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托马斯·库恩,现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科学史教授,美国科学史学会主席。《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他的一本代表作。库恩原是学习理论物理学的,1947~1950年当研究生时,读了一些科学史和哲学著作,以后又进一步地研究科学史,逐步形成了他对科学发展史的别具一格的看法。库恩认为:过去的教科书和科学史著作往往把科学的发展描述为一点一滴的积累过程,一堆轶事和年表的货仓,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他指出,科学发展中除了比较平静的所谓“常规科学”发展时期外,还必定会出现“科学革命”。为了说明“科学革命”,库恩引入了“规范”这一重要概念。所谓“规范”,是指共同接受的模式、假设、规则等。库恩认为,“常规科学”之所以形成和发展,关键就在于出现了“规范”。然而,各门科学的“规范”都只能解释一定的事实,当原有的“规范”无法说明的“反常现象”愈来愈多,引起科学的“危机”时,就会爆发“科学革命”,提出新的“规范”。库恩强调,科学革命不仅使科学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且还将引起了人们世界观的变革。《科学革命的结构》从1962年出版以来,在科学界和哲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国外报刊称为“形成了一股世界性的热潮”,把这本书誉为“本世纪的经典”。库恩提出的观点并不是全新的东西,他的一些看法和概念也可以进一步讨论。但他独到的分析,明确的观点,对于我们吸取科学史上的经验教训,掌握科学规律,进一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加速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有很大价值和实际意义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将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本刊选载的这篇《导言》,概括地说明了库恩的基本思想。以后还将陆续选载其中一些章节。  相似文献   

2.
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苏联于1975年出版了俄译本。苏联《自然》杂志专门组织了对这本书的讨论。此文是讨论中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他认为,库恩的观点原则上没有什么新东西,却包含了一些缺陷,主要是:(1)混淆了历史上正确理论(尽管是相对的)与错误理论的界限,从而背离了对应原理;(2)把科学革命简单化了,从而忽略了科学革命的不同等级;(3)看不到科学发展的多样性——不同学科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比重,以及它的局限性——科学按指数增长的发展已近于饱和,将出现新的发展方向。这些看法,在苏联科学界有一定的代表性。作者是苏联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文章原载苏联,1976,№.6。译文作了删节。  相似文献   

3.
沈铭贤 《世界科学》2012,(12):20-21
50年前,196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部薄薄的书:《科学革命的结构》(以下简称《结构》),作者是并不大知名的科学史教授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谁也不曾料到,这本讨论科学的相当艰深的书,竟售出了超过100万册,成为影响20世纪学术思潮的经典之一,以致于50年后的今天,全球学术界仍在热烈纪念,以表示对库恩的崇敬和感谢。库恩究竟有何突出的、创造性的贡献呢?第一,把科学哲学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史基础上《结构》是部科学哲学著作。所谓科学哲学,就是把科学作为探究的对象,企图从哲学层面描画科学的整体图景,揭示科学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穆扬 《世界科学》2012,(12):16-17
托马斯·库恩仅凭一己之力就改变了"范式"这个词的维度与含义。"结构"和"革命"在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以下简称《结构》)一书的题目中就被醒要地提显了出来。他坚信,科学革命不但真切存在,而且可寻其结构。库恩对这种结构的勾勒显得谨慎非常:常规科学(日常的科学研究工作)具有其特定相应的范式和解决疑难的执着;研究过程必然会催生出某些足以引发理论危机的异常情况;而危机的化解又必然依附于对一种新范式的创究。解决科学疑难的过程很容易使我们联想起诸如填字游戏、拼图和数独这类在正经工作之余打发时间的愉快方式。  相似文献   

5.
沈铭贤 《科学》2013,65(2):29-32,4
正在纪念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的伟大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出版50周年(1962—2012)的时候,科学共同体问题又一次引起我们关注和思考。什么是科学共同体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意指社会人群中具有特定的共同利益或共同职业、共同兴趣、共同语言并遵循某种共同规范的群体、社团。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community)是科学家的组织和团体。像其他社会共同体一样,科学共同体也必须:第一,有共同语言或研究  相似文献   

6.
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文介绍库恩把“革命”这一概念引进科学发展史的研究,令人耳目一新。显然,这一观点不仅对研究科学史有意义,因为守旧的传统科学观并非仅存在于科学史研究领域之中。  相似文献   

7.
托马斯·S·库恩是当今世界知名的学者,他因其科学哲学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而名满天下。其实,库恩是从物理学转向科学史,并进而转向科学哲学的。由于他明确提出并详尽阐述了科学共同体的概念,因此也有人把他列为与默顿传统无关的三位科学社会学代氧人物之一(其他两位是普赖斯和本·戴维)。正因为库恩的研究横跨了较为广阔的领域,具有多角度的视野,因而他对科学史论也有比较深刻的洞见,从而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科学史观。本文拟对此作一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8.
刘振  吴以义 《科学》2015,(2):12-15
库恩读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获得启示:亚里士多德只能按亚里士多德来理解。借用库恩的概念理解亚里士多德,我们将会看明白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中被近代科学革命所扬弃的是什么,而且在这一番梳理中也能体会到亚里士多德之所以伟大的理由。刘振(以下简称"刘"):吴老师,您好。上学期一直在听您的《科学史通论》的课程,很受启发。但是由于那门课是通史课程,发现您对一些问题的讲述都是提纲挈领式的,许多细节都没有时间铺开展示出来。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美国科学哲学家George F.Kneller所著《科学——人类的探求》(Science-The Human Endeavor,New York,1978)一书中的一章。这本书生动而通俗地介绍了科学的一般特征和一般发展规律,是一本富有特色的“科学概论”。本章则深入浅出地描述了本世纪从逻辑实证主义到波普尔、库恩的现代科学哲学发展概貌,包括作者自己对各个学派的评论,读之颇富情趣。这对我们研究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可能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0.
又一本书风靡了中国——《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使人不禁想起了另一本书:《第三次浪潮》。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它挟带着来自太平洋彼岸的滚滚浪潮.撞击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国人心灵.让人们不仅看到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更了解到世界的未来将会发生什么样新的变化。由此.一场“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讨论在全国展开,成为那一时期思想解放运动中的一个强音。  相似文献   

11.
正科学哲学家在探讨科学发展和科学进步问题时提出了"范式"、"科学研究纲领"、"研究传统"等概念。他们就此所作的说明,为理解和把握科学思维方式提供了基本的概念框架。科学思维方式从自然科学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上,概括了这些概念的共同特征,扩展了其哲学和文化意义。1962年,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T.Kuhn)出版《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提出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范式"概念,推动科学哲学开始注重研究科学发展的实际历史和社会心理因素。此前,科学哲学只注重抽象的形式分析,很少研究科学理论的发生和科学知识的增长。科学认识主体、科学活动的主观方面、科学研究的过程等等,都被排除在研究主题之外。此后,科学哲学改变了  相似文献   

12.
<正>张开逊先生《回望人类发明之路》的"前言",是一篇题为《探究人类的创造智慧》的短文。看得出来,作者是怀着对科学的深爱与对历史的深思来撰写这些文字的。读到高潮部分,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哲学引导科学,科学产生技术,技术改变世界。"我们又一次看到发明家张开逊,高度评价哲学的作用。著名物理学家汤姆逊在19世纪末发现电子,他说过,导致科学革命的诸多因素,最重要者当是观念的革命。重大的、革命性的科学观念,都具有基础性和集成性,改变着人类的世界观。这就是哲学。  相似文献   

13.
正杰弗里·普费弗(Jeffrey Pfeffer)是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他对自己2018年年初出版的《人为薪死》(Dying for a Paycheck,哈珀商务出版社)一书抱有雄心壮志。他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关乎工作场所健康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我们正在损害公司绩效和员工福祉,这本书需要成为叫停的号令,因为造成的伤害太大了!"《人为薪死》一书描绘了从健康保险的消失到长时间工作  相似文献   

14.
约翰·霍根 (JohnHorgan)在其名为《科学的终结》的著作中认为 :以求知为目的的纯科学 ,存在着并已抵达了自身难以逾越的限度 ,而现有的科学概念框架已是其最终的成就。因此 ,他宣称 ,科学 (尤其是纯科学 )已经终结 ,伟大而又激动人心的科学发现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这话着实让人吓了一跳 ,也的确“惊世骇俗”。该书的英文原版 1 997年在美国出版 ,其中文译本也于同年出版。该书一出版 ,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与媒体的强烈反响与广泛关注 ,从而成为畅销书。作为《科学美国人》杂志的专职撰稿人 ,霍根利用自己广泛接触科技界名流…  相似文献   

15.
任侃 《科学通报》1964,9(5):469-469
徐祖耀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冶金丛书》之一。全书以金属的组织形成和变化的规律为纲,系统地介绍了金属学的基本原理,阐述了其对金属性质的影响。本书从祥述金属的结构开始,按单原子金属的  相似文献   

16.
李静 《世界科学》2012,(6):58-59
爱德华·O·威尔逊(E.O.Wilson)是哈佛大学的名誉教授。他出版了25本开创性的著作,其中包括:《社会生物学》(1975)、《论契合》(1998)、获得普利策获奖的《论人性》(1978)、《蚂蚁》(1990)以及小说《蚁丘》(2010)。他的最新作品是《社会如何征服地球》。最近,《新科学家》杂志专访了威尔逊,作为极具开创性的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在接受采访时称,群体选择扮演了人类进化的主要推动力,并对我们为何需要一次新的知识革命做出了解释。以下是采访内容。  相似文献   

17.
汪子春 《科学通报》1985,30(15):1186-1186
《鸡谱》是一部关于饲养斗鸡的著作。我们见到的是1787年11月24日的抄本(抄本封面注明“乾隆丁未年十月望日抄”)。抄本没有说明原书的作者和成书的年代,但本书引用了清乾隆年间出版的《古今秘苑》一书。可见本书的成书年代,也应在乾隆年间,它距今至少也有二百多年。  相似文献   

18.
美国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保尔·费耶本德,是60年代以来科学哲学领域中反逻辑实证主义的革命中的健将之一。他的观点大体上属于鲍波尔的批判主义,但也是这个学派的叛逆。在科学发展观方面他比较接近于库恩的科学革命概念,但也有不同,某些方面更为极端,往往以更为彰明昭著的非理性主义而著称。下面的文章原是他同库恩的论争之作,却也简要地叙述了他自己的科学发平模式。在他看来,科学有一定“韧性”,即在一定时期内人们总要遵守一种理论,而置大量反证于不顾。在这一点上,他反对鲍波尔关于理论忌是不断出到反驳的观点。另一方面,有“韧性”即容许对现行理论进行调整,改变形式,这就不可避免出现“增生”,使不同理论同时并存。在这一点上他又反对库恩的规范绝对统治,否认常规科学时期的存在。他认为科学的韧性和增生是相互作用的,因而,科学家既要敢于在困难面前坚持自己的意见,又要勇于修正自己的意见,容忍不同理论。因此,科学的常规和革命也不是科学发展的两个不同时期,而只是两种不同因素。费耶本德认为,这也就是科学的经验成分和哲学成分。前者是大量的,因而常常被看成是科学的全部内容,而忽略了后者在科学革命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按照这位哲学家的意见,科学进化前景应是这两种不同因素的辩证的综合。但是,这个粗略的轮廓中却隐含了另外一些问题:科学为什幺有韧性?因为理论根本不可能由事实来检验;为什么会增生?也仅仅是因为“意识形态”作用的结果。因而科学理论不可能具有任何真理性,也没有任何理性基础。归根到底,科学的发展也谈不上什么逻辑模式。此文原题是《对专家们的安慰》。这里主要摘自此文前半部分。标题都是编者所加。后半部分讨论“理性在科学中的作用”,对上述在前半部分中隐含的观点作了进一步的展开。这一部分当分行介绍。  相似文献   

19.
正这本书将成为霍金的宣言。它乐观、富有远见,认为科学和对科学的理解对人类未来至关重要。出版商通常迫切希望他们的新书得到评论,一旦标题推出,他们就会用不请自来的出版样本去轰炸报纸、网站和杂志,以获得更多的报道。看看《物理世界》的档案柜:里面满是我们不想要的书,都是由渴望得到宣传的出版商寄来的。然而,对史蒂芬·霍金的最新一本、也是最后一本著作来说,却发生了一些非常不同的事情。《大问题简答》今日发布,为了先一睹为快,《物理世界》  相似文献   

20.
在1998年间,九州大地上突然掀起一股“学习的革命”之热潮。炒作和广告铺天盖地而来,就连著名导演谢晋也卷了进去,免费为《学习的革命》书作广告宣传:“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改变孩子的一生”。果真如此吗?如果人们稍稍平静地思考一下,或者认真地读一读这本书,答案就清楚了。打着“革命”的旗帜,叫喊“学习的革命”,是最容易感染父母们的,因为他们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期望。所以,此书一出,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学习的革命》在中国也成了一大奇观。那家科利华公司更是在去年年底以一亿人民币的金钱攻势,制造了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