构建导向明确、精准科学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是客观评价创新型科技人才并取得公正可靠评价结果的关键前提。运用文献研究法在分析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现有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存在的评价对象界定形式化、评价指标缺乏实证性和完备性、评价体系缺乏实操性以及分类评价不足等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