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丽君 《科技信息》2012,(35):24+42-I0024,I0042
根据目前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现状,指出灌溉排水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影响,并从农业非点源污染物迁移、转化以及汇集的过程剖析产生这些影响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由农田灌排引起的非点源污染的方法及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2.
厦门城市降雨径流氮磷非点源污染负荷分布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简述了城市降雨径流非点源污染的特征、影响因素和危害.在GIS技术支持下,估算了厦门岛内氮磷污染负荷的分布特征.在12mm雨量下,厦门岛城市径流的单位TN负荷量为44.09kg/km2,TP负荷为2.86kg/km2,氮磷污染主要来源于城市道路,其次为商住区与工业区,三者的TN、TP之和分别占全岛负荷的93.4%和92.0%.最后分析了厦门不同城市用地的降雨径流氮磷污染差别的原因,提出了减少城市径流污染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非点源污染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浦江上游非点源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其水质的重要因素.介绍了6类主要的非点源污染源,以CODcr,TN和TP为指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研究分析了2000年和2005年保护区内非点源污染的排放状况.结果表明:2000年畜禽粪尿、地表径流和生活污水的污染贡献率最大;2005年地表径流污染贡献率最大,生活污水的污染贡献率次之.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了土壤氮磷流失,不仅降低了化肥的利用率,而且对水环境造成了潜在威胁。从黄土高原区水土与养分流失的典型性入手,剖析和总结了黄土高原区基本概况、水文过程、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型非点源污染过程模拟及防控策略等的研究进展。针对目前黄土高原区尤其是黄土丘陵沟壑区非点源污染研究较少,提出了未来黄土高原地区非点源污染的研究方向与建议:黄土区非点源污染物流失机理,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方法,流域水、沙、污染物耦合模型以及3S 技术与流域非点源污染防控决策耦合应用等。  相似文献   

5.
西苕溪是太湖重要的来水支流,非点源污染是导致西苕溪水质恶化的主要因素,鉴于对防治太湖富营养化和水华等环境问题的关注,近年来有不少对太湖水源区非点源污染的研究.本文从非点源污染源调查、污染负荷估算与模拟、污染的影响因素与机理等方面初步梳理了近年来西苕溪流域非点源污染的研究进展.明确了西苕溪流域非点源污染的一些基本特征,如...  相似文献   

6.
GIS用于流域径流污染物的量化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应用GIS技术结合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对吉林松花湖流域的土壤侵蚀量及非点源污染物的流失量进行定量描述,可快速地识别污染物流失的危险发生区,得出各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分析其相互关系,得出结论:(1)运用GIS进行非点源污染研究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广阔的前景;(2)流域中土壤侵蚀受土地利用、地形坡度和植被盖度等因素影响,而人为活动则是氮磷流失的主控因子。  相似文献   

7.
水体农业非点源污染危害及其控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农业非点源污染是河流、水库、湖泊等水体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影响非点源污染的形成因素包括土地利用的类型、土壤类型、气候、管理措施、地质地貌特性、水文过程等因素,对非点源污染的控制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污染扩散源的控制;另一方面是减少污染物向受纳水体的运移。在污染源控制方面应重视最佳管理措施(BMPs)关键控制区的管理和岸边植被缓冲带、水陆交错带湿地生态工程对减少污染物的水体迁移的重要生态工程技术。  相似文献   

8.
随着壶流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工业废水和城镇污水等得到治理、污染程度减轻的同时,来自农业活动及土地利用的非点源污染成为壶流河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影响因素.文章研究壶流河水环境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壶流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磷指数法-PI(P Index)的修正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中,确定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关键源区或危险区域是开展有针对性研究和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的首要问题之一.磷指数法作为一种评估磷的流失危险性大小的工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了磷指数法的建立及其修正,其中包括三个比较主要的修正,及一些针对本地区实际状况进行的修正.同时本文对该方法在我国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SWAT模型的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在GIS技术支持下,通过构建模型所需的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以黑龙江蚂蚁河流域为研究区域进行流域非点源污染的模拟研究.分别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对研究区域非点源污染负荷分布进行分析,识别出非点源污染严重的区域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非点源污染物负荷与降雨量和径流量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在空间尺度上,流域西南部地区非点源污染较为严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非点源污染负荷不同,耕地的非点源污染单位面积负荷最高,疏林地次之,林地等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单位面积负荷较小.  相似文献   

11.
青岛外海沉积物中磷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青岛外海柱状沉积物中总磷、溶解磷、无机磷、有机磷的测定和结果分析,揭示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岛外海沉积物以无机磷为主,有机磷次之。由于受海流影响和生物扰动,柱状样品中磷的含量产生一定的波动,但总体趋势还是表层沉积物总磷、有机磷的含量略高,随深度增加有减少的趋势,无机磷呈现自上而下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土壤中磷素转化的双库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双库模型研究了土壤中有效磷素转化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由于磷素在非有效磷态滞留的时间长,因此对于外源磷来说其转化主要表现为磷素的固定,其固定过程符合指数关系.在土娄土上,钙积层和粘化层对有效磷的固定速度较快,这与石灰性土壤中磷固定的主要因素是碳酸钙含量,其次为粘粒含量的认识一致.  相似文献   

13.
磷石膏中杂质的存在形态及其分布情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磷石膏中杂质存在形式及其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磷石膏中杂质主要是磷、氟及有机物。磷分为可溶性磷、共晶磷以及难溶性磷。其中共晶磷是以CaHPO4·2H2O形式存在,而难溶性磷是以CaPO3(OH)·2H2O、AlPO4·2H2O形式存在。随着磷石膏粒径的不同,磷石膏中的磷、氟等杂质的分布存在差异。可溶性磷、总磷、氟和有机物杂质含量随着磷石膏粒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共晶磷含量出现相反的变化趋势。粒径分布与含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可为有效选择磷石膏预处理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2000、2005和2010年3个时期的工业、农业、环保、自然条件和人口等相关数据,对近10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磷收支演变及区域差异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不同时期磷的输入、输出总量变化不一致,其中,2005年磷输入总量比2000年的稍有下降,2010年较2000年略有增加,而磷输出总量则显著减少,从而使单位面积磷盈余量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人畜排泄物磷和化肥磷是磷输入的主要来源,而作物收获后带走的磷是磷输出的主要途径.此外,珠三角地区磷收支变化的区域差异显著,深圳、东莞、佛山、广州和中山等城市面临较为严峻的磷污染潜势.  相似文献   

15.
SBR侧流除磷工艺低成本化学除磷及磷回收潜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序批式反应器,SBR)侧流除磷工艺为基础,以厌氧释磷液的富磷污水侧流化学除磷过程为研究对象,围绕磷资源回收,探索低成本化学除磷方法.结果表明,富磷污水化学除磷过程可以缓解碳酸盐对除磷药剂的竞争.当侧流化学除磷池以ρ(P)=3~5 mg/L作为出水磷质量浓度控制目标时,单位药剂(CaO/mg)除磷量为0.6~0.2 mg;除磷药剂的用量为城市污水直接化学除磷系统的7.7%~8.4%;处理单位体积(1 m3)ρ(P)=50 mg/L的富磷污水时,可以得到0.27 kg含磷率为17%的化学污泥.SBR侧流除磷工艺可以回收污水中65%的磷,当提高SBR运行周期n和充水比λ时,磷的回收率有望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水动力作用下泥沙对磷的吸附规律,在加长型环形水槽中进行不同流速、初始磷质量浓度及含沙量条件下泥沙对磷的吸附以及磷在水深方向的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加长型环形水槽内试验段流速的垂向分布满足对数规律。溶解性活性磷酸盐质量浓度在水深方向非均匀分布,中部水深处磷质量浓度达到最大值。流速影响下的吸附规律取决于水相磷质量浓度:磷质量浓度较低时,流速越大对应的单位泥沙吸附量越小;磷质量浓度较高时,流速越大对应的吸附量就越大。泥沙质量浓度越小,初始磷质量浓度越大,单位质量泥沙对磷的吸附量越大。一阶、二阶动力学方程能够更好地表征淮河泥沙的吸附行为。伴随着泥沙沉降,水体磷质量浓度先增大、后降低,且在沉降0.25 h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7.
不同供磷水平番红花植株中磷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32P示踪研究了不同磷水平番红花植株中磷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磷水平的番红花植株吸收磷的总量与相应所施磷量基本上呈倍数关系,低于Hangland营养液磷水平处理的植株处于磷饥饿状态;地上部磷含量与地下部磷含量的比值也随磷水平的降低而下降;随磷水平的下降,植株地上、地下部干质量降低,单株生物量减少,最终影响番红花球茎的生长的品质。  相似文献   

18.
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磷具有不同的生物有效性和地球化学行为,它们的含量和分布特征包含着许多环境地球化学信息。因此,对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形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环境地球化学意义。采用SEDEX法将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磷分离开,继而分析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总磷的含量较高,平均高达341.87 mg/kg;无机磷所占的比例很高,平均达85.11%,平均含量为290.81 mg/kg;有机磷的平均含量为51.05 mg/kg。表层沉积物中的碎屑态磷是无机磷的主要赋存形态,平均占无机磷的47.67%;其次为自生磷灰石及钙结合态磷,平均占无机磷的34.79%;铁结合态磷和吸附态磷分别仅占无机磷中的10.23%和7.31%。其中,潜在的生物有效性磷(包括Ads-P、Fe-P和OP)平均占总磷的29.40%。在空间分布上,各站间不同形态磷的含量差异与污染物的陆源输入、沉积物性质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9.
除污染型聚硅酸铁混凝剂除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行废水除磷的研究,该文采用共聚法制备除污染型聚硅酸铁(PSF)混凝剂,研究PSF的水解规律,并应用透射电镜(TEM)、光子相关光谱法(PCS)及烧杯搅拌实验,对比研究PSF与复合铝铁(PFA)的微观性质(微观形态及粒径分布)及其除磷效能,初步探讨PSF的除磷机理。结果发现:PSF除磷机理主要是配位吸附作用,Fe3 与PO43-的沉淀反应只占少部分。PSF除磷最佳金属与磷的摩尔比为0.6~1.2,而在该范围内PSF除磷效率比PFA高出30%多。PSF除磷的最佳pH为7~12,而PFA仅为11~12。混凝剂除磷性能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微观性质,而PSF独特的微观特征正是其具有优异除磷效能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通过采用连续分级提取法研究了某新建人工湖沉积物磷的形态分布,并研究了环境因素(溶解氧、温度、pH值和光照)对人工湖中的沉积物磷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建人工湖沉积物中无机磷含量在总磷中占绝对优势,其中“活性磷”占总磷的12.0%~15.1%,其质量浓度分布为:缓流区>出湖口>湖心区>入湖口>滞流区;有机磷含量占总磷的3.4%~8.5%,其质量浓度分布为:出湖口>湖心区>滞流区>缓流区>入湖口。新建人工湖中的沉积物磷表现出先吸附后释放的规律;较高的温度和pH以及较低的溶解氧都会促进沉积物中磷的释放,且磷的释放量在无光照下明显高于有光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