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研究"Y型"汇流口处螺旋流结构,通过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了汇流比(干流流量与汇流口处总流量之比)对"Y型"汇流口处螺旋流结构的影响.分析认为,当干支流流量相差悬殊时,流量占绝对优势一侧的水流会在汇流口处形成一大螺旋流,另一侧螺旋流将受到压迫,在汇流口处表现为单一的大螺旋流结构;当干支流流量相当时,汇流口处水流表现为表面汇聚的双螺旋流结构,并由此提出"Y型"汇流口处三维概化模型.  相似文献   

2.
河道汇流口水力特性对鱼类栖息地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河道水流增量法(IFIM)研究了交汇河口汇流比、汇流口下游弗劳德数及汇流口下游宽深比这3个主要水力控制因素对鲤科鱼类及平鳍鳅科鱼类栖息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交汇河口,水力条件的变化对鲤科鱼类及平鳍鳅科鱼类适宜栖息地分布影响不大;随着汇流比增大,加权可用面积(WUA)逐渐减小;随着汇流口下游弗劳德数增大,WUA迅速减小;随着汇流口下游宽深比增大,WUA逐渐增大,且增幅很小、WIM可以给出鱼类适宜栖息地面积与各水力控制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可为河流管理与决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3.
库区交汇河段淤积沙坝形成的水动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典型库区交汇河段模型试验研究了在汇流比与坝前水位影响下,断面平均流速和水流挟沙力的沿程变化规律,阐释干流淤积沙坝的形成机理及汇流比与淤积沙坝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水流由干支流向交汇区下游运行过程中,断面平均流速与水流挟沙力均存在由增到减的转折点,转折点位于干流交汇区内;当汇流比大于0.56时,从支流河道到交汇区下游挟沙力出现了骤降.水流挟沙力的不均匀变化导致了干流淤积沙坝的出现,汇流比的大小则决定了淤积沙坝形成的部位.随着坝前水位的升高,交汇河段淹没程度增大,交汇区内的转折随之弱化.  相似文献   

4.
进行汇流管路特别是管路较短或汇流节点较多的管路系统设计时,正确确定管道汇流口水流局部能量损失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根据水动力学基本原理,在分析90°汇流口独特水流特性及能量耗散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局部能量损失系数的综合表达式,并应用试验资料对该综合表达式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正确分析管道汇流口水流的局部能量损失机理,必须考虑汇入断面上支流沿下游主流方向的动量输入和主支流间相互掺混引起的附加摩擦阻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湟水河与大通河交汇处为原型,以有机玻璃、角铁等作为材料,通过比例缩放建立了干支流流量可调节的天然U型河道干支流交汇处水槽模型,进行模拟试验研究交汇处的水面形态变化规律.试验表明,在干支流的交汇处会产生壅水现象,水面抬高,壅水位置往往出现在U弯顶部;随着干支流汇流比的不断减小,壅水位置会随着汇流比的减小而逐渐向下游位置...  相似文献   

6.
汇流比对U形弯曲交汇河道中污染物离散系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弯曲河道交汇区污染物离散系数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建立U形弯曲交汇河道水气两相流数学模型,进行交汇区水动力数值模拟。数学模型经试验数据验证后,模拟分析了不同汇流比对弯道交汇区水流结构和离散特性的影响,离散系数采用二维离散张量法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支流入汇导致交汇断面附近纵向和横向离散系数达到峰值,该峰值随着汇流比的增大而增大;横向离散系数沿程分布呈现单峰结构,纵向离散系数沿程分布呈现双峰结构。  相似文献   

7.
水流作用下海底管线三维冲刷扩展速度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流作用下海底管线三维冲刷问题进行了实验室研究,重点研究了不同的水流速度(以底面剪切力系数θ表示,θ=0.046~0.104)、管线埋厚比(e/D=0.1~0.5)、水流作用角(α=45°~90°)下的冲刷沿管线扩展速度.实验结果表明管线下方冲刷以先后两个速度沿管线向两侧扩展.建立起冲刷段扩展速度vh与θ、e/D、α等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发现管线冲刷的扩展速度随底面剪切力系数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埋厚比的增大而减小,随水流作用角的增大而增大.最后,根据实验结果建立了一套预测海底管线下方冲刷段扩展过程的经验模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库区交汇河段水动力特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辽宁大凌河白石水库库区交汇河段为研究对象,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不同因素影响下其水动力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库区交汇流河段水深沿程增加,过流面积沿程加大,交汇口以上干支流流速沿程增加,而交汇口以下流速呈现沿程减小的显著特征;在入汇口下游的支流同侧必然存在回流区,随着汇流比的增加,回流区范围增大;坝前水位升高时,交汇区内流速绝对值减小,沿程变化率减小,主流线弯曲程度加大,回流区范围增大。  相似文献   

9.
利用Clapeyron方程来描述冻土内温度、冰压力和水压力的关系,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和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一维非饱和冻土水热耦合模型。采用数值模拟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建立的水热模型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冻结时间的增加,冻土的温度变化由剧烈转成平稳,最后沿高度线性分布;冻土段含水量增大,未冻土段含水量减小;在冰透镜体的存在的地方,孔隙比明显增大,含水量明显增大;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较吻合,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三门峡—小浪底区间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从DEM中提取的汇流网、水流路径长度和坡度等流域特征,建立了适合于黄河三门峡—小浪底区间水文过程的松散耦合型分布式水文模型.该模型用Horton下渗曲线进行单元网格的产流计算,用各产流单元的汇流时间和线性水库相结合的方法模拟洪水过程中的洪峰平移和坦化现象.对研究区域11场洪水过程的模拟结果显示,该模型基本上能将洪水总量、洪峰流量和峰现时间的误差控制在许可误差内。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不同交汇角度θ和流量比q对明渠交汇口壅水特性的影响规律,利用体积函数法(VOF)追踪自由表面,采用雷诺应力模型(RSM)封闭控制方程,建立明渠交汇水流三维数值仿真模型,对3种流量比和7种交汇角的21种组合工况进行模拟研究,对交汇口附近的三维壅水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支流汇入的顶托作用,上游区域内水位壅高,交汇区域内出现水面跌落现象;同一流量比工况下,随着交汇角的增大,上游水位逐渐增大,下游水面跌落现象越来越剧烈;对所有工况的上下游最小水深比h*d和最大水深比h*m进行计算,发现在本文研究的流量比及交汇角变化范围内,上下游最小和最大水深比均随着交汇角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流量比的增加而减小。最后,对上下游水深比的变化范围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同一流量比工况下,交汇角增大,交汇口附近水面变幅增大;同一交汇角度工况下,流量比增大,交汇口附近水面变幅减小。  相似文献   

12.
基于粗集理论的新决策树剪枝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提出了一种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新决策树剪枝方法.在剪枝的过程中,不仅考虑了树的分类精度,而且还考虑了生成树的深度对剪枝的影响;最后针对具体的数据集对新方法进行了验证,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种采用微带六端口进行早期诊断皮下肿瘤的新方法 ,并研制了原理性的微带六端口皮下肿瘤早期诊断仪 .  相似文献   

14.
苏州地铁车站基坑多支点咬合桩插入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苏州地铁一号线南施街站咬合桩支护结构为例,运用深基坑支护结构分析软件,对插入比与基坑变形、支护结构内力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咬合桩的最大侧移并非随插入比的增加而无限制地减小,当插入比达到一定值后,继续增加插入比几乎不能减小咬合桩的最大侧移;插入比对最大坑外地表沉降、最大支撑轴力、咬合桩桩身最大弯矩和最大剪力的影...  相似文献   

15.
进行了反坡坡率i为-0.025、-0.033和-0.05的物理模型试验.通过实验分析了F型反坡水跃在坡率范围-0.05<i<0时的水力特性,讨论了共轭水深比η与弗劳德数Frl的函数关系,而且引进了反坡水跃参数Gs,进而分析了反坡水跃参数Gs与弗劳德数Frl的函数关系及其与共轭水深比η的函数关系.根据实验结果确定了水跃剖...  相似文献   

16.
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对混凝土粘结面粗糙度评定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一种自制的粗糙度测定仪进行混凝土粗糙度测定的方法,并针对该测定仪提出了多元线性回归法对人工凿毛混凝土面进行粗糙度评定的方法,该方法简便、快速、高效,能够有效地在实际工程中应用。  相似文献   

17.
以裂纹悬臂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ANSYS软件采用梁单元、平面单元和接触单元,建立了一个直裂纹梁有限元模型.利用接触单元模拟裂纹的呼吸效应,并通过与文献测定的固有频率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基于所提的模型,分析了冲击激励与正弦激励下,摩擦对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在忽略摩擦的情况下,分析了系统阻尼比及固有频率随裂纹深度和裂纹位置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裂纹处的界面摩擦对系统振动影响不大,阻尼比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作为诊断裂纹程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H型钢与水泥土搅拌桩围护结构的设计与计算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水泥土搅拌桩内插H型钢的复合围护结构(SMW工法)是一种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型围护方式,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阻碍了该工法在我国的推广应用.通过上海隧道工程股份公司施工技术研究所对SMW工法的试验研究和几个工程实践经验的深入分析,提出了SMW工法的设计、计算方法。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水泥土参与共同作用和型钢完整回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短肢剪力墙无粘结预应力楼盖结构体系2个顶层梁、墙肢、预应力现浇板组合体的试验研究,分析了结构体系中现浇板、受扭连梁等对短肢墙墙端弯矩增大系数的影响.利用电算分析对试验研究结果进行补充和完善,最后建议对该结构体系进行设计时,短肢墙墙端弯矩增大系数应比现行规范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