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This paper studies the business process known as project management. This process has exhibited a remarkable growth in business interest over the last 15 years, as demonstrated by a 1000% increase in membership in the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since 1996. This growth is largely attributable to the emergence of many new diverse business applications that can be successfully managed as projects. The new applications for project management include IT implementation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new product and service development, corporate change management, and software developm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projects are typically ver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raditional projects such as construction and engineering, which necessitate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roject management techniques. We discuss these recent practical developments. The history of project management methodology is reviewed, from CPM and PERT to the influential modern directions of critical chain project management and agile methods. We identify one important application area for future methodological change as new product and service development. A list of specific research topics within project management is discussed. The conclusions suggest the existence of significant research opportunities within project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2.
The positive impacts of managing projects as a portfolio are quantified by comparing the value of the integrated risk of a project portfolio and the aggregation of single project risks implemented separately. Firstly, the integrated risk is defined by proposing risky events based on set theory. Secondly, as project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in a project portfolio, the integrated risk is evaluated by using a Bayesian network structure learning algorithm to construct an interdependent network of risks. Finally, the integrated risk of a practical case is assessed using this method,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is an effective tool for calculating the extent of risk reduction of implementing a project portfolio and identifying the most risky project, so as to assist companies in making comprehensive decisions in the phase of portfolio selection and portfolio controlling.  相似文献   

3.
Based on studying the five core sub-processes and the other two assistant ones of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the paper introduces P^2I^2 formula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 projects and the stage which IT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belongs to, and then presents a new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 abbreviated as GPS, which contains risk management Guide, Process/thread model and risk State chart.  相似文献   

4.
以三峡工程物资供应为背景,说明由于工程开发需要经历不同阶段,物资供应的业务模式也应相应进行重组.而传统的企业业务管理系统通常都是基于预先定义好的业务过程来设计的,因此难以满足现实要求.设计了一个基于MAS的企业业务过程调度系统,系统的核心是服务合同,它反映了Agent的信念、目标、意图、规划、能力和承诺等思维态度,系统的运行是通过服务合同的生命周期过程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针对项目组合中的风险分析问题,本文通过构建"项目组合-风险"双层网络模型,提出了基于随机游走算法的项目组合风险定量分析方法,以更准确地预测项目组合风险.首先,本文在研发项目间依赖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项目组合网络,并采用设计结构矩阵(DSM)法建立了基于复杂网络中"邻接节点"的项目间连接强度模型.然后,采用多领域矩阵建立了由风险事件推导风险因素间依赖关系的模型.进一步,通过集成项目组合中项目间依赖关系、项目与风险因素间对应关系、以及风险因素间初始的依赖关系,构建了"项目组合-风险"双层网络模型,采用随机游走算法得到稳定状态下最终的"项目-风险因素"域映射矩阵(DMM)和风险因素DSM.最后,以某研发项目组合为例,采用随机游走算法进行项目组合风险的精准预测,并采用PageRank方法对风险因素进行排序,验证了本文提出模型和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为满足不同交易周期投资者的实际需求,将分形研究方法与传统投资组合模型相结合,考虑多时间标度和不同波动幅度因素,构建了单分形投资组合模型(MeanDCCA)和多重分形投资组合模型(Mean-MF-DCCA).依托"沪港通"平台,采用构建的模型,进行沪港股市组合投资,并对样本外效果进行检验和分析.结果表明:沪港股市间结构存在着标度效应和长记忆性,且具有多重分形特征;与传统的投资策略相比,单分形投资组合策略能够取得更佳的组合效果;多重分形投资组合策略通过选择合适的q阶,实证表明将会明显改善单分形投资组合策略,增强投资方案的盈利能力、提高夏普比率以及为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创造额外效用.此研究对资产优化配置、风险管理以及沪港股市间相依结构刻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项目组合选择问题中,历史数据的缺乏以及预测和估计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避免的误差,会导致模型中的参数无法被准确地估计,进而给决策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构建合适的鲁棒优化模型,为企业提供能有效应对参数不确定性的鲁棒解,对企业的风险防范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确定参数下的主动打断项目组合选择问题数学模型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地,介绍了鲁棒优化问题中不确定情境集的概念,并给出了允许管理者根据其偏好确定不确定情境集大小的方法,构建了全新的基于情境的鲁棒优化模型,进而计算出在所规定的不确定情境集内的最坏情境下能保持可行性与最优性的鲁棒解,实现了鲁棒性与最优性间的权衡,最后,通过GAMS/BARON进行了算例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从理论上,本文首次将鲁棒优化理论扩展到了主动打断项目组合选择问题中,针对现有的项目组合选择问题鲁棒优化理论仅能应对有限个可行解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类新的鲁棒优化方法,使其能够应对具有无穷多可行解的主动打断项目组合问题.从实践上,随着我国高新产业的发展,具有超前性与特殊性的研究与发展(RD)、信息科技与信息系统(IT/IS)等新兴项目的投资日益受到重视.相较于传统项目,这类项目的高度不确定性使得探究项目组合选择问题的鲁棒优化理论日益迫切.故而本文的研究具有明显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可违约债券一旦一个信用违约事件突发后,可导致一系列的可违约债券的相续违约,通过对可违约债券组合风险集成度量进行研究,为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应急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有利于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系统在这方面应急处置机制.针对可违约债券组合中的信用-市场风险相关性和各债务人信用相关性,可从不同风险类型识别出的共同的风险驱动因子出发构建风险整合框架.假设债券的违约强度仿射地依赖于系统市场风险因子、系统信用风险因子、特质信用风险因子等组成的基础状态向量,推导出了基于三因子仿射强度的可违约债券价格,把可违约债券双因子强度定价模型拓展为三因子强度定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可违约债券组合风险集成度量的Monte Carlo方法,得出同一个风险计算期下反映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这两类风险的损失分布,进而能求得组合的VaR值,在同一个框架下同时捕捉可违约债券的两类风险.最后运用提出的基于三因子仿射强度的风险集成度量模型对短期融资券组合的风险进行数值计算,并与基于双因子仿射强度的风险集成度量模型得到的VaR值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标导向的IT项目开发风险影响图模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IT项目的复杂社会一技术系统本质决定了其建设过程的高风险特征,于是也使项目风险管理具有更高的经济杠杆作用.项目风险管理的核心在于风险辨识,风险辨识的关键离不开风险结构的恰当描述和规范的建模步骤.论文从3个方面归纳了典型IT项目风险辨识思想的突出属性,提出了理想的风险辨识框架,比较并选定了描述该框架的影响图模型,最后提出了规范的风险体系构建步骤和方法,并通过一个例子说明其在风险辨识和评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关于信息技术外包资源管理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信息技术外包(IT Outsourcing)是对信息技术(IT)资源管理、发展的新思维方式.一般情况下,信息技术外包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信息技术质量和应用水平、优化公司营运业绩.但如果没有完善的信息技术外包资源管理体制,信息技术外包使公司失去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控制权或控制能力,丧失对市场反应的适应能力.本文初步探讨信息技术外包资源管理模式,提出了以发展战略组、法律事务组和实施监察组三个专家组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并从专家组的职能、人员构成、可能发生的问题及相互关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费率结构对证券投资基金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一类线性费率结构对基金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基金管理费率不对称程度的增加,基金经理所选择的投资组合偏离基准组合(在本文即指市场组合)的程度将增加.特别地,当因基金的收益小于市场组合的收益而对基金经理的处罚为0,即基金管理费率不对称程度最大时,基金组合将完全偏离市场组合.同时发现,基金经理风险规避系数越小、因基金收益超过市场收益而对基金经理的奖励程度越小,以及证券A(代表基金组合中不同于市场组合的部分)相对市场组合的收益越大而波动越小,则基金组合偏离市场组合的程度也将越大.研究还表明,基金组合偏离市场组合程度的增加不一定导致基金收益的方差的增加,这表明在以前的一些实证研究中用基金收益的方差来度量基金的风险不一定有效,用基金组合偏离基准组合的程度来度量基金的风险更合适.  相似文献   

12.
风险管理对新技术商业化项目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 但现有研究在深入考察企业新技术商业化活动面临的风险要素、 风险结构及其作用机理方面还存在不足. 社会技术系统理论被用来分析社会系统风险、技术系统风险与管理风险要素, 及其对企业新技术商业化项目绩效的影响. 应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 1)社会子系统风险对技术子系统风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技术子系统的风险增加会使项目管理的风险增加; 3)社会子系统风险对项目管理风险具有正向影响, 但不显著; 4)新技术商业化项目管理的风险越高, 项目成长的过程绩效就越低; 5)过程绩效对产品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有效激励综合设施管理(Integrated Facility Management,IFM)服务供应商应用BIM进行IFM外包服务,实现BIM在IFM过程中的应用价值与IFM项目绩效,基于委托代理理论,针对IFM外包BIM应用过程中IFM服务供应商需要执行的BIM系统运营服务和IFM业务咨询服务两项任务,构建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依托模型,分析在两项服务任务成本相互独立、相互依存及相互替代等三种激励模式下的激励契约;结合模型计算与MATLAB仿真结果,辨识最优的激励模式及激励契约。研究表明:3种模式下的激励契约将对IFM服务供应商产生不同的激励效果,并对业主方IFM项目造成差异性绩效;3种激励模式下的最优激励契约由高到低排序为:成本相互依存模式下的最优激励契约>成本相互独立模式下的最优激励契约>成本相互替代模式下的最优激励契约;业主方应选取合适的激励模式与契约对IFM服务供应商进行激励,且其服务能力与IFM项目绩效越高,业主方对其激励将越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一种金融机构风险资产流动性优化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以金融理论为依据,建立了债券组合的利率风险免疫模型,并以MS-WINDOWS为平台加以实现.借助于电子表格的优良特性,该系统将初始数据的获得、数据的修改与处理,以及优化、仿真分析联系在一起,使用十分方便,最后,说明了系统的应用和可能的扩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Copula理论的多心理帐户组合VaR模型与基金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Shefrin和Statman的行为投资组合和多心理帐户理论的基础上,结合Copula理论对传统的VaR计算模型进行了改进,加入了反映人们预期和风险态度的主观参数,从而使风险度量能够建立在概率(probability)、前景(prospect)和偏好(preference)(“新3P”)的基础之上.然后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基金投资组合风险预警和投资比例优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用专家系统辅助实现产品结构分析法(PPM)杨保安,王巍(中国纺织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051)(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西安710072)AnImplementationoftheProductPortfolioManagementwiththeAido...  相似文献   

17.
基于集成预测的均值-方差-熵的模糊投资组合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基于集成预测的方法构建模糊投资组合, 代表性地选择了遗传神经网络模型、 多因素SVM回归模型和ARIMA时间序列模型作为组合预测中的单一模型, 并将单一模型预测结果作为模糊变量进行投资组合优化, 实证结果表明基于集成预测的均值 -方差-熵的投资组合相比其他组合收益率更高, 相对风险更低. 该方法可以用于投资基金管理、 金融风险管理等实际工作中,以便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产业务,其利息收入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利润来源,而贷款利息收入水平取决于商业银行贷款配置的合理性.本文针对贷款收益率具有的偏态、过度峰态及厚尾特性,建立了基于稳定分布的多目标全部贷款组合优化模型.本文的创新与特色一是在稳定分布情况下考虑收益和尺度参数的基础上,通过追求贷款组合的偏斜指数最大使分布向大于收益率均值方向偏斜来提高贷款组合的超额收益,弥补了现有研究忽略偏度的弊端.二是同时考虑了包括"存量"与"增量"在内的全部贷款组合的风险,改变了流行的现有研究对于巨额"存量"贷款风险缺少控制可能引发重大损失的弊端.三是将现有研究在主观给定贷款组合收益下单纯地控制贷款组合风险完善为同时控制贷款组合风险和收益的"均值-尺度参数-偏斜指数"多目标全部贷款组合优化模型,满足了银行对风险和收益的不同偏好,达到了既控制风险、又追求效益的风险与收益兼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总风险约束的委托组合投资管理激励契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假设管理者投资组合受总风险约束,通过委托代理模型和数值分析研究委托组合投资管理中基于业绩的线性契约激励效应.研究结论表明: 在总风险约束下,基于业绩的线性契约能激励管理者努力搜集私人信息;风险厌恶的管理者的期望效用和最优努力水平是其收益分享比例的增函数;总风险约束下的管理者的努力水平低于不存在风险约束时的努力水平,风险约束导致管理者信息价值的损失.研究结论从一个侧面解释了委托组合投资管理实务中线性契约被广泛采用的原因,并为私募基金风险管理和契约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the role of top management in relation to the diversified operations of a company and the meaning of “strategic planning” for these entities. We briefly examine two general approaches to generation of growth: conglomeration (portfolio management) and synergistic growth. We argue that the second is preferable. We then challenge the universally popluar notion that growth is the appropriate objective for a business entity. We propose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s a better alternative. We offer the case of Armco's Latin American Division (known as ALAD) as an illustration of the kind of thinking that emerges when development is taken as the corporate objective. We present a five-phase strategy that combines the notions of synergistic growth and corporate development in a systemic framewor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