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为更好地促进我国高中学校体育的发展,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对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现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该课程存在课程目标边缘化、内容单一化、实施程序化、评价表象化等问题.为此,从治理现代化视角入手,针对性地提出明确目标治理、完善内容治理、优化过程治理、突出评价治理等凸显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殊育人功能的优化策略,为进一步深化我国高中阶段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学校体育治理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阐明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依据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外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比较,从情感和技能3个方面探讨了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高校体育目标体系的反思与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实施,现行大学体育目标已不再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思维法对高校体育目标体系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大学体育指导思想、目的与目标的辩证关系.在综合现代学校体育各种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文化背景,提出了具体的大学体育指导思想、目的和目标.  相似文献   

4.
体育教学目标作为学校教育目标的构成体系之一,在体育新课程改革深化落实过程中出现各种目标泛化现象,深入剖析其泛化的原因以及重塑体育教学目标体系将有助于深化体育新课程落地生根.分析认为,导致体育教学目标泛化的原因主要在于国外教育思想的照搬移植、新课程改革的迎合求全、体育课程主体价值的虚化、应试教育体制的束缚等,建议从树立正确课程观,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本位指导思想;深刻理解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厘清体育新课程的内在目标体系;统筹把握体育课程的内容结构,合理分配与设计体育课时教学目标;坚持课程目标设置科学原则,协调处理体育教学中的各种复杂关系等方面,重塑学校体育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5.
结合影响体育课程目标实施的因素,运用文献资料及问卷调查法,对部分高校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我国高校在实施体育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与现行高校体育课程目标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以促进高校体育课程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于文新 《科技信息》2009,(34):I0305-I0306
学校体育目标集中体现人们对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编制,体育教学实施,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竞赛、课余体育训练开展中的体育价值理解,是学校体育目的在学校体育中的具体化。学校体育目标的功能是学校体育为学校体育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学校体育活动的组织,学校体育评价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学校体育教学带来了许多全新的课程理念,"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正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得到贯彻,三维健康的体育教学目标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要指导者,怎样使新课程标准落到实处,从而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整体效益,是一个十分重要和迫切的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并结合学校体育教学的实践,对新课程标准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辩证地思考了运动技能教学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关系,并提出了提高学校体育教学整体效益的有效途径:以全局体育观指导学校体育教学,坚持课内外相结合原则,活用课外体育资源,促使学生由课外带动课内积极学习体育的兴趣,从而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和专长,无论是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都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体能和提高运动技能水平,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学校体育教育应从多方面落实终身体育思想。  相似文献   

9.
肖玲 《科技信息》2012,(12):262-26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将中小学的体育学习划分为六级水平,并在各学习领域按水平设置相应的健康水平目标。因此,体育课程目标越来越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课程内容也越来越多样化,课程评价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课程的建设。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体育教师的角色与地位势必需要重新定位。本文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运用文献资料法及新的"健康"概念,提出新型体育教师在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必要性。为适应当今体育课程建设的需要,体育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相似文献   

10.
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这是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目标。因此,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簧在体育课堂上通过体育教学方法来实现,所以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体育课"缩水"、"放羊式"教学常态化、课外体育表面化等问题已严重影响我国学校体育和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要改变现状,必须重新审视青少年健康问题,要把增强青少年体质作为体育强国的战略重点;强化对学校体育的监管力度,严格规范学校的体育行为;通过立法和增强执法力度,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相似文献   

12.
学校运动会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传统的学校运动会越来越不适应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新要求。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试图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新理念与学校运动会相结合,积极倡导以现代体育理念为核心的学校运动会。  相似文献   

13.
以体育节取代普通高校传统田径运动会的改革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普通高校田径运动会因其自身存在的弊端,已逐渐脱离了高校现行的体育教育方向和目标,在推动学校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和活跃课余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小,改革势在必行.文章借鉴国内外学校体育的成功经验,提出构建普通高校"综合体育文化节"的目的、意义、内容、模式及组织实施方法,使体育节成为对高校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健康教育、终身体育教育的多维载体,以更新、更全、更有效的方式促进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汤丽平 《科技资讯》2012,(21):169-170
本文试图探讨小学语文教学法在体育运动学校教学中的合理应用,研究如何根据教材特点,从体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选择、创造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法。改善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基地是深入实施体健素质教育,深化体健教学改革的一项开拓性创新工作,通过体健课程基地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集中力量研究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引导学生高效学习,提高学习效果。本文对如何开展体健课程基地建设的问题进行了实践研究与探讨,提出了开设多样选项教学、研究开发校本课程、课内课外延续教育,加强教学规范管理,发展教师专业素质等五个方面策略,力图建设高效而富有特色的体健课程基地。  相似文献   

16.
以大学生的营养水平为视角,探究大学生与体育行为之间的关系,大学生的营养水平以身体质量指数BMI标准进行确定,利用修正后的《大学生体育行为偏好调查问卷》对郑州大学2011至2014级普通大学生共500名进行抽样调查,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体育行为的适应性方面存在性别差异,男大学生适应性程度不高,女大学生与体育行为之间无明显相关.BMI值越大的男大学生更喜欢体育行为,但实现体育行为的程度不高;而女大学生与体育行为无明显相关性,需从认识层面提高.学校应定期开展大学生实践体育行为的适应性评价,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以保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历史发展划分了五个时期,即:摸索时期——文革时期—恢复时期——教师流动高峰时期——规范完善时期,并进行分析,归纳其状况是:高校体育多年来没有根据青海高校发展的实际,形成区域优势和具有特色的创新教育手段,以此来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相比偏大;年轻教师明显不足,学历层次不高.另外还根据青海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区域文化状况、经济发展进程、在高校体育工作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其特点是: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青海高校体育工作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受区域民族文化的影响,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给予了高校体育在内容上可开发、可利用的很好素材;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给学校体育的教学、运动竞赛有了可利用的天然环境;高校的办学空间不均衡,造成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不均衡现象,影响了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南京青奥会的召开,南京城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开展了“迎青奥,爱运动”等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教育活动,青奥会的文化教育功能和社会影响力也伴随着多样的体育活动而逐步融入人们的生活,尤其对当代的青少年儿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社会需求,促使他们热爱运动,参与运动,了解运动,初步形成了生活体育化的思维方式,实现了体育精神、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也是青奥会竞技体育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观察、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美中小学体育教学展示课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体育教学展示课是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来设定教学目标;美国体育教学展示课的目标是以SPARK课程目标体系为基础来制定的。两国在基本教学内容选择上都是在体育与健康的理念上进行的,但是,国情的差异使得两国在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上差别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