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利用录井和测井等资料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吴起曾岔地区延安组与延长组之间的古构造运动等时面、延安组的煤线等各类标志层的特征,并利用这些标志层对地层进行划分与对比,在此基础上,采用印模法对侏罗系沉积前的古地貌进行了精细刻画。结果表明,研究区东南部砂体较发育,地势相对较低,发育古河谷及河间丘等古地貌单元,西北部砂体较薄,地势相对较高,发育斜坡等古地貌单元。延10油藏主要分布在古河谷和斜坡地带,受古地貌控制。本研究为精确把握下侏罗统油藏分布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
针对油气勘探过程中的取精现象 ,即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油藏规模逐渐减小这一规律 ,通过已发现油藏规模的对数值和发现序数呈一负斜率的直线关系 ,可以外推未来待发现油藏的规模分布。对前人提出的油藏大小对数值符合变方差正态分布的观点提出了改进方案 ,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南斜坡八面河探区油气潜力和勘探效益的预测。预测结果表明 ,从模拟的勘探效益变化趋势可知 ,未来 1口探井的勘探量平均将低于 30×10 4 t,且处于一种低效且稳定下降的阶段。预计再钻探井 16 0口 ,将发现 48个油藏 ,资源潜量均值为 2 7× 10 6t。这种预测方法最适宜应用在勘探程度较高、产量比较稳定的探区。  相似文献   

3.
利用取芯资料及密井网测井资料,在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上,精细描述了胜坨油田胜利村断背斜油藏沙二段81 层储层特征及油水分布规律,利用非均质油藏成藏动力与成藏阻力之间的力学平衡关系,探讨了断背斜油藏中油水界面差异分布的成因机理。研究表明,断背斜油藏同一沉积单元中,各含油断块在油柱高度和油水界面深度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同一含油断块内部的油水界面与构造线并不完全平行。储层物性更差、构造更平缓、原油密度更大的断块和区域具有更高的油柱高度,从而导致了油水界面的差异分布。在实际油藏中,油柱高度存在的断块间差异和断块内差异是非均质储层油水界面分布的普遍特点,但具体油水分布状态要受储层非均质性、构造趋势、原油性质等因素的叠加影响。  相似文献   

4.
针对油气勘探过程中的取精现象,即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油藏规模逐渐减小这一规律,通过已发现油藏规模的对数值和发现序数呈一负斜率的直线关系,可以外推未来待发现油藏的规模分布.对前人提出的油藏大小对数值符合变方差正态分布的观点提出了改进方案,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南斜坡八面河探区油气潜力和勘探效益的预测.预测结果表明,从模拟的勘探效益变化趋势可知,未来1口探井的勘探量平均将低于30×10+4 t,且处于一种低效且稳定下降的阶段.预计再钻探井160口,将发现48个油藏,资源潜量均值为27×10+6 t.这种预测方法最适宜应用在勘探程度较高、产量比较稳定的探区.  相似文献   

5.
沧东凹陷斜坡带是岩性油藏和致密油藏下一步勘探的主要区带。根据成因特点将孔二段时期广泛分布的斜坡带划分为2类:继承型斜坡和反转型斜坡。在孔二段油气成藏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2类斜坡带油气富集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斜坡带具有不同的油气空间分布特征,从斜坡低部位向斜坡高部位,继承型斜坡依次为致密油藏—岩性油藏—构造油藏,反转型斜坡依次为岩性油藏—致密油藏—构造油藏。  相似文献   

6.
稠油复杂断块油藏开发中对断层特征的认识是一个再认识的过程。断层可以改变断块的构造形态,也可以影响储层的油水分布。以J7-14块油田为例,从提高开发水平出发,通过开展精细地质研究,运用多种方法,对断层特征进行认识、再认识,重新确定层组划分,明确油水分布规律,抓住平面上和纵向上剩余油分布规律,复算储量,为开发方案调整提供依据,可有效地改善油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7.
针对研究区延安组油藏高产但分布范围小的特点,在地层划分对比基础上,利用印模法恢复了研究区前侏罗纪的古地貌,并将其划分为侵蚀河道、侵蚀斜坡和侵蚀残丘3种古地貌单元。分析了研究区油藏成藏条件,并结合延10油藏分布与古地貌、砂顶构造、砂厚、沉积相及封盖条件的关系,总结了延10油藏的富集规律。结果表明,古地貌的相对高部位、砂顶构造中的鼻状隆起、河道厚砂体是油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而延10顶部的旋回性泥岩层、致密层、水动力是其良好的封盖条件。研究区延10油藏的富集规律对类似侏罗纪油藏的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深化对鄂尔多斯盆地曾岔地区侏罗系油藏成藏规律认识,运用钻井、测井、试油及实际生产数据等各种资料,采用印模法精细刻画了前侏罗纪古地貌的地质,综合分析了前侏罗纪古地貌特征、油藏富集规律及成藏模式.结果表明,曾岔地区前侏罗纪发育古河道、古阶地、斜坡、低残丘及河间丘5种古地貌单元,已探明延9、延10油藏主要分布在古地貌中地形低的古河道部位而非普遍认为的较高斜坡、河间丘上;研究区存在3种油藏成藏模式:古河道-辫状河道-三角洲平原模式、古河道-分流河道-三角洲平原模式和斜坡-辫状河道-三角洲平原模式,前两种是主要成藏模式.古地貌控制下的"油源足、渗砂优、通道畅"的成藏组合,是油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古河道部位物性相对较好的(分流)河道砂体带与低幅鼻状隆起构造的重叠区是勘探部署优选区域.  相似文献   

9.
 储层构型分析是开发中后期油藏研究的核心之一,是剩余油表征的重要手段。以塔里木盆地小海子野外露头及油藏覆盖区钻井取心资料为基础,采用Miall构型要素分析方法,揭示了浪控滨岸相储层构型要素类型及特征。根据地层单元沉积构造、岩性、粒度成分等特征的差异性,将浪控滨岸相储层构型界面划分为七个级次,而不同级次构型界面控制着相应级次的构型单元。二级构型单元表现为单一岩相类型,根据储层的岩性及层理特征,结合不同岩相对油气开发的控制作用,将二级构型单元划分为13种类型。根据二级构型单元时空关系,以三级构型界面为约束条件,参考储层内部渗流屏障产状,将三级构型单元划分为板状、槽状、楔状和千层饼状四种类型。浪控滨岸相储层构型要素的厘定,为储层精细刻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高含水期油藏开发和综合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河流相储层构型及其对油水分布的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传统的小层平面图油水分布复杂,难以掌握其分布规律的现象,以孤岛油田馆上段河流相储层为例,对储层构型研究与传统沉积微相研究进行了对比,通过储层构型要素分析法建立了精细的单一成因砂体级别的储层剖面及平面构型,并以单砂层为单位作主力层的小层平面图,分析了储层构型对油水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储层构型研究在垂向及平面上的研究尺度均比传统沉积微相研究更加精细,建立精细的储层构型的关键是识别单一成因砂体,尤其是对单一河道砂体的识别,将直接影响剖面及平面构型的精准度.储层构型要素的空间展布及平面配置结构直接控制着油水分布.层状油气藏可以存在多个油水界面,在内含油边界以上通常形成"满注"型油藏;在内、外含油边界之间,多形成大片水层中夹透镜状或条带状分布的"水包油"型油气藏.  相似文献   

11.
针对传统的小层平面图油水分布复杂,难以掌握其分布规律的现象,以孤岛油田馆上段河流相储层为例,对储层构型研究与传统沉积微相研究进行了对比,通过储层构型要素分析法建立了精细的单一成因砂体级别的储层剖面及平面构型,并以单砂层为单位作主力层的小层平面图,分析了储层构型对油水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储层构型研究在垂向及平面上的研究尺度均比传统沉积微相研究更加精细,建立精细的储层构型的关键是识别单一成因砂体,尤其是对单一河道砂体的识别,将直接影响剖面及平面构型的精准度.储层构型要素的空间展布及平面配置结构直接控制着油水分布.层状油气藏可以存在多个油水界面,在内含油边界以上通常形成"满注"型油藏;在内、外含油边界之间,多形成大片水层中夹透镜状或条带状分布的"水包油"型油气藏.  相似文献   

12.
东营凹陷永北地区砂砾岩油藏储量丰富,然而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强、沉积期次划分和砂体分布样式研究不够精细,影响了该区油藏评价与开发.综合运用岩心、测录井、地震等方法,建立研究区沙四上亚段砂砾岩储层构型的分级方案,总结了构型单元类型及其特征,井震综合刻画了4~5级构型单元的空间分布样式.其中8砂组主要发育近岸水下扇舌状体构型单元,辫状沟道砂砾岩整体呈退积式交错叠置分布;7砂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朵叶体,水下分流河道呈进积式冲刷切割与叠置分布.研究成果可为同类型地区的油藏评价与开发生产提供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13.
根据钻井岩心、薄片、物性数据等资料,对高北斜坡带沙三段岩性储层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优势储层与沉积微相的关系。高北斜坡带沙三段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不稳定组分长石和岩屑含量占50%以上。储集空间主要以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为主,喉道类型主要发育缩颈型喉道和管束状喉道,储层孔喉组合类型划分为Ⅰ-中孔细喉型、Ⅱ-小孔细喉型、Ⅲ-紧密胶结微孔型等3类,其中Ⅰ和Ⅱ为高北斜坡带优势储层。研究表明:优势储层分布具有明显的相控特点,Ⅰ类储层以水下分流河道为主,Ⅱ类储层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为主,Ⅲ类储层以远砂坝为主,同时利用正演模拟明确Ⅰ、Ⅱ、Ⅲ三类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精确优势储层发育区,初步形成"孔喉组合-沉积-地震"微宏观一体技术,近3年在高北斜坡带共刻画岩性圈闭16个,发现高66、高3104-5和高123x9等3个富油区块,新增探明储量1 128.0×10~4t,动用地质储量258.2×10~4t。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涠西南凹陷南部斜坡次生油藏的成藏规律及成藏模式,通过油气来源对比、油藏特征及构造演化过程研究,对南部斜坡次生油藏初次聚集及晚期改造调整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南部斜坡晚中新世之前为西高东低形态,在西部披覆背斜圈闭中形成油气初次成藏,油水界面附近碎屑岩水化作用与有机质脱羧基作用共同形成的“底钙层”为确定古油藏含油范围的有效标志。晚中新世晚期东沙运动使南部斜坡西部古油藏受到破坏,溢出油气向东部上倾方向挤压反转背斜构造中再次聚集形成次生油藏,南部斜坡东部角尾组、下洋组低幅背斜圈闭为下一步油气勘探重点。  相似文献   

15.
根据圈闭成因分类法,将盆地油气藏类型划分为构造油气藏、地层—岩性油气藏和复合油气藏三大类型及七种亚类型。油气藏类型受盆地不同的含油气结构层系控制,油藏主要围绕盆地主力生油凹陷呈环带分布,盆地不同构造带发育不同的油气藏类型。盆地资源探明率仅16.8%,还有可观的油气勘探潜力。盆地可划分为六个聚油单元,按各个单元的剩余资源潜力的分析,东部坳陷中央断凹—南部斜坡和西部坳陷是盆地今后勘探主要接替区带。  相似文献   

16.
王珊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0):4872-4875
提高油气勘探的效益,有效提升油气勘探的性价比,实现科学、经济、有效的油气勘探已成为当今地球物理行业的研究热点与重点,而低丰度油气区科学经济的勘探尤为重要。以西部斜坡区域的试验区块为例,从构造背景出发,分析了低丰度油藏区不同面元(20 m×20 m、20 m×40 m、40 m×40 m)地震数据体的目标层在品质及其对断裂、构造、储层特征等方面的刻画精度与差异,给出了低丰度油藏区经济勘探的成果评价和评价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7.
霸县凹陷文安斜坡发育火成岩油藏,但油藏富集规律与火成岩的配置关系不明确。通过研究火成岩的岩性、测井特征、地震特征以及纵向及平面分布和发育规律,认为研究区火成岩主要以玄武岩为主,凝灰岩次之,亦见少量辉绿岩,其中玄武岩的声波时差为180~340μs/m,电阻率为0~60Ω·m,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中低-中高频、中强振幅、高连续性地震相;辉绿岩的声波时差为140~260μs/m,电阻率为0~500Ω·m,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低频强振幅连续地震相。文安斜坡火成岩具有薄层火成岩特征,纵向分布层位比较稳定,最大厚度可达270 m,横向上在整个文安斜坡均有分布,可形成埋藏溶蚀型、构造裂缝型以及火成岩体侧向遮挡型油气藏,且储集层位于生油洼陷附近,不整合及断层组成的疏导体系与之沟通,形成了高产油藏。目前苏39断块已完钻新井9口,平均单井钻遇Ⅰ类油层22.8 m/6层,Ⅱ类油层30.0 m/8层,预测资源量211×10~8 t,有望在文安斜坡实现火成岩勘探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8.
辽河西部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格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油气勘探向纵深发展,辽河西部凹陷油气勘探的难度越来越大,现今的勘探面临着复杂的石油地质难题。为了加强西部凹陷的油气精细、立体勘探,提高油气资源的探明率,并借鉴冀东油田、吉林油田和胜利油田油气精细勘探的成果实例,开展西部凹陷的油气精细勘探十分必要,而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是油气精细勘探的基础,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收集了辽河西部凹陷丰富的钻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及古生物资料,通过对本区地震剖面上不整合面的识别、古生物化石的等时地层对比、测井曲线组合的突变面识别等,进行层序边界的识别,并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在本区古近系识别出4个二级层序和11个三级层序。在层序界面识别和层序单元划分基础上,通过制作合成记录,建立井震层序地层格架。层序格架内沉积层序整体分布规律为:沉积中心向南迁移,斜坡沉积厚度薄;南厚北薄,洼陷地层齐全;凸起部位地层发育不全。  相似文献   

19.
沁水盆地煤地质与煤层气聚集单元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沁水盆地煤层气聚集单元分析,可以看出煤层气聚集单元划分需要查明影响煤层气成藏的各种地质因素。煤层气聚集成藏是天然气成藏中的特殊情况,其特殊的成因机制使得聚集单元分析不能套用常规石油天然气聚集单元的划分原则,其中煤地质基础研究特别是煤层气基础研究是煤层气聚集单元分析的基础;对于一个完整盆地,煤聚积规律研究对煤层气最为重要,因此应该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单元划分的基础上进行精细的富煤单元分析;对于指导煤层气勘探与开发,盆地内部次级单元的划分是实用的,也是难度更大的;沁水盆地煤层气聚集单元可以用以下“富气区”描述,即沁南极富气区、东翼斜坡带富气区、西翼斜坡带低富气区、西山较低富气区和高平一晋城低富气区,因此沁南区是煤层气成藏有利区。  相似文献   

20.
正确划分储层的流动单元可以深化对储层非均质性的认识,对预测剩余油分布、调整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将基于孔渗分析法、水力单元流动层指标FZI法、孔喉几何形状分析法、K/φ法等几种常用的流动单元识别方法相结合,利用聚类分析与Fisher判别分析方法,将鄂尔多斯盆地上里塬地区延安组砂岩储层定量划分为4类流动单元。通过对105口井流动单元类型进行序贯指示模拟,研究了延安组延8~1、延8~3、延9~1、延9~2、延10~1五套主力油层的流动单元平面展布状况。结合油藏数值模拟成果与该地区实际的生产状况,分析了各类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之间的关系,指出Ⅱ类、Ⅲ类流动单元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区域,是该区挖潜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