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托马斯·S·库恩是当今世界知名的学者,他因其科学哲学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而名满天下。其实,库恩是从物理学转向科学史,并进而转向科学哲学的。由于他明确提出并详尽阐述了科学共同体的概念,因此也有人把他列为与默顿传统无关的三位科学社会学代氧人物之一(其他两位是普赖斯和本·戴维)。正因为库恩的研究横跨了较为广阔的领域,具有多角度的视野,因而他对科学史论也有比较深刻的洞见,从而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科学史观。本文拟对此作一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2.
邓力 《世界科学》2012,(12):18-19
托马斯·库恩所著《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于1962年出版;出版之后,本书并没有立刻获得成功。但是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本书总共售出超过100万本,能够与其相比的科学著作只有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现在,人们认为《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接下来,我们将讨论库恩笔下的四次重大的科学革命,从中您能够一窥本书的精彩内容。我们还会讨论库恩忽略的另外一场同样重要的科学革命。哥白尼革命为中世纪天文学定下基调的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学者托勒密,按照他的观点,太阳和其他行星是围绕地球运转的。  相似文献   

3.
沈铭贤 《世界科学》2012,(12):20-21
50年前,196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部薄薄的书:《科学革命的结构》(以下简称《结构》),作者是并不大知名的科学史教授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谁也不曾料到,这本讨论科学的相当艰深的书,竟售出了超过100万册,成为影响20世纪学术思潮的经典之一,以致于50年后的今天,全球学术界仍在热烈纪念,以表示对库恩的崇敬和感谢。库恩究竟有何突出的、创造性的贡献呢?第一,把科学哲学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史基础上《结构》是部科学哲学著作。所谓科学哲学,就是把科学作为探究的对象,企图从哲学层面描画科学的整体图景,揭示科学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美国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保尔·费耶本德,是60年代以来科学哲学领域中反逻辑实证主义的革命中的健将之一。他的观点大体上属于鲍波尔的批判主义,但也是这个学派的叛逆。在科学发展观方面他比较接近于库恩的科学革命概念,但也有不同,某些方面更为极端,往往以更为彰明昭著的非理性主义而著称。下面的文章原是他同库恩的论争之作,却也简要地叙述了他自己的科学发平模式。在他看来,科学有一定“韧性”,即在一定时期内人们总要遵守一种理论,而置大量反证于不顾。在这一点上,他反对鲍波尔关于理论忌是不断出到反驳的观点。另一方面,有“韧性”即容许对现行理论进行调整,改变形式,这就不可避免出现“增生”,使不同理论同时并存。在这一点上他又反对库恩的规范绝对统治,否认常规科学时期的存在。他认为科学的韧性和增生是相互作用的,因而,科学家既要敢于在困难面前坚持自己的意见,又要勇于修正自己的意见,容忍不同理论。因此,科学的常规和革命也不是科学发展的两个不同时期,而只是两种不同因素。费耶本德认为,这也就是科学的经验成分和哲学成分。前者是大量的,因而常常被看成是科学的全部内容,而忽略了后者在科学革命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按照这位哲学家的意见,科学进化前景应是这两种不同因素的辩证的综合。但是,这个粗略的轮廓中却隐含了另外一些问题:科学为什幺有韧性?因为理论根本不可能由事实来检验;为什么会增生?也仅仅是因为“意识形态”作用的结果。因而科学理论不可能具有任何真理性,也没有任何理性基础。归根到底,科学的发展也谈不上什么逻辑模式。此文原题是《对专家们的安慰》。这里主要摘自此文前半部分。标题都是编者所加。后半部分讨论“理性在科学中的作用”,对上述在前半部分中隐含的观点作了进一步的展开。这一部分当分行介绍。  相似文献   

5.
作者托马斯·库恩,现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科学史教授,美国科学史学会主席。《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他的一本代表作。库恩原是学习理论物理学的,1947~1950年当研究生时,读了一些科学史和哲学著作,以后又进一步地研究科学史,逐步形成了他对科学发展史的别具一格的看法。库恩认为:过去的教科书和科学史著作往往把科学的发展描述为一点一滴的积累过程,一堆轶事和年表的货仓,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他指出,科学发展中除了比较平静的所谓“常规科学”发展时期外,还必定会出现“科学革命”。为了说明“科学革命”,库恩引入了“规范”这一重要概念。所谓“规范”,是指共同接受的模式、假设、规则等。库恩认为,“常规科学”之所以形成和发展,关键就在于出现了“规范”。然而,各门科学的“规范”都只能解释一定的事实,当原有的“规范”无法说明的“反常现象”愈来愈多,引起科学的“危机”时,就会爆发“科学革命”,提出新的“规范”。库恩强调,科学革命不仅使科学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且还将引起了人们世界观的变革。《科学革命的结构》从1962年出版以来,在科学界和哲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国外报刊称为“形成了一股世界性的热潮”,把这本书誉为“本世纪的经典”。库恩提出的观点并不是全新的东西,他的一些看法和概念也可以进一步讨论。但他独到的分析,明确的观点,对于我们吸取科学史上的经验教训,掌握科学规律,进一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加速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有很大价值和实际意义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将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本刊选载的这篇《导言》,概括地说明了库恩的基本思想。以后还将陆续选载其中一些章节。  相似文献   

6.
科学的进步就是“常规科学”被激烈的科学“革命”所打破,从而进入新的阶段这样一个个的循环过程。这种理论自托马斯·库恩发表他的重要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以来,一直受到广泛的争议。最近的贡献来自著名的牛顿研究学者,伯纳德·科恩(I.BernardCohen)教授。在《科学中的革命》一书中,科恩考察了  相似文献   

7.
穆扬 《世界科学》2012,(12):16-17
托马斯·库恩仅凭一己之力就改变了"范式"这个词的维度与含义。"结构"和"革命"在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以下简称《结构》)一书的题目中就被醒要地提显了出来。他坚信,科学革命不但真切存在,而且可寻其结构。库恩对这种结构的勾勒显得谨慎非常:常规科学(日常的科学研究工作)具有其特定相应的范式和解决疑难的执着;研究过程必然会催生出某些足以引发理论危机的异常情况;而危机的化解又必然依附于对一种新范式的创究。解决科学疑难的过程很容易使我们联想起诸如填字游戏、拼图和数独这类在正经工作之余打发时间的愉快方式。  相似文献   

8.
正科学哲学家在探讨科学发展和科学进步问题时提出了"范式"、"科学研究纲领"、"研究传统"等概念。他们就此所作的说明,为理解和把握科学思维方式提供了基本的概念框架。科学思维方式从自然科学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上,概括了这些概念的共同特征,扩展了其哲学和文化意义。1962年,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T.Kuhn)出版《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提出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范式"概念,推动科学哲学开始注重研究科学发展的实际历史和社会心理因素。此前,科学哲学只注重抽象的形式分析,很少研究科学理论的发生和科学知识的增长。科学认识主体、科学活动的主观方面、科学研究的过程等等,都被排除在研究主题之外。此后,科学哲学改变了  相似文献   

9.
沈铭贤 《科学》2013,65(2):29-32,4
正在纪念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的伟大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出版50周年(1962—2012)的时候,科学共同体问题又一次引起我们关注和思考。什么是科学共同体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意指社会人群中具有特定的共同利益或共同职业、共同兴趣、共同语言并遵循某种共同规范的群体、社团。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community)是科学家的组织和团体。像其他社会共同体一样,科学共同体也必须:第一,有共同语言或研究  相似文献   

10.
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文介绍库恩把“革命”这一概念引进科学发展史的研究,令人耳目一新。显然,这一观点不仅对研究科学史有意义,因为守旧的传统科学观并非仅存在于科学史研究领域之中。  相似文献   

11.
(1)频率的概率论。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中,我对发展出一种应用于科学的一以贯之的概率论感到兴趣;这是指一种统计的或频率的概率论。但是,在那里我还提出了另一个概念,我称之为“逻辑概率”。因此,我感到需要一种普遍化——一种形式的概率论,它允许作不同的诠释:(1)一个陈述相对任何给定证据的逻辑概率的理论;包括绝对逻辑概率,也即一个陈述相对零证据的概率的量度的理论;(2)一个事件相对任何给定的事件总体(或“集体”)的概率的理论。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获得了一个简单  相似文献   

12.
《科学通报》2007,52(10):1215-1215
在《科学通报》发表的原创性研究论文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ⅰ)是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或应用研究的最新成果;(ⅱ)有重要科学意义,属国际研究热点课题;(ⅲ)有创新(新思路、新方法、新认识、新发现等);  相似文献   

13.
刘振  吴以义 《科学》2015,(2):12-15
库恩读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获得启示:亚里士多德只能按亚里士多德来理解。借用库恩的概念理解亚里士多德,我们将会看明白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中被近代科学革命所扬弃的是什么,而且在这一番梳理中也能体会到亚里士多德之所以伟大的理由。刘振(以下简称"刘"):吴老师,您好。上学期一直在听您的《科学史通论》的课程,很受启发。但是由于那门课是通史课程,发现您对一些问题的讲述都是提纲挈领式的,许多细节都没有时间铺开展示出来。  相似文献   

14.
杨承宗 《科学通报》1957,2(21):662-662
我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还不过是六七年来的事情。通过这几年的工作,特别是和苏联科学家们的接触,逐渐明了了苏联自从十月革命以来科学事业为什么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为什么如此努力工作的真正原因,从而对自己也有所感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回忆六年以前我初到科学院工作,在研究所院内的墙上写着政府对科学工作者们提出的号召:“理论结合实践!”无是无动于衷的。因为对于一个自命为从事实验科学研究的人来说,大都自以为他的理论必定会结合实践,至于结合什么实践,则不可深究了。  相似文献   

15.
为了广泛宣传20世纪科学的巨大成就和由此带来的新观点、新思想,上海科技史学会、上海科影厂和中科院上海生化所联合摄制了电视系列片《世纪钟——20世纪科学革命》.全片由《巡天》(天文学)、《跃迁》(物理学)、《耗散》(化学)、《寻根》(生物学)、《漂移》(地学)共五集组成.此片本着科学的精神,以富有哲理的语言,用丰富多彩的画面将20世纪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和新观点奉献给观众. 此片由张沁源、韩王荣、叶齐撰稿,钱伟长、谢希德等著名科学家任科学顾问,胡敬先导演. 这里选登其中的一集《跃迁》的解说词,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苏联《知识就是力量》记者就科学方法论研究中的一些问题约请方法论学家Степин教授所作的回答。原题为:《多变世界中的方向标——科学方法论的意义和展望》,载于该刊《科学家谈自己的工作》专栏。现将其中论述料学研究步骤的演变和科学方法论的作用及其发展前景两部分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7.
刘崇乐 《科学通报》1957,2(21):665-665
在伟大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前三十三天的10月4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有史以来第一颗人造卫星。这一辉煌成就,正是对苏联伟大十月革命四十周年最好的献礼。人造卫星的发射,是接着洲际弹道火箭、巨型喷气式飞机、原子能发电站等等一系列划时代的科学成就而实现的。苏联的这些杰出科学成就最有力地证明了苏联科学水平的高超,而且它们对人类文化还有着更重要更基本的贡献。当1917年11月7日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诞生时,曾经备受了十四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的威胁。在建国万般艰苦的早期,人类革命导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可归纳为四大科学革命:(1)遗传工程——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以及组织培养;(2)原子能——原子的分裂;(3)空间时代——克服地球引力;(4)计算机革命——电子信息化。(1)和(4)项与农业研究的科学、技术学,和美国衣业未来生产力直接相关。计算机计算机信息系统正在为农业生产和多层次的衣业研究开创一场技术革命,如服务于学院、大学、国家实验室、州农业试验站、推广服务、农场组织和农户。计算机和“计算器”正在变得微型  相似文献   

19.
《科学通报》2007,52(5):533-533
在《科学通报》发表的原创性研究论文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ⅰ)是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或应用研究的最新成果;(ⅱ)有重要科学意义,属国际研究热点课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美国科学哲学家George F.Kneller所著《科学——人类的探求》(Science-The Human Endeavor,New York,1978)一书中的一章。这本书生动而通俗地介绍了科学的一般特征和一般发展规律,是一本富有特色的“科学概论”。本章则深入浅出地描述了本世纪从逻辑实证主义到波普尔、库恩的现代科学哲学发展概貌,包括作者自己对各个学派的评论,读之颇富情趣。这对我们研究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可能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