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土地革命时期江西苏区的红色戏剧运动,在我国戏剧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第一次有广大军民参与的新型群众性艺术运动,是以中央苏区为代表的革命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观念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它以革命的内容和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以及浓郁的地域色彩,卓有成效地起到了教育人民和打击敌人的作用,也是根据地军民革命斗争和生活的真实写照。苏区的戏剧运动是苏区革命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戏剧文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革命话语是提升群众对政权认同感、巩固革命政权的重要武器。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以红色戏剧为载体构建的革命话语创生于革命的现实需要,发展于当地广泛的群众基础及群众对文艺的强烈需求,丰富于左翼文艺工作者在中央苏区的创作实践。在红色戏剧中的革命话语多表现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和苏维埃政权、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动员群众参军,以及抨击旧社会黑暗、颂扬新社会光明。在发展过程中,红色戏剧注重打造革命性的主题、运用情感化的表达、进行通俗化的创作及采用创新性的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革命话语的构建,不仅为中央苏区时期巩固苏维埃政权提供了思想武器,还为新时代文艺构建提供了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3.
中西传统戏剧的社会功用理论都以"寓教于乐"作为教育意义实现的途径,但在这方面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二者的相异之处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中国古代戏剧理论强调"娱乐中实现教化",西方自古希腊至浪漫主义时期的戏剧理论则强调"快感中获得教益";对"善"的认识和阐解,中国古代戏剧理论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出发点和核心内容,西方自古希腊至浪漫主义时期的戏剧理论则强调它与社会责任、法律政治和审美活动的统一;中国古代戏剧理论笼统地谈论戏剧教育功能,西方自古希腊至浪漫主义时期的戏剧理论一般按戏剧种类分开来谈。  相似文献   

4.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文艺支持着“现代国家大厦”体制的建立,为实现集中群众意志、要求民主共和、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等历史任务服务。因此大革命文艺延续了绝对主义国家的新古典主义文艺形式,出现了革命戏剧、口号文学等文艺样式,但在精神内核上实现了启蒙理性对道德理性的取代、从贵族精神向平民精神的转向。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戏曲"这一传统文体开始向现代"戏剧"转化。在这一转化过程中,社会达尔文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是在这一思潮的感召下,"戏剧"这一西方化的文体形式才得以在中国普及,人们从而能够以全新的视野来认识和思考中国戏曲的发展流变历程。同时社会达尔文主义也引发了新旧两种阵营和两种视域关于戏曲、戏剧问题的激烈论争,这无疑进一步加速了中国戏剧的现代化进程。可以看出,在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强有力的催化作用下,"戏曲"才完成了向"戏剧"观念的嬗变。  相似文献   

6.
文艺是一种综合价值系统。邓小平同志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从当代中国社会国情出发,以人民大众利益为首位,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文艺的党性原则,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确立了文艺的“社会价值”优先、努力实现文艺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文艺价值观。这是社会主义文艺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一种崇高伟大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新文学时期 ,是历代中国作家的社会历史责任感最强烈的一个时期。为了人的解放、民族的解放 ,新文学的历史使命比任何时期都要广大 ,都更具有战斗性与进步性 ,文艺大众化就是这一特性的显著标志。从文学革命到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几十年间 ,一代又一代的文艺工作者致力于文艺的大众化工作 ,并在理论与创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社会、政治等条件及要求不同 ,以及作家认识上的差异 ,新文学的文艺大众化历程显现出两个显著特点 :阶段性———在文学革命、左翼文学、抗战文学等不同文学阶段大众化内涵与侧重点不同 ,理论由简单到详尽 ,由初步探索到基本成熟 ;趋同性———整个探索过程 ,大家都把主要工作放在形式上面 ,文艺大众化往往变成文艺形式大众化 ,因此使新文学的大众化存在许多不足。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文艺工作者没有科学处理与“大众”之间的关系 ,以致大众化成为化大众  相似文献   

8.
明中叶闽西进入了宗族社会,此时的民间戏剧也开始兴盛起来,民间戏剧与宗族社会呈现出同构性关系.主要剧种汉剧和木偶戏在组织结构、传承方式、戏剧程式、演艺方式上都表现出浓厚的宗族色彩.民间戏剧发挥着宗教祭祀功能、政治教化功能和经济整合功能.闽西地方戏剧与社会经济变迁呈现出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五十年代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复杂多变的非常时期。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带来了文艺指导思想、基本队伍、反映和接受对象等一系列的重大变化。社会主义社会在中国历史上是开天辟地第一回,前无古人的事业使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不能处处一帆风顺,要在摸索中前进。文艺界“左”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文艺论争贯穿始终,它与政治思想战线上的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几乎同步,直接制约着这一阶段的文艺命脉,成为文艺气候的晴雨表,因此,要对中国当代文学有一充分认识,就有必要对五十年代的文艺论争进行一番历史反思。  相似文献   

10.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福建苏区人民,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同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的同时,也十分重视革命文艺工作的开展,使文艺工作成为支援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这个时期,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具体体现在思想上的重视、组织上的保证和文艺方针政策的制订及贯彻落实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问题叙事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优良传统。针对当代文学问题叙事的偏颇,《恰同学少年》剧做了较好的辩证处理。它既是一部反映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问题剧”,又是一部成功塑造了诸多红色偶像的艺术杰作,实现了对当代文艺问题叙事的新突破,具有较高的文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校园戏剧是指以在校师生为主体创作、演出的,体现校园人的价值判断、审美情趣和思想观念的非专业戏剧活动.校园戏剧因其具有低门槛、低成本和非功利的游戏性,对学生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校园戏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情感体验和交流,重视对日常生活的参悟,激发内心激情,张扬学生的个性,对当前学生学习生活凸现规范性弱化生成性、重视理解性忽视体验性、强调社会性削弱个体性的偏失是一种矫正.  相似文献   

13.
美国戏剧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蜕变,才有了二十世纪的辉煌。本文主要讲述了美国戏剧在其黄金时期之前的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和戏剧类型,以及战争等因素对美国戏剧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有助于人们对二十世纪前的美国戏剧能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南戏是宋元时期在民间产生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它发展到元末明初便分为民间南戏和文人南戏两途。虽然民间南戏代表着南戏的主流方向,但文人南戏的出现在中国戏曲史上有英特殊的意义和不可替代性,客观上对于明清传奇文学体制的规范和音乐体制的规范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云南壮剧既借鉴了广戏等周边剧种的表演艺术,又吸收、融化了本民族的武术、舞蹈动作,还提炼、吸收了大量生活动作。在角色行当划分方面,云南壮剧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繁简并存的历程,到解放前夕,富宁土戏、广南东路沙戏的角色行当划分比较细致,而广南北路沙戏、文山乐西土戏的角色行当划分则比较简略。  相似文献   

16.
[]?《戏剧春秋》作为抗战时期以理论为主的大型戏剧刊物,在其出版的两年中通过设置专栏、特辑等形式组发了一批戏剧理论和批评文章,对“戏剧的民族形式问题”、“历史剧问题”、“国外现实主义戏剧理论”、“抗战剧运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对抗战戏剧理论的建设所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引领和推动大后方抗战剧运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献资料充分证明,在中国戏曲史上“元曲四大家”这个概念并未得到广泛的接受和认可.即便有一部分论者使用这个概念,这“四大家”也没有固定的排住顺序。弄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思考古典曲学研究的重心和本质。  相似文献   

18.
革命历史题材剧在促进大众情感认知和文化认同、激发旅游需求、增强红色旅游景点吸引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为例,以2020—2021年相关红色旅游景点百度指数为数据基础,采用赫芬达尔指数、空间自相关、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革命历史题材剧对其相关红色景点网络关注度时空特征的影响.研究发现:1) 《觉醒时代》播出后,相关红色景点网络关注度与播出前同期水平相比显著增加,且非知名景点的增长幅度大于知名景点;年内均衡程度变动较小,年内分布趋势呈现倒“U”型分布;2) 《觉醒时代》播出后,相关红色景点网络关注度空间集聚程度提升,冷热点空间格局较为稳定,呈现胡焕庸线分割特征,热点区主要集聚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及邻近区域;延乔路、龙华烈士陵园、毛泽东故居网络关注度的空间响应较为明显;长江中游城市群网络关注度的提升较为显著;3) 《觉醒年代》相关联旅游景点的平均每日互联网关注度与电视剧的受欢迎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富宁壮剧是当地壮族民间传统戏剧,是云南壮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壮剧的兴衰和发展与传承人息息相关。传承人可以说是既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技艺,又肩负着传承重任的特殊人才群体。壮剧依托传承人生存发展,没有传承人,就没有壮剧,也失去了其文化魅力与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剧作中的每一个意象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寓意,或揭露人的本性,或烘托故事背景,或揭示戏剧主题。莎士比亚剧作中的植物意象具有特殊的作用与意义。透过这些意象,我们能洞察莎士比亚对人性和伦理道德的理解和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