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7 毫秒
1.
采用头皮静脉针法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头皮静脉针法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全组均采用7~8号头皮静脉针经颈路肌间沟穿刺,一旦出现异感,固定针头,回吸无血液后注入1.5%利多卡因3~5ml试验量,观察5min无异常反应。再注入1.5%利多卡因15-25ml,以后每隔1~2h给10~15ml药.结果:镇痛完善24例(60%),基本完善14例(35%),失败2例(5%).结论:采用头皮静脉针法经肌问沟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简便易行,并发症少,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0.5%布比卡因用两种容积脑脊液稀释腰麻用于剖宫产的麻醉效果.方法:80例择期行剖宫产的产妇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40例,A组见腰麻针脑脊液回流后接入抽有0.5%布比卡因1.5ml的注射器缓慢回抽至2ml后给药,B组药物用量同A组,回抽至2.5ml后给药.观察比较A组和B组麻醉效果、血压波动和恶心呕吐情况.结果:两组麻醉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血压波动小于A组且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A组.结论:0.5%布比卡因1.5ml(7.5mg)见脑脊液回抽至2.5ml能满足剖宫产麻醉要求,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
1993年至1995年我院收治肺结核咯血50例,现将不同止血方法的疗效分析如下。临床资料:50例中男40例,女10例,年龄15-70岁,浸润性肺结核30例,慢纤维空洞型20例。经胸片X线或痰中查到抗酸杆菌确诊,小量咯血(<100ml)10例,中量(11—300ml)25例,大量(>300ml)者15例。治疗方法:(1)对11例小量咯血给止血芳酸100-200mg静注;每天2次,疗程7-10天,结果9例止血,1例无效,止血率90%。(2)对25例中量咯血及上述无效病例给脑垂体后叶素5-10μ加葡萄糖20—40ml静注,结果中量咯血23例及1例小量咯血者达到止血,巾量咯血的止血…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24岁,因子宫肌瘤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肌瘤切除术。术前给予安定10mg,阿托品0.5mg肌注。硬膜外穿刺点取L~(1-2),向头置管。注药麻醉后测平面为T_8~L_5。因患者痴呆,精神紧张,不予合作,于手术开始前静注哌替啶100mg。5分钟后患者意识消失,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呼吸减弱,继而血压降至78/50mmμg,待静注麻黄硷15mg后,呼吸停止。急行面罩吸O_2,辅助呼吸约3分钟后,患者面色、口唇、指甲渐红润,呼吸恢复如常。血压升至100/70mmμg。  相似文献   

5.
1一般资料 患者1,男,62岁,54kg,食道中段癌行食道癌切除术.术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5 mg,安定10mg,氟哌啶4 mg,芬太尼0.1 mg,异丙酚2 mg/kg,司可林1.5 mg/kg,快诱导气管插管后,以1%普鲁卡因500 mL内含哌替啶200 mg、司可林300 mg维持麻醉.术毕20 min因病人意识及自主呼吸未恢复而静注纳洛酮0.4 mg,2 min后病人意识及自主呼吸恢复,潮气量8~10 mL/kg,充分吸痰后拔管.10 min后病人意识消失,呼吸停止.立即气管插管人工呼吸,20 min后病人清醒,呼吸满意.拔管安返病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异丙酚在喉部手术前行气管切开期间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喉部手术患者24例,每组12例,随机分为异丙酚组(Ⅰ组)和局麻组(Ⅱ组)。Ⅰ组患者在局麻前给予异丙酚1~2mg/kg缓慢静脉注射,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意识丧失后给予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再行气管切开。Ⅱ组患者仅在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下行气管切开。记录切皮前、切皮时、插管时、插管后1min、插管后3min时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脉搏氧饱和度(SpO2),观察患者呼吸抑制发生率,燥动发生率及术后遗忘率。结果切皮时,插管时及插管后1min,3minⅡ组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较Ⅰ组患者明显升高,躁动发生率Ⅱ组患者明显高于Ⅰ组患者(P〈0.05),呼吸抑制发生率及脉搏氧饱和度(SPO2)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异丙酚用于喉部手术前气管切开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在麻醉后恢复室气管导管拔除期应用药物异丙酚和艾司洛尔对心血管反应及全身麻醉苏醒质量的影响及护理注意事项。方法将120例全身麻醉下行普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结束后带气管导管送入麻醉后恢复室。异丙酚(P)组在患者达到拔管条件时,在拔除气管导管前2min静脉注射静脉异丙酚1.5mg/kg;艾司洛尔(A)组在拔除气管导管前2min静脉注射盐酸艾司洛尔注射液1.0mg/kg。记录全身麻醉诱导前、气管导管拔除即刻以及拔管后1、3、5及10min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与给药前比较:P组SBP、DBP、HR于拔除气管导管时、拔除气管导管后1min显著性升高(P〈0.05);A组SBP、DBP、HR于拔除气管导管时、拔除气管导管后1min升高不明显(P〉0.05);与A组相比较,P组患者麻醉苏醒期SBP、DBP及HR均升高(P〈0.05),两组患者在麻醉后恢复室留观时间没有明显差异。结论艾司洛尔可有效抑制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行开腹手术拔除气管导管期间不良心血管反应的发生,有利于在麻醉后恢复室的护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应用0.1%罗哌卡因+2μg/mL芬太尼实施可行走式硬膜外分娩镇痛(AEA)的效果,安全性及对母婴和产程的影响。方法择住院初产妇120例,随机分两组各60例,Ⅰ组为观察组,应用0.1%罗哌卡因+2μg/mL的芬太尼实施AEA,初始量8~12 mL,持续输注率6~10 mL/h锁定15 min给药1次,每次2 mL;Ⅱ组为对照组。整个产程监测产妇BP、HR、RR、SPO2;观察产妇下肢运动阻滞情况,连续监测宫缩及胎儿心率,记录各产程进展情况及时间;记录新生儿出生后的Apgar评分;按照Mulletr镇痛强度评分法评定产妇的疼痛程度,按照Bromage法评定产妇的下肢运动神经阻滞情况。结果两组产妇的基本生命体征,下肢活动情况,各产程的进展情况,时间,分娩方式及新生儿出生后的Apgar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用0.1%罗哌卡因+2μg/mL芬太尼实施AEA后,产妇均感到无痛或仅感到轻度极易耐受的疼痛;Ⅱ组对照产妇均感到中强度以上疼痛甚至因难以忍受而要求行剖宫产术。结论该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氯胺酮复合异丙酚或咪唑安定的麻醉特点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术前静注2mg/kg氯胺酮,术中分别用咪唑安定0.1~0.2mg/kg/h或异丙酚8~12mg/kg/h持续静脉注射维持至手术结束前10~15min,若术中患儿对手术刺激有反应酌情追加氯胺酮1~2mg/kg.结果异丙酚组的氯胺酮用量显著少于咪唑安定组且手术平稳,恢复快捷,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在小儿麻醉中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氯胺酮复合异丙酚或咪唑安定的麻醉特点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术前静注2mg/kg氯胺酮,术中分别用咪唑安定0.1~0.2mg/kg/h或异丙酚8~12mg/kg/h持续静脉注射维持至手术结束前10~15min,若术中患儿对手术刺激有反应酌情追加氯胺酮1~2mg/kg.结果异丙酚组的氯胺酮用量显著少于咪唑安定组且手术平稳,恢复快捷,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在小儿麻醉中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新利尿合剂,即联合应用血管扩张剂及速尿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观察其疗效。方法:治疗组用5%葡萄糖或0.9%氯化钠250ml,多巴胺20mg,酚妥拉明20mg,静点,每分钟20~25滴,点滴完立即静注25%葡萄糖或0.9%氯化钠20ml加速尿40~200mg,每日1次,7d观察效果.对照组:除多巴胺,酚妥拉明不用外,其他治疗方法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20例,显效4例(20%),有效14例(70%),无效2例(10%),总有效率90%.对照组20例,显效1例(5%),有效10例(50%),无效9例(45%),总有效率55%.两组总有效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新利尿合剂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是有近期疗效的,肾功能改善,尿量增加,无明显不良反应,临床可以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小儿硬膜外麻醉辅用小剂量氯胺酮的麻醉效果。方法 择期手术病人70例,ASA为I或Ⅱ级。年龄5~12岁,随机分为2组(n=35):氯胺酮加咪唑安定组(A组);哌替啶加氟哌利多组(B组)。病人入室静卧5min测量血压、心率作为基础值。记录用药后每5rain测BP,HR,SPO2以及内脏牵拉、低血压、体动的比例。结果 与基础值比较,B组低血压内脏牵拉、体动等发生率高于A组(P〈0.05)。结论 氯胺酮对防治内脏牵拉、低血压、体动反应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无痛胃镜在基层医院开展的可行性。方法 异丙酚以1~1.5mg/kg静脉注射,待患者入睡,即行胃镜检查。结果 全部病例均顺利完成胃镜检查,术后3~5分钟清醒,自觉无任何不适,满意率达100%。结论 在无痛胃镜检查中以异丙酚为麻醉剂,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乳化依托咪酯在早孕无痛人流术中的麻醉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玉芳  杨小华  阮玉娴 《甘肃科技》2010,26(14):147-149,124
探讨乳化依托咪酯-芬太尼-咪达唑仑配伍在无痛人流术中的麻醉效果。选择ASAⅠ级人工流产者320例,年龄20~40岁,体重45~65kg,随机分为四组,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组(A组)、乳化依托咪酯复合芬太尼组(B组)、异丙酚-芬太尼-咪达唑仑组(C组)及乳化依托咪酯-芬太尼-咪达唑仑组(D组),每组80例。采用双盲法给药。A组和B组静脉注射芬太尼1ug/kg,3~5min后静脉注射异丙酚1~2mg/kg或乳化依托咪酯0.15~0.2mg/kg,C组和D组先静脉注射咪达唑仑2mg,随后静脉注射芬太尼1ug/kg,3~5min后静脉注射异丙酚1~2mg/kg或乳化依托咪酯0.15~0.2mg/kg。待患者意识消失后开始手术操作,面罩吸氧。记录麻醉诱导时间、手术时间、记录乳化依托咪酯用量、异丙酚用量、阿托品和麻黄素的使用情况、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对麻醉效果的满意程度及术后苏醒时间;记录心动过缓、低血压、肌阵挛及术后有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与A组和C组比较,B组和D组苏醒时间延长,术中低氧血症、低血压及注射痛的发生率降低,术中最低血压升高,麻黄碱使用率降低,术中肌阵挛的发生率及麻醉医师的满意程度升高(P0.05);与C组比较,D组术中肌阵挛及术后恶心、呕吐及头晕的发生率降低,低血压的发生率升高(P0.05)。乳化依托咪酯-芬太尼-咪达唑对无痛人流术患者循环和呼吸功能的抑制程度较轻,术中及术后有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5.
选择ASAⅠ~Ⅱ级足月妊娠产妇110例行剖宫产手术,随机分成5组(各22例)实施腰麻:R对照组用w=0.68%的罗比卡因(Ropivacaine)2mL(13.5mg),RM1~RM4吗啡处理组,分别于R组中加入吗啡0.1、0.2、0.3和0.4mg.评价新生儿情况,术后VAS和PHS镇痛评分,Ramasy镇静程度和围术期不良反应.结果表明:各组新生儿1min和5minApgar评分,脐动脉血气值均在正常范围(P>0.05);术后有效镇痛时间,R组不明显(3.6±2.7)h,RM1~RM4各组无痛时间≥12h,其中RM2、RM3和RM4组>36h的病例数达60%以上.术后各吗啡组皮肤瘙庠与剂量相关,恶心呕吐增加不明显(P>0.05),无呼吸抑制.鞘内吗啡、罗比卡因能安全用于剖宫产术,对新生儿无影响,0.2~0.4mg吗啡鞘内注射术后镇痛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碳酸利多卡因、盐酸利多卡因用于急诊剖宫产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100例(ASA分级I~Ⅱ级)拟行急诊剖宫术产妇随机分为碳酸利多卡因组和盐酸利多卡因组,两组按照相同的麻醉方法及给药方式至阻滞平面满足手术需要,并观察两组的起效时间、痛觉完全消失时间、阻滞持续时间、麻醉后3min及5min和15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改变、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在起效时间、痛觉完全消失时间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在给药过程中均出现了平均动脉压(MAP)的下降和心率(HR)相应的增快.但碳酸利多卡因组较盐酸利多卡因组出现得早.两组的此种改变均能得到有效地纠正.两组的新生儿Apgar评分无异常,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在急诊剖宫产术中,碳酸利多卡因的应用可以有效地缩短起效时间和痛觉完全消失时间,阻滞完全、麻醉效果确切,对产妇及新生儿毒性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异丙酚与芬太尼或低剂量氯胺酮合用预防人流术中孕妇躁动的效果。方法 :12 0例初次妊娠行人工流产手术孕妇 ,随机分成异丙酚组 (P组 )、异丙酚加芬太尼组 (F组 )、异丙酚加氯胺酮组 (K组 ) ,每组 4 0例。P组、F组和K组先分别静注生理盐水 1mL、芬太尼 1μg·kg- 1和氯胺酮 0 4mg·kg- 1后以 5 0mg·min- 1静注异丙酚 1 5~ 3 5mg·kg- 1,待孕妇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手术。观察异丙酚用量、孕妇麻醉期躁动评分、术后清醒时间、允许离院时间以及心率 (HR)、血压(BP)、血氧饱和度 (SPO2 )变化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P组、F组、K组术中躁动评分分别为 0 5 5±0 5 3、0 15± 0 11、0 13± 0 14 ,P组评分与F组、K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P组异丙酚用量较大 ,K组呼吸和循环较稳定。结论 :异丙酚与芬太尼或低剂量氯胺酮合用都能有效预防人流术中孕妇不自主躁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术后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的效果。方法 选择30例ASAI-Ⅱ级手术病人,手术种类包括:胸腹部手术26例,脊椎手术2例,下肢手术2例。随机分成罗哌卡因组(A组)和布比卡因组(B组),每组15例。A组镇痛药配方:0.5%罗哌卡因20ml 0.9%生理盐水78ml 0.005%芬太尼2ml,B组0.5%布比卡因20ml 0.9%生理盐水78ml 0.005%芬太尼2ml。两组基础注药速率(持续背景剂量)均为3ml/h,病人自控给药剂量(PCA)为2ml。锁定时间为30分钟,进行视觉模拟镇痛评分(VAS)和下肢运动神经阻滞评分(MBS)。从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 低浓度罗哌卡因术后PCEA效果确切,对运动神经阻滞轻,比较低浓度布比卡因有一定优势。结论 罗哌卡因是PCEA较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铁(Ⅱ)与2-(5-溴-2-吡啶偶氮)-5-二乙氨基苯酚络合物的结构、稳定常数及显色条件.结果表明:在PH=3.6~10.0的吐温-80的介质中,配合物分子中铁(Ⅱ)与2-(5-溴-2-吡啶偶氮)-5-二乙氨基苯酚的摩尔比为1:2,配合物的稳定常数为1.38×10~(10),表现摩尔吸光系数ε’764=2.79×10~4L·mol~(-1)·cm~(-1),铁(Ⅱ)在0~35μg/25ml范围内服从Beer定律,常见Cu(2+)、Zn(2+)、Cd(2+)、Hg(2+)、Mn(2+)b、Ni(2=)、SO4(2-)、NO3-、PO4(3-)等离子均无干扰.本法具有简便、快达、灵敏度、选择性和准确性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静脉胺碘酮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静脉应用胺碘酮对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42例合井器质性心脏病的反复发作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首剂3~5mg/kg,10min注入,继之以1.0~1.5rag/min维持静脉点滴,以后依病情渐减。静脉应用同时加用口服600-1200mg/24h。第1次负荷量后,若心律失常控制不理想,可每隔15~30min再给1.5~3.0mg/kg的追加负荷量,以VT、VF消失为有效。结果总有效率85.7%。对持续性VT终止率25%。静脉用药早期对PR、QTc间期、QRS波时限无影响。静脉用药期间,2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经减量后恢复;1例出现一过性Ⅱ度房室阻滞;8例出现静脉炎。结论静脉胺碘酮治疗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24h 1000~1500mg为较合适的初始静脉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