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过度自信和监督机制的动态激励契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行为金融学与激励理论相结合,在经理人过度自信和监督机制同时存在的条件下,通过建立契约模型,研究公司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动态最优激励.结果表明,过度自信和监督机制均可使最优激励契约变得廉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公司的代理成本,两者在解决股东和经理人之间委托代理问题中,均对激励契约具有替代作用.同时,随着经理任期的增加和工作经验的丰富,一定条件下过度自信对激励契约的替代作用将逐渐减弱,最优的激励最终会提高至提供给理性经理激励的水平.该结论在我国企业的运用,一方面可以有效弥补现有激励方式的不足,为企业节约激励成本,另一方面能够有力地解释经理人中存在的"异象".  相似文献   

2.
基于股利政策的信号传递视觉,将股利政策作为一个可观测变量引入Tirole企业家道德风险模型,探讨在股权分置情况下降低代理成本的途径。在合理假设基础上,我们证明,控股股东对经理进行监督,不仅增加公司净现值,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的效用也增加。“一股独大”公司支付现金股利,控股股东效用增加,中小股东效用不变;发放股票股利,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效用同时增加。股权制衡公司支付现金股利,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的效用都增加;发放股票股利,控股股东效用不变,中小股东效用增加。  相似文献   

3.
过度自信条件下的上市公司经理股票期权补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度自信作为人们的一种经常性心理偏好,对上市公司经理股票期权补偿必将产生重要影响,系统地研究过度自信对上市公司经理股票期权补偿的影响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借鉴前人提出的过度自信表示方法,在假设公司股东风险中性、经理风险厌恶且过度自信的条件下,利用一个简单的两期资本预算决策模型和实物期权思想,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对过度自信条件下的上市公司经理股票期权补偿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使公司价值最大化和使公司股东收益最大化的股票期权补偿数量都将随着经理过度自信程度的提高而减少;使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股票期权补偿数量大于使股东收益最大化的股票期权补偿数量.  相似文献   

4.
借鉴Gervais和Daniel等人提出的过度自信表示方法,在假设公司股东风险中性、经理风险厌恶且过度自信的条件下.利用一个简单的两期资本预算决策过程模型和实物期权方法,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研究上市公司经理的过度自信心理偏好对其股票补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使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股票补偿数量将随着经理过度自信程度的提高而减少;在一定条件下,使公司股东收益最大化的股票补偿数量也将随着经理过度自信程度的增大而减少;在使股东收益最大化的最优股票补偿合同中,过度自信经理要求得到的股票补偿数量一定少于理性经理所要求得到的股票补偿数量;使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股票补偿数量大于使股东收益最大化的股票补偿数量.  相似文献   

5.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动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星  陈刚 《系统工程》2003,21(6):55-60
一方面由于内部人的利益驱动,诸如追求较多的津贴、炒作股价以套利,使得作为内部人的经理存在操纵公司利润的动机和偏好;另一方面由于经理人拥有关于公司与其当前以及未来的收益流的信息,这些信息是当前和潜在的股东所不拥有的(即在公司经理与股东间存在信息的非对称性),这就给经理人操纵利润创造了条件,所以上市公司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利润操纵。信息非对称的程度越高,利润操纵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且利润操纵的程度也就越深。文章先介绍非对称信息与利润操纵间的关系,然后从经理人迎合股价炒作以获得资本利得的角度分析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动因。  相似文献   

6.
李秉祥和薛思珊运用信号博弈模型分析了具有经理管理防御行为的经理人都偏好实施短期项目,本文在此基础上证明如果给予经理人适当的补贴,则可出现经理人长短期项目选择的部分可分离均衡,即有能力择业成本低的经理人选择长期项目,有能力择业成本高或无能力类型的经理人员选择短期项目,股东根据项目的收益决定是否继续聘任现任经理.该补贴机制能有效减少因管理防御引致投资短视行为,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对股东和经理人实现双赢,对治理因管理防御而导致的投资短视行为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股权激励、信息操纵与内部监控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虑到股权激励是一把"双刃剑",既激励经理努力工作,叉激发经理进行信息操纵,本文建立了一个包括信息操纵与内部监控的股权激励合同模型.模型解的分析结果证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与资本市场的有效程度密切相关;资本市场的有效性越弱,经理信息操纵的程度越大,应该给予经理更少的股权份额;资本市场的有效性越弱或股权激励的强度越大,股东就越应该加强内部监控并加大惩罚力度;增强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及加强内部监控能够有效地降低经理信息操纵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李秉祥  王妍斐 《系统工程》2008,26(4):117-120
经理管理防御是委托代理理论的深化,从维护经理人自身职位动机出发讨论其对公司价值的减损.本文在经理管理防御假设前提下,将公司价值分为债务资金价值和股权价值,而经理人经营策略的选择会影响二者的价值.以股东对经理人的解聘权和公司破产条件为约束,通过建立二期动态模型分析在不同经理管理防御程度下,公司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得出经理管理防御不仅损害债权人和股东利益,还对减损公司价值具有放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考虑国企高管代理人表现出的过度精确和过高估计两种不同过度自信心理形式,分析了国企高管在异质委托情境下,不同过度自信形式对国有股东和非国有股东纳什均衡合同中最优契约激励系数的影响机理。通过构建包含国有股东、非国有股东和国企高管的三方博弈模型发现:在异质委托情境下,国企高管过度精确的自信行为提高了纳什均衡合同中促进经济任务努力的最优激励系数,而对纳什均衡合同中促进社会任务努力的最优激励系数没有影响;国企高管过高估计的自信行为提高了纳什均衡合同中促进社会任务努力的最优激励系数,而对纳什均衡合同中促进经济任务努力的最优激励系数没有影响。从国企高管代理人的努力类型来看,过度精确的自信行为降低了自身对经济任务的努力水平,而过高估计的自信行为提高了自身对社会任务的努力水平。在我国当前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该契约理论模型将委托代理参与人扩展到包含国有股东、非国有股东和国企高管三方参与人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非理性国企高管对国企双重任务的行为差异,研究结论可对完善国企治理及高管薪酬机制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上市公司经营的核心目标为股东财富最大化,预期权益回报率是衡量股东财富变化的重要指标.本文研究了杠杆率对上市公司预期权益回报率的影响,据此讨论是否存在最大化预期权益回报率的资本结构.财务困境成本与代理成本的存在,使得我们难以从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角度研究最优资本结构,因而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角度着手研究更为现实,隐含资本成本能较好地代表股权投资者的预期收益,进而反映股东财富的变化.本文使用Gebhardt-Lee-Swaminathan (GLS)模型对隐含资本成本进行测算,以此衡量预期权益回报率.本文通过实证发现,上市公司的杠杆率与预期权益回报率呈现倒"U"型关系,存在一个使得预期权益回报率最大化的最优资本结构,当杠杆率高于最优水平时,去杠杆有利于增加股权投资者的预期收益;而当杠杆率降至最优水平之下时,加杠杆有利于增加股权投资者的预期收益.  相似文献   

11.
企业套期是企业利用金融创新产品及金融衍生工具以消除企业在经营中所面临的一系列与收入现金流相关的不确定性所采取的策略。本文在股东与管理者代理冲突的指导框架下,阐述了企业套期、最优激励合约以及信息披露策略等方面的问题。分别讨论了管理者对于所拥有的企业风险暴露以及套期策略等优势信息向股东采取披露和不披露,以及“充分”披露和“非充分”披露等多种情况下管理者与股东的效用,以及管理者的最优激励合约等。  相似文献   

12.
基于跨期投资视角的控股股东两期控制权私利行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控制权收益理论为基础,构建跨期投资下的控股股东两期利益侵占模型,研究现金流权比例、远期投资收益率和股东法律保护力度对控制权私利的影响.结果表明:现金流权比例、股东法律保护力度与控股股东的即期和远期最优侵占水平均负相关;远期投资收益率与控股股东的即期最优侵占水平负相关,但与远期最优侵占水平无关;控股股东在两期侵占中的即期最优侵占水平低于其单期侵占中的即期最优侵占水平,远期最优侵占水平则保持不变;控股股东非短视,其终极目标是实现控制权私利的长期收益最大化,而获取控制权长期收益最大化也是导致其两期侵占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以大宗股权转让且控制权转移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通过支付溢价获得控制权后控制性股东通过上市公司进行再融资与攫取控制权收益来补偿溢价支付之间的内在关系.以1997~2003年股权转让相关数据为基础,就4种方法计算控制权溢价水平,所得结论一致支持控制权转移以溢价方式进行.研究发现,控制性股东通过再融资攫取控制权收益来补偿溢价支付,回归分析表明溢价水平与预计募集资金总额正相关;控制性股东对配股和增发方式的时间偏好上存在差异,且所制定的再融资方案与再融资方案的市场整体水平相比更为激进,例如更高的发行价格和融资比例.研究发现,再融资能够有效地补偿溢价支付,并且增发方式下的补偿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4.
在对控制性少数股东做出清晰界定的基础上,运用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考察了民营金字塔结构下控制性少数股东剥夺外部股东的隧道效应.结果表明:在保证控制权的情况下,控制性少数股东所持有的现金流权越小,其隧道挖掘越严重;处于金字塔底层的公司资产利润率越低,控制性少数股东越倾向于对其进行隧道挖掘;投资者保护越差,越有利于控制性少数股东的隧道挖掘.相反,在投资者保护较好的企业,即使控股股东的现金流权较小,即使其资产收益率较低,也不会发生严重的掏空行为.  相似文献   

15.
企业终极所有者"掏空"行为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我国2001-2005民营上市公司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考察了民营金字塔结构下终极所有者掏空底层公司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保证控制权的情况下,终极所有者所持有的现金流权越小,其对企业的掏空越严重;处于金字塔底层的公司资产利润率越低,终极所有者越倾向于对其进行掏空;投资者保护越差,越有利于终极所有者的掏空行为。相反,在投资者保护较好的企业,即使终极所有者的现金流权较小,即使其资产收益率较低,也不会发生严重的掏空行为。  相似文献   

16.
本文构建信息不对称情景中担保人全体股东价值保值限制条件下的担保定价以及市场交易撮合模型,并论证信息不对称结构与信息粉饰影响担保市场撮合机理,发现:1)在信息互不对称下,担保人所有者权益价值粉饰使偿付概率低的担保人挤进了担保市场,使偿付概率高的担保人自愿退出市场;2)在债务人处于信息略劣势时,偿付概率低的担保人虽不会进入担保市场,但偿付概率高的担保人因财务信息粉饰过高定价,也不会进入担保市场,市场担保对象变少和规模缩小;3)在债权人处于信息劣势时,担保人所有者权益价值粉饰使偿付概率低的担保人会进入担保市场,符合条件的担保人会同时留在担保市场,担保人信息粉饰使债权人权益流向债务人,市场呈现过度信贷的现象.利用2007-2014年间我国上市公司提供担保数据样本验证了理论结论在我国的有效性,揭示信息粉饰为我国担保市场带来了虚假繁荣,增加了金融系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股权较为集中的资本市场背景,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利用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了最终控制人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与企业负债率的关系.研究发现,最终控制人两权分离度越大,企业的负债率即越高,反映了"股东-债权人"冲突在集中股权结构下可能会变得更加严重.负债融资不仅难以发挥应有的相机治理作用,还可能成为最终控制人利益侵占的对象.研究同时发现,对于最终控制人兼任企业的最高级管理者或者所持现金流权越低的公司,其最终控制人两权分离度与负债率的负相关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说明该种情况下的"股东-债权人"冲突也更加严重.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进一步证实了最终控制人可能会通过提高负债率实现风险转移和利益侵占.  相似文献   

18.
终极控制人代理、两权分离模式与控制权私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终极控制人代理框架下,研究了三种不同控制机制的控制权私利水平与行为特征.结果表明:1)控制人私利水平与两权分离度正相关,与控股股东现金流权负相关,与股东权利法律保护程度负相关;2)双重股权结构下,终极控制人控制权私利水平随着优先股投票权倍数的增大以边际递减的速度增加,通常选择10倍投票权的优先股设置模式;金字塔股权结构下,终极控制人控制权私利水平随金字塔层级增加以边际递减的速度增大,通常选择3层左右的控制链层级模式;交叉持股结构下,终极控制人控制权私利水平随集团内控制的公司数量增加而增大,倾向于创建庞大的"企业帝国";3)数值模拟显示,我国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控制权私利水平在6%~8%之间.  相似文献   

19.
企业利益侵占问题是企业治理中的重要问题,以企业控制性股东实施利益侵占行为及影响因素为研究目标和出发点,构建了不对称股权结构的利益侵占分析模型,研究了企业利益侵占行为的实施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