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入手探讨诗歌翻译问题,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美,就必须在译诗中寻求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完美契合.还从内在美和外在美两个角度,对比了《春晓》原文及其四种译文,并对四种译文的审美品质做出了评价.经过分析讨论,发现这一标准不仅可以作为翻译诗歌审美评价的标准,同时也可以成为诗歌翻译实践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2.
诗歌译解研究,鲜见从"审美距离"思维方法论角度来展开.因诗译叙事常伴随创造,故而译文并非"零度写作"的结果,它与原文之间难以保持零距离,会产生审美心路及效果的差异,即审美距离.从刘华文《翻译诗学》来看,原诗与译诗之间审美距离被拉远的动因在于:原诗中的"眼前之物"与译诗中的"言下之物"之别;翻译选择中的"近取譬"与"远取...  相似文献   

3.
《沁园春·雪》英译文的关联翻译理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恒元先生翻译的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的英译文在文化缺省的处理、美学情感的传递和深远意境的再现三个方面体现了关联翻译理论的某些特点.译者使用了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相结合的方法处理文化缺省问题,较好地把握了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待之间的关系问题;在美学情感的传递方面,译者基本反映了原文的风格和比喻的诗歌效果;在叠字、联绵词、数量词、颜色词和领字等翻译方面,译者比较准确地理解了原文的浪漫描写和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4.
张楠 《科技信息》2013,(16):172-172
文学语言是民族语言的精华,而诗的语言则是精华中的精华。诗歌翻译需要把精华转换成精华,要求译者既能充分领悟原诗的语言,音韵和意境,又能用高超的艺术手段驾驭目标语。因此在英诗汉译的过程中,如何体现原诗在源语言方面体现的美尤为重要。本文选取托马斯.纳什的《春》及李云启的译本为例,分析了英诗汉译过程中体现出的音韵、意象及形式上的美学再植。  相似文献   

5.
张利娜 《科技信息》2013,(6):198-198
诗歌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语言凝练且内涵丰富,诗歌的灵魂在于诗的艺术形式,即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的三原则:"意美"、"音美"、"形美",诗人借此来宣泄或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本文以几首英诗汉译为例,分析译者是如何靠近原诗,从而再现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达到与原诗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的美学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中,译者在传递原文意义的同时,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艺术意境。以杨宪益夫妇的译作《边城》为例,探讨译者如何从语言、句式、修辞三方面再现原作的艺术特征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曾纳 《科技信息》2010,(12):141-141
《雪夜林畔小驻》是弗罗斯特的名作之一,这首诗歌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经典,词句精巧,韵律优美,意境丰满含蓄,易于引发读者的联想。本文通过分析此诗歌的一篇中译文,评价了它在传达原文的文化意境和语言风格方面的特点,认为译者必须充分考虑译本对汉语读者可能产生的审美感觉,灵活选择贴近于原诗风格的得体词语,力求最大限度地重塑原诗的意境和整体美感。  相似文献   

8.
从“摄像构图”角度对王维诗作《辛夷坞》重新解读,避开以画论诗的局限性,探讨王维的创作构思和技术处理所达到的意象聚焦、以动衬静、色彩音效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并通过对比不同的译文,探究不同译者如何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展现原诗审美意境,以揭示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加工审美体验,才能成为原诗最佳的艺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意境是我国传统美学的灵魂,也是文学翻译的灵魂.原文的美学构成——表象要素和非表象要素是判断美学价值的依据和传达艺术意境的重要手段.将作品的艺术意境忠实而通顺地传译出来需要按照原文不同的美学构成,以"形似"或"神似"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审美价值.审美主体的再创造是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19世纪欧州的时代环境分析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诗歌《西风颂》的思想内涵。诗中“西风”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对人类光明未来的预言。  相似文献   

11.
诗歌中的“意义”呈现出人“诗意的存在”,是诗歌的灵魂,也是诗歌翻译的核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通过移情、想象、联想等方式领略原诗的审美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原诗的意义通过意象和语言进行审美再现。从唐诗翻泽的不同版本中可以看出,其翻译策略或接近原诗的语言和意象,或对原诗进行本土化的改造,或发挥译者自身创造力的重写。无论如何,诗歌翻译都是译者对原诗进行审美重建的创造。  相似文献   

12.
郎欢 《科技信息》2012,(22):163-163
诗是文学中最优美的艺术。译诗,则是创造美的艺术。译者在译诗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诗歌的审美体验,力求发掘和再现诗歌之美,并努力引导译语读者在阅读中产生美的共鸣,获取心灵的愉悦。  相似文献   

13.
一 诗的数量问题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有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而小雅中的笙诗六篇,有目无辞,不计在内。《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15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周颂全部和大雅的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的全部则是周室东迁以后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以前只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始尊为《诗经》。  相似文献   

14.
任何一个杰出的诗人,他在创造美即艺术实践的同时,往往从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自己的创作实际,总结和思考自己的创作规律,从而逐步地系统地确立起自己的美学思想。譬如法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雨果,德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海涅等,都有美学著作传世。艾青也是这样一位诗人。他对美学有过深湛的研究,特别对诗歌美学,更有很高的造诣。既有专著《诗论》、《诗人论》,又有散见于各报刊杂志的美学批评以及著作序跋中的美学观点。这些美学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中的一部分,有值得我们去分析、研究、探讨的重大价值。对于我们总结前辈的美学思想,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体系,也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本文拟就诗歌的审美特性、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等方面,对艾青的诗歌美学思想作一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文学翻译中,译者在传递原文意义的同时,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艺术意境.以杨宪益夫妇的译作<边城>为例,探讨译者如何从语言、句式、修辞三方面再现原作的艺术特征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浪漫主义时期(18世纪末——19世纪60年代)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阶段。浪漫主义诗歌是表达这个时代风貌最恰当的一种文学体裁。威廉.柯伦.布莱恩特是美国早期浪漫主义诗人的典型代表,他对美国浪漫主义时期很多诗人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代表作《致水鸟》是了解美国早期浪漫主义诗歌韵律特点的典型作品。  相似文献   

17.
《楚辞》是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英译是融合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为一体的跨时空对话活动。在当今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形势下,尤其需要学贯中西、译研并举的中国译者的主动译介。译者应注意保持译文的异域风味与流畅可读性的统一,采用化深为浅、韵律变换、译注兼顾等方法再现原文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情致。《楚辞》英译作为中国典籍英译的缩影,在中学西传的过程中具有进一步推介中国学术、客观诠释中国形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18-2021年郝玉青和张菁合译的《射雕英雄传》四卷英译本的出版,是近些年来中国武侠小说外译的初步成功,离不开两位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文章从接受美学视角,以《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全四卷)为例,对武侠小说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展开研究,以期为未来武侠小说的翻译提供借鉴,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研究发现:译者具有原文读者与译文作者双重身份;作为原文读者,译者主体性体现在对原文的选择与理解上;作为译文作者,译者主要从结构、语言与文化三方面观照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合理应对召唤结构,积极发挥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关键所在。《江雪》英译文中不同译者对"孤"和"独"两字的翻译方法不同,有些译文破坏了原诗"意在言外"的意味深长的效果,这说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正确理解诗中的意象及其所包含的文化意蕴,而且要准确运用目的语语言,尽可能在译文中保持原诗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小说美学的人物、时空、情节、语言等要素,比较分析了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名著《围城》与珍妮.凯利和茅国权所译英译文的艺术成就。通过典型的实例分析,本文阐述了译者如何以形象生动而简洁自然的笔触,符合人物地位与个性的贴切用词以及恰当的语篇布局,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审美要素。达到了译文与原文在艺术风格上的再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