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以西南岩溶地区某机场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研究区内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演化过程、水文地质特征和岩溶发育分布,查明研究区岩溶发育和岩溶的分布情况.根据工程地质的分区原则将研究区划分为剥蚀溶蚀中-深丘区、剥蚀溶蚀深丘区和剥蚀溶蚀残-浅丘区3个区域,并阐述了各分区内的岩溶发育特征和主导因素.通过对研究区建设场地岩溶稳定性分析,发现研究区场地内的岩溶基本稳定,发生岩溶塌陷的可能性小,这对机场建设前期地基的挖填、压浆、跨越、排导等工程地质治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机场的详勘工作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以西南岩溶地区某机场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研究区内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演化过程、水文地质 特征和岩溶发育分布,查明研究区岩溶发育和岩溶的分布情况.根据工程地质的分区原则将研究区划分为剥蚀溶 蚀中-深丘区、剥蚀溶蚀深丘区和剥蚀溶蚀残-浅丘区3个区域,并阐述了各分区内的岩溶发育特征和主导因素. 通过对研究区建设场地岩溶稳定性分析,发现研究区场地内的岩溶基本稳定,发生岩溶塌陷的可能性小,这对机场 建设前期地基的挖填、压浆、跨越、排导等工程地质治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机场的详勘工作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断层落差与生长指数法对比研究,分析了二者应用的假设条件、应用范围及研究断层活动特征时的优缺点,认为在准确地层对比的基础之上,断层生长指数法要求凹陷内不同部位、各时代的沉积速率一致,断层上下盘没有大的沉积间断,而断层落差法则假设剥蚀区内断层上下盘的被剥蚀厚度保持一致,不必考虑沉积间断。生长指数法、断层落差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于挤压和断陷盆地中研究反转断层和生长断层的活动强度和活动历史;而断层落差法在分析断陷盆地中的生长断层时更为直观、可靠,尤其是上升盘地层缺失及具有相对升降幅度差的生长断层的活动强度。开展了不同方法对比研究,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以期更好地探讨研究区的断层演化或活动历史。  相似文献   

4.
在川西拗陷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沉积背景研究基础上,通过岩心、薄片观察和测井、地震资料分析,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研究雷四3亚段高频层序发育特征,对雷四3亚段进行精细层序地层对比,落实层序地层在研究区展布情况,探讨其发育控制因素及与储层发育的关系.雷口坡组可划分出2个Ⅲ级层序,雷四3亚段发育于第2个Ⅲ级旋回sQ2高水位体系域,进一步可识别出2个Ⅳ级层序和7个Ⅴ级层序.在高频层序划分的基础上,建立了雷四3亚段高频层序地层格架,以Ⅴ级层序为单元,对研究区雷四3亚段地层进行精细对比发现,层序地层横向具有较好的对比性,XS1井、DS1井、TS1井缺失顶部地层,分析认为与印支期地层剥蚀有关.川西拗陷雷四3亚段层序发育主要受海平面升降、构造运动及气候影响,Ⅴ级层序以向上变浅的旋回为主,溶蚀作用主要发育在Ⅴ级层序中上部,易形成优质溶蚀型储层.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晚三叠世以来地层埋藏史的恢复,探讨地层埋藏演化特征对油气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以来经历的4期沉降—抬升循环演化过程中,都对研究区产生了影响,一方面印支运动大部分地区缺失了长1段的地层,同时导致长2+3地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剥蚀,另外剥蚀地层呈现趋势性变化,越往东北部和东部,长2+3残存地层越少,剥蚀厚度相对也大。侏罗纪末期和白垩纪末期的燕山运动造成中侏罗统和早白垩统遭到不同程度剥蚀。喜山运动造成古近系和新近系在研究区均缺失。另一方面本地区油气生成从中侏罗世(约170 Ma)开始,至130 Ma进入生油高峰。随着早白垩世的快速沉积和埋深增大,以及构造热事件的作用,油气生成在早白垩世末期达到最高峰。  相似文献   

6.
地层中的间断面代表了一段缺失(或无记录)的地质历史,不同类型的间断面通过不同类型的地层不整合面表现出来。其代表的时间结构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剥蚀掉的沉积物沉积所需的时间,剥蚀掉这些沉积物所需的时间及无沉积间断的时间。不同间断面具有不同的时间结构单元组合。文中介绍了有关剥蚀量的估算、剥蚀开始的时间及无沉积间断时间的定量研究方法,并对目前间断面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地层间断面的时间结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层中的间断面代表了一段缺失(或无记录)的地质历史,不同类型的间断面通过不同类型的地层不整合表现出来。其代表的时间结构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剥蚀掉的沉积物沉积所需的时间,剥蚀提这些沉积物所需的时间及无沉积间断的时间。不同间断面具有不同的时间结构简单元组合。文中介绍了有关剥蚀量的估算、剥蚀开始的时间及无沉积间断时间的定量研究方法,并对目前间断面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松辽盆地王府断陷埋藏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松辽盆地王府地区油气的生、运、聚及成藏过程,根据王府断陷的构造特征及相关资料,采用泥岩声波时差法、镜质体反射率法、趋势分析法计算研究区火石岭组末期、营城组末期、嫩江组末期地层的剥蚀量,恢复研究区的埋藏史.结果表明:火石岭组沉积时期为断陷形成的初始时期,各地区沉积厚度不同;沙河子组—营城组沉积时期,表现为快速沉积和快速埋藏的特征;营城组末期地层反转抬升遭受剥蚀,剥蚀量具有东大西小的特征;登娄库组—嫩江组时期,具有较快速的沉积和埋藏特征;嫩江组末期,王府断陷一直处于抬升剥蚀状态,剥蚀剧烈,嫩三段以上地层普遍缺失.该结果为研究区油气评价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在晚白垩世末期经历了多期构造抬升运动,导致原始沉积地层破坏严重,致使对该区古地貌及沉积演化特征认识不明确。为了恢复东南隆起区北部的古地貌,本文以回剥-填平补齐法为基础,采用多项式拟合的方法对地层结构进行外延,然后基于井震联合法求取地层残余厚度,结合地层结构外延法计算地层剥蚀量,最后拟合出有效的时深转换公式,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了研究区的古地貌恢复。应用结果表明,该区泉头组和青山口组沉积演化过程相对稳定,剥蚀区零散分布,剥蚀量较小;姚家组在研究区中部构造相对高隆,剥蚀相对强烈;嫩江组因区域构造抬升导致受到剥蚀作用最为强烈,在长春岭背斜、钓鱼台隆起北部及青山口背斜南部等地剥蚀现象较为显著。以上研究成果对研究区后续物源分析、有利区预测等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草湖凹陷-库尔勒鼻凸烃源岩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塔里木盆地北部草湖凹陷-库尔勒鼻凸库南1井和满1井的实测烃源岩镜煤反射率R。数据,结合其他钻井资料,采用R。梯度与沉积速率相互验证反演沉积埋藏史及生烃史的方法,确定主要烃源岩的“生烃”窗口,并对研究区的地层剥蚀厚度进行恢复.通过3口井的沉积埋藏史,总结出研究区不同构造位置的烃源岩生烃演化的3种模式,即烃源岩的成熟生烃型、被剥蚀破坏型、过成熟型;得出草湖凹陷中下古生界烃源岩演化适中、具有良好的生排烃能力、分布范围附近的圈闭应该成为有效的圈闭的结论.而位于库尔勒鼻凸的下古生界烃源岩,由于海西期的强烈剥蚀,地层缺失严重,所受破坏巨大,已经不能供烃;位于草湖南部满加尔坳陷的满1井下古生界烃源岩演化程度太深,已经失去生烃能力.  相似文献   

11.
川中地区在喜马拉雅期的强烈隆升和地层剥蚀作用下,大部分地区缺失了上侏罗统及以上地层。根据八角场和南充等气田典型井的泥岩声波时差分析,地层剥蚀厚度大约2500m。在不同岩性地层压实校正基础上,应用盆地模拟方法对163口井上三叠统香溪群的埋藏史和有机质的热演化史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香溪群烃源岩在中侏罗世末期进入生烃门限,晚侏罗世为低成熟阶段,白垩纪为大量生烃期。到白垩纪末期,除川中北部达到高成熟晚期以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处于生烃高峰期。早第三纪以来,地层抬升和剥蚀作用导致地层温度降低,阻碍了烃源岩有机质进一步的生烃作用。  相似文献   

12.
鸡街金矿属典型的卡林型金矿,与邻区广南老寨湾金矿、富宁革档大中型金矿具可比性,为构造中低温热液渗滤成因,加里东不整合面长期的地层缺失和风化剥蚀为金的初步富集以及后期成矿提供了前提条件,控制了金矿体的形成。通过对鸡街金矿曼龙沟矿段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对矿石及围岩微量元素的测定分析,认为金的主要物质来源为D1PS1、O1n地层,并总结加里东不整合面对矿床形成的作用及矿床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根据沁水盆地南部地区的127口煤层气井的测井、录井及产能数据资料,完成了对沁水盆地南部地区石炭系-二叠系古构造的恢复及控气作用的研究。研究选取了声波时差法和镜质体反射率法恢复了沁南研究区二叠系顶面剥蚀量,其结果表明燕山早期、燕山晚期及喜山中期地层剥蚀量整体北部大,南部小;且剥蚀量具有逐渐向四周扩散的趋势。恢复了太原组及山西组顶面在燕山早期、燕山晚期及喜山中期的古构造,三个时期的太原组及山西组顶面古构造特征较为类似,整体呈现南低北高特征。在此基础上,将研究区划分为坳陷区、斜坡区和隆起区。从古构造角度来看,研究区相对隆起区和斜坡区是天然气聚集成藏的有利区,而深坳区则不利于煤层气的聚集。  相似文献   

14.
 跷跷板运动是一种地质过程中由于应力场的变化而导致同一地区在不同地质时期发生交替差异升降的运动形式.跷跷板运动对烃源岩的生排烃、储层的发育和改造、油气的运移和保存等油气成藏条件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而构造平衡带是跷跷板运动过程中处于相对稳定的地区,也是最有利于油气保存的部位.为了定量研究构造平衡带分布范围的确定方法,本文以塔里木盆地为例,用地层平均剥蚀厚度表征构造平衡带,通过统计不同目的层地层平均剥蚀厚度与探井日产量的关系发现:平均剥蚀厚度在50—250m的地区,最有利于油气藏的保存,而平均剥蚀厚度太大或太小时都对油气成藏不利.在恢复不同成藏期地层平均剥蚀厚度的基础上,识别出了不同成藏期构造平衡带的分布范围,对塔里木盆地台盆区的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地层抬升剥蚀过程对于油气成藏的影响不仅表现为破坏性,还有建设性作用。研究认为地层抬升剥蚀过程中温度降低、砂体回弹及不均衡剥蚀造成的区域性水流等因素形成的异常低压,为油  相似文献   

16.
在皖北上震旦统凤台组顶部发现一种特殊构造——管柱石。有人认为它是“蠕虫化石”、“海生动物潜穴”,并进而推断凤台组应属寒武纪的海相沉积。本研究结果认为管柱石系在凤台组成岩后,在地表或近地表环境下,经风化、溶蚀——沉积、充填而形成。非生物成因。不能用以确定地层时代,也不能籍以否定凤台组的冰川成因。虽然如此,它对说明其本身形成时的古地理、古气候和古构造环境还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青藏高原三维古地形再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引发了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高原及邻区的气候环境、地形地势巨变,这一过程为同期形成的海洋沉积盆地、周缘前陆盆地和高原内部盆地所记录。高原隆升剥蚀区与前述三种类型的汇水盆地基本上处于一个相对封闭和半封闭体系,因而,可以根据质量平衡的原则,将汇水盆地内的沉积物按照物源方向和一定的分配方案回剥至隆升剥蚀区,重建任一时间段内剥蚀区的地形地势。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的古地形地势演变,可以比较精确和全面地刻划高原的隆升过程、隆升和剥蚀速率、隆升后所达到的海拔高度,进而探讨隆升与气候的关系,探索青藏高原在大陆碰撞体制下是增生扩大还是缩小  相似文献   

18.
引言我国扬子地台区古老地层中的遗迹化石早在本世纪初就引起中、外地质学者的注意。1932年尹赞勋发表了“云南和四川之二叶石—中国之Cruziana”进行具体描述和报导。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遗迹化石在划分  相似文献   

19.
以中非Bongor盆地为例,结合区域构造解析和砂箱模拟实验,探讨和分析了断陷盆地中先存边界断层倾角变化和区域剥蚀作用对盆地正反转构造演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沿着断陷盆地内不同倾角(45°~75°)的先存边界正断层,地层反转构造变形存在明显的差异。沿着高角度边界正断层(60°或75°),反转滑移相对比较困难,地层容易形成反转拖曳褶皱,而沿着低倾角边界正断层(45°),反转滑移较易发生,而地层褶皱变形则相对较弱。区域性剥蚀作用对断陷盆地反转构造演化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盆地内深、浅部地层反转的差异性特征方面。当无区域性剥蚀作用时,浅部地层沿高角度断层面的反转强度和反转量要大于深部地层,而当区域性剥蚀作用发生后,深部地层沿高角度断层面的反转强度明显增大,拖曳构造和向斜构造发育更加明显,浅部地层褶皱则明显被破坏。  相似文献   

20.
为深入了解穆格莱德盆地凯康坳陷西斜坡地区地层沉积和埋藏史情况,根据回剥法改进的"刘景彦模型",消除多剥蚀面盆地内上覆地层压实作用影响,并利用声波时差计算各剥蚀面剥蚀厚度,在综合分析地层残余厚度与剥蚀厚度的基础上恢复了研究区埋藏史.结果表明:①Baraka与Amal间剥蚀厚度最大,Abu Gabra与Bentiu间剥蚀厚度最小;②斜坡西部与南部剥蚀量大,东部与北部小;③受区域构造运动和沉降速率影响,北部地区沉降速度和沉积速率小,地层埋藏较浅,断层规模小,密度大,发育大量小型断块圈闭;④南部地区沉降速度和沉积速率较高,各组地层埋藏较深,烃源岩进入生油窗时间更早,大型同生断层发育,多见大型断块和断鼻圈闭,石油地质条件优于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