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0 毫秒
1.
曹詠清 《科学通报》1963,8(6):59-59
脊椎动物的卵细胞是被一层或多层卵泡细胞所包围着的,过去总是认为这层细胞组织的功能与卵子的营养代谢有关,很少考虑到其它方面的生理机能。但若从内分泌学的角度来看,它的功能决不止此,根据已知的研究结果,至少与下述的几个方面有密切的关系:(1)它与激素的吸收和运转肯定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卵子的生长和成熟是直接由垂体所控制的,而垂体激素又必需通过卵泡细胞组织才  相似文献   

2.
谢启文 《科学通报》1984,29(9):567-567
早在五十年前已注意到在饥饿时垂体发生明显的改变并由此续发机体的一系列功能紊乱,但其详细机理则迄今仍未阐明。由于自然界的、社会经济的或病理的原因造成饥饿或营养不足,仍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研究饥饿对垂体的影响及其发生机理,对于深入认识其规律和寻求有效的促进康复的措施,显然仍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在垂体前叶的各  相似文献   

3.
余慕贞 《科学通报》1987,32(19):1520-1520
生长激素(GH)是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多肽激素,它控制动物的生长,参与机体内各种代谢过程。近年来由于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开辟了GH在经济动物方面应用的前景。因而如何利用先进技术纯化及分析这些基因工程产物,已提到日程上,其中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4.
吴雪梅  许荣 《科学通报》1999,44(21):2303-2308
17-β-雌二醇在体作用120d后可诱发SD大鼠原位垂体和移植于肾囊,远离下丘脑的异位垂体同时形成催化乳素腺瘤,伴高PRL血症及PRL基因的高表达,其中又的异位垂同时形成催乳素腺瘤,伴高PRL血症及PRL基因的基机制不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和DNA测度方法。  相似文献   

5.
史瀛仙 《科学通报》1963,8(5):64-64
内分泌腺对再生影响的问题,很早就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在两栖类动物的肢体和尾部再生过程中进行了许多实验。近年来Schotte等有系统地在割除垂体截肢后的蝾螈体内注射促肾上腺皮质素(ACTH)、皮质素、脱氧皮质固酮或肾上腺皮质提取液,结果指出肾上腺皮质素能恢复割除垂体的蝾螈肢体的再生能力。最近Wright和Plumb研究了正常蝌蚪和去垂体蝌蚪尾端的再生,认为二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别。因而内分泌腺或激素与再生之  相似文献   

6.
盖志琨  朱敏 《科学通报》2012,(21):1937-1947
从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与古生物学等多角度评述了脊椎动物颌的起源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发育遗传学的一系列进展促成了颌演化异位理论的提出,即颌的起源,是在上皮-外胚层间质细胞相互作用中,由于口腔发育调控基因的异位表达所导致的一次演化上的创新.在无颌类七鳃鳗的发育过程中,外胚层间质细胞的向前生长由于受到中央鼻垂体板的阻挡,无法像有颌类那样发育成颌和颅桁.因此,该理论推测鼻垂体复合体的分裂是颌发育的最根本的先决条件,应该发生在颌的起源之前.鼻垂体复合体的分裂可能也是促成有颌类双鼻孔起源的一次关键的演化事件,它允许刺猬基因家族调控鼻基板的发育,从而形成侧位的鼻囊.盔甲鱼类是4.35~3.7亿年前生活在中国和越南北部的一种地方性色彩很浓的"甲胄鱼类".盔甲鱼类曙鱼脑颅的三维复原显示其成对的鼻囊位于口鼻腔两侧,而垂体管向前开向口鼻腔中部,三者彼此分开.因此,盔甲鱼类化石提供了无颌类鼻垂体复合体在颌起源之前分裂的关键证据,从而佐证了颌演化的异位理论.藉助于同步辐射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本文进一步揭示出盔甲鱼类可能已经具有了有颌类特有的颅桁衍生构造(譬如眶鼻间隔、筛骨板),为探讨脊椎动物脑颅在颌的起源之前如何重组提供了关键资料.在探讨颌的起源及相关问题上,盔甲鱼类较之于骨甲鱼类在很多方面是一个更好的对比模型.盔甲鱼类脑颅所揭示出的一些与有颌类共有的进步性状,表明盔甲鱼类有可能取代骨甲鱼类成为有颌脊椎动物的姐妹群.本研究提供了一个发育生物学假说与古生物化石实证相互交叉的有趣案例.  相似文献   

7.
谢启文 《科学通报》1988,33(3):230-230
我们以前的研究表明,急性饥饿时大鼠血液黄体生成素(LH)水平急剧降低,但垂体LH水平并不降低,LH由循环中清除的速度及靶腺对LH的结合亦无显著改变,提示饥饿时垂体LH释出减少,但其发生机理则仍未阐明。垂体LH的分泌主要受血液中性激素水平的反馈调节和下丘脑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的控制,而后者本身的释出又受若干中枢递质特  相似文献   

8.
灵长类和反刍动物生长激素受体的快速进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振芳  李英  张亚平 《科学通报》2005,50(9):890-895
在大部分哺乳动物的进化历程中, 垂体生长激素的进化非常缓慢, 各类群之间没有很大的差别, 但在灵长类和反刍动物的进化过程中却出现了明显的快速进化, 即所谓“插曲式”的进化模式. 我们获得了4种灵长类动物的生长激素受体的膜外区序列, 并结合已有的序列数据进行系统的进化分析, 结果表明, 哺乳动物生长激素受体也经历了一种类似垂体生长激素的所谓“插曲式”的进化模式. 考虑到垂体生长激素的生物学效应需要通过其受体的介导才能实现, 结合相关性分析的结果, 推测垂体生长激素受体的这种进化模式可能是与垂体生长激素发生了协同进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刘少君 《科学通报》1992,37(20):1890-1890
哺乳类垂体后叶是机体最重要的神经内分泌器官之一,由大量的无髓神经纤维和垂体细胞构成.一般认为下丘脑的室旁核大细胞部和视上核神经元胞体合成多种神经化学活性物质,通过无髓神经纤维运送至垂体后叶,并在垂体后叶内释放入血,发挥生理作用。近年来已有作者证明下丘脑除产生血管加压素、催产素的大细胞神经元外,许多含多种调节肽的小细胞  相似文献   

10.
何秉生 《科学通报》1963,8(8):60-60
两栖綱动物皮肤的变色反应是由于黑色素細胞(以下簡称黑胞)的扩张或收縮所致。对于黑胞活动的調节问题曾有不少的研究。 許多人认为在黑胞活动过程中垂体的內分泌功能起着主导的調节作用;与此相反,也有人认为中枢神經系统对黑胞的活动起着主导的調节作用,而垂体只不过是一个重要因素而已。  相似文献   

11.
鞠躬 《科学通报》1985,30(14):1110-1110
下丘脑中有许多终止于脑下垂体后叶的神经元,主要是加压素能及宫缩素能细胞。组织化学研究发现,加压素能及宫缩素能神经元集中在视上核及室旁核中,也分散于各副大细胞神经分泌核中。逆行追踪技术证实了自视上核、室旁核及各副核至垂体后叶的投射。本研究用新近出现的甚为灵敏的追踪剂霍乱毒素结合辣根过氧化物酶(CT-HRP),于大鼠追踪至垂体后叶的投射,观察到了一些颇为重要的、以往未被发现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张世荣 《科学通报》1964,9(8):723-723
过去形态学上的研究,已充分证明高度提纯的促卵泡刺激素(以下简称FSH),对摘除垂体的哺乳类动物卯泡有促进生长发育和成熟作用,而促黄体激素(以下简称LH),则有修复卵巢间降细胞组织的能力。这些事实清楚地指出不同的垂体促激素都有其专一性的目标结构。至于激素与其目标结构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若何?则只有从细胞生理生化的角度进行研究,才有进一步深入了解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刘以训 《科学通报》1993,38(9):843-843
文献[1]报道,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对恒河猴颗粒细胞(GC)类固醇激素的产生有双向作用。同hCG一样,GnRHa也可直接作用于去垂体大鼠卵巢诱发排卵;由于促性腺激素诱导大鼠排卵是通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tPA)及其抑制因子(PAI-1)基因的协调表达实现的,我们比较研究了促性腺激素和GnRHa诱导去垂体大  相似文献   

14.
唐正荣 《科学通报》1981,26(4):251-251
张锡钧等观察到在游离灌流狗头的制备上,电刺激颈部迷走神经中枢端可引起中枢神经乙酰胆碱的释放,并通过它引起垂体后叶的加压素、催产素、抗利尿激素的释放。此反射的通路可能是由迷走神经作用于下视丘,经视上核、室旁核到达神经垂体。Sattler首先复证了  相似文献   

15.
自由落体条件下的快速共晶生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落管方法实现了Sb-24%Cu合金在微重力和无容器条件下的快速共晶生长。对自由落体条件下的晶体形核和共晶生长进行了研究,发现随着过冷度的增大,共晶生长由层片共晶向不规则共晶转变。实验中获得了0-154K的过冷度,最大冷度达到0.19TE。计算结果表明,金属间化合物Cu2Sb是领先形核相;当过冷度大于40K时,Sb枝晶的生长速度将超过共晶生长速度;此共晶体系的共生区强烈地偏向于Cu2Sb一方,其成分落轩为23.0%-32.7%Sb。  相似文献   

16.
李楚芬 《科学通报》1959,4(7):237-237
关于兩棲类的变色反应現象,特别是在黑色背景上皮肤变黑的适应現象,过去有过很多的研究,Hogben認为主要是內分泌控制,沈霁春及苏联一些学者研究結果認为中樞神經系統起主导作用,通过中樞神經系統调节腦下垂体的活动进而控制动物的变色反应,与巴甫洛夫神經論一致。本实驗企图在中国蛙种上观察变色反应及中樞神經系統和腦下垂体在变色反应中的作用。以体重20—40克的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为实驗对象,观察药物和低溫对正常蛙和已切除垂体之蛙及药物局部作用于垂体区时对蛙黑胞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信号转导与细胞癌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志培 《自然杂志》2001,23(6):316-324,325
细胞内存在两类调节细胞生长的基因-生长促进基因(即原癌基因或细胞癌基因)和生长抑制基因(抗癌基因和诱导终端分化基因),这些基因编码生长因子(或其受体)、蛋白激酶、某些酶类、鸟苷酸结合蛋白(G蛋白)、转录调节因子以及其他在信号转导中起重要作用的蛋白组分,这些基因的突变或表达异常导致其编码蛋白(癌蛋白、抗癌蛋白)数量或功能异常,引起细胞生长调控紊乱,无限生长、增殖,最终导致细胞癌变,因此,研究认号转导机制对于阐明细胞癌变的化学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微生物脱有机硫的催化剂制备和条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到的一株能专一性降解二苯并噻吩(dibenzothiophene,DBT)生成2-羟基联苯(2-hydroxybiphenyl,2-HBP)的红球属(Rhodococcus)菌株lawq出发,研究了影响该菌株生长和脱硫的因素,2-HBP对菌体生长,降解DBT酶系的产生及脱硫活力都有抑制作用,研究了生长反应系统中硫酸盐和DBT同时存在条件下,硫酸盐的存在对产生降解DBT酶系的影响作用,对休止细胞脱有机硫反应体系进行了研究,并确定了最佳细胞浓度和反应条件,研究结果表明红球菌lawq具有对硫酸盐不敏感的犒,较适合于生物脱有机硫工艺。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辟谷抗癌”实验时,偶然发现处理组有一只小鼠有抗移植肿瘤生长的现象,对此单独作了研究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肿瘤生物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肿瘤细胞生长的异常调控上,包括癌基因、抑癌基因等。传统的化学药物治疗方法也主要针对异常增殖的肿瘤细胞。1971年,Folkman教授首先提出了肿瘤生长和转移是血管依赖性的.阻断血管生成是抑制肿瘤生长的有效策略,由此产生了抗血管生成治疗肿瘤的设想。近些年来,随着对胂瘤血管生成机制以及对新生血管与肿瘤发展、转移关系认识的逐步深化.胂瘤新生血管已成为一个新的抗癌药物作用靶点。目前,针对肿瘤血管形成机制所设计的抗血管生成策略.已成为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