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一个有趣的现象历久弥新,那就是公众的饮食习惯是最需要科学指导的,可它又是科学家们最指导不好的。互为借鉴、凭空臆断的所谓"研究"、"指南",无法深入到科学层面,带给公众的无疑是自相矛盾和无所适从。难怪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人重复着著名讽刺作家马克·吐温的名言:"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让食物自己在肚子里论高低去吧。"  相似文献   

2.
编读往来     
《大自然探索》2010,(9):1-1
<正>时下穿越小说比较流行,而在科幻作品中"时间旅行"也是人们格外感兴趣的话题。然而,"时间旅行"在理论上究竟行不行得通,科学界至今还争执不休。因此,考古学家目前仍然是通过考古调查来了解我们的过去,比如通过田野调查发  相似文献   

3.
正从最初将其视为污染食物的罪魁祸首,到后来利用其特性发展出的多种美味食物,可以说自从细菌被发现的那一天起,人类与微生物的亲密关系就再没有终止过。发生在酒窖中的奇妙反应SPECIAL REPORT说起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时间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在当时的文献中就有"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的记载,不过当时的人们显然还不知  相似文献   

4.
动物的这种"高尚"境界究竟来自哪里?是本能,还是进化?真让我,我们之中某些忘恩负义的家伙们脸红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达尔文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按照这种学说,动物之间应该是一种自私、冷漠的竞争关系——常常为了争夺有限的自然资源(如食物、栖息地)而  相似文献   

5.
一个公认的观念是:小孩子比成年人更加偏爱甜食。许多成年人也声称,他们的甜食欲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减退了。小时候特别嗜好的糖果、巧克力之类的甜食,长大后却索然无味;到了年纪偏大时,大多数人都偏好于清淡的食物。另一方面,成年人可能会喜欢诸如菠菜或汤菜等食物,而小孩子则对此类食物敬而远之。这些现象具有普遍性吗?抑或仅仅是人们所注意到的一些特殊现象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一生中,味觉是随着年龄的不同而  相似文献   

6.
在食品科技领域内,研究人员正在探索食品抗病强身的能力。尽管有些人的研究目前尚处于实验阶段,而其他一些人已经开始调查不同文化的饮食习惯是如何与癌症以及心脏病的低发率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的研究能帮助你延年益寿,而且还能使你的口味国际化。 地中海式饮食 一般来说,生活在地中海边国家的人身体健康,寿命较长,对此人们都有深刻的印象。他们饮食方面的一些特点——例如喜食新鲜水果、蔬菜和不经加工的食物——正符合时下最为流行的饮食习惯。但  相似文献   

7.
丙烯酰胺是否有致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丙烯酰胺是一种动物致癌剂 .最近有人认为瑞典的一项新的分析低估了人们食用沾染丙烯酰胺的食物引发癌症的可能性 .  丙烯酰胺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 .研究报道它通常可由食物 ,特别是土豆、面包和其他淀粉类食物经高温烹调而产生 ,丙烯酰胺可以增强味觉反应 .  然而 ,斯德歌尔摩的Karolinska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的分析认为 ,丙烯酰胺可增加发生大肠、肾脏和膀胱癌的危险 .  《英国癌症期刊》曾报道 ,研究人员收集了 10 0 0名左右的癌症患者和与其年龄匹配的 5 0 0多名未患癌症的瑞典人的详细日常饮食记录 ,计算每位患者可能的丙烯酰…  相似文献   

8.
《知识就是力量》2016,(4):10-11
人们把"衣食住行"列为生存的基本需求,可见"行"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多么的不可或缺。人们求学、工作、旅行……无一不与交通出行紧密相连,交通科技带给人们生活的益处显而易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技的发展,正改变着世界和我们的面貌。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如汽车、公交、地铁和轻轨列车等,正随着现代化的节拍发生着质的变化和飞跃。如今,无人驾驶地铁和智能公交调度系统的引入,成为公共交通迎战"大客流"的利器;各种新型交通工具出现在我们的大街小巷,成为引领潮流的酷炫一族的心头好;而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动力汽车,为我们的环境添了一份保障;车载  相似文献   

9.
正生活中,微波炉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我们习惯用它热牛奶、蒸米饭,甚至是烤鸡翅。然而,各种有关微波炉的谣言也在这时开始四处流传,很多人"谈炉色变"。微波炉真有那么可怕吗?谣言1微波烹饪破坏食物营养大多数食材是通过"加热"才能成为我们的真相食物。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在高温环境下食材蕴含的营养都会有所流失。科学研究证明,由于微波炉提供的热源加热快、效率高,在加热到同样温度的情况下,使用的时间会短于煮熟食物。所以,微波炉加热对食物营养的破坏有时还会少于传统烹饪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鸡蛋是最常见的食物之一。当人们还在为选择柴鸡蛋还是笨鸡蛋、绿色鸡蛋还是有机鸡蛋而头疼时,香港首富李嘉诚参与投资的"人造蛋黄酱"也开始搅局市场。人造鸡蛋不同于假鸡蛋很多人一听到"人造鸡蛋",立刻联想到坊间流传的假鸡蛋。但事实上,人造鸡蛋并非假鸡蛋那种橡皮蛋,而是一种植物蛋。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动物保护意识的逐渐提高,人造食品领域成为了一个新兴的领域。据介绍,人造食品根据仿生天然食品所含的营养成分,选取含有同类成分的普通食物做原料,制成各种各样的仿生模拟食品。而人造蛋  相似文献   

11.
<正>猝死,一个听起来令人心生恐惧的词,离我们究竟有多远?多少青年正值风华正茂,突然之间撒手人寰。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猝死?猝死是否真的"猝不及防"?2012年冬季,大学生这个备受关注的群体与"长跑"这个关键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学生长跑时猝死事件频频发生,人们惊呼":如今的大学生怎么这么脆弱?"一千米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算不上长跑。然而2012年11月27日,东华大学内一千米测试的终点,也成为一名大三男生的人生终点。  相似文献   

12.
正昆虫被誉为未来的"超级食物"。但科学家发现,食用昆虫还存在一些棘手的问题。厨师本·里德正从厨房的一个黑暗角落里取出一个塑料盒,它已然成为一群巨型蟑螂的窝巢。如果这种情形发生在其他任何一个厨房里,人们一定会想:"该杀虫了。"但这里是位于哥本哈根的北欧食品研究机构——举世瞩目的诺玛餐厅的一个由船屋改造成的实验室,而这种巨型蟑螂不过是实验人员所饲养的许多种准备上餐盘的昆虫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13.
饮食与防癌     
易家康 《世界科学》1999,(5):38-39,34
人们是否可以从饮食着手预防恶性肿瘤滋生呢?美国科学家联手推出的系列保健饮食手册以植物化学为依据,颇具远见卓识,并为我们展现了食物与健康的全新观念。米切尔·盖纳(MitchellGaynor)博士在康奈尔大学医疗中心完成肿瘤学培训课程后增加了对癌症的认识,但是对食品知识的缺乏又驱使他继续深造,1986年他荣幸地被录取为洛克菲勒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后研究生。不久,他发现人们都在对抱子甘蓝之类的十字花科植物忙碌奔波着。当时,研究人员发现水果和蔬菜中含有数10种新的化合物;而且在试管和动物研究中,这些不起眼的化合物正在展现…  相似文献   

14.
春节到来,很多人恐怕又要为体重计上的数字哀叹了。不过人们也越来越重视饮食控制与身体健康,出现了各种"节食派"、"轻断食"等行为。甚至还有人打出了这样耸人听闻的大标语—人的一生大约能吃9吨的食物,谁先吃完谁先走……这是要吓唬谁呢?还是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考查辨析一番吧!  相似文献   

15.
你问我答     
《知识就是力量》2009,(5):80-80
问:我们身体的很多特征如眼皮的单双、肤色的深浅等往往由基因决定。对味觉的嗜好也受基因的影响吗? 答:人类进化使得我们通常拥有特定的味觉偏好,例如,人们普遍喜欢甜食、脂肪,厌恶腐烂的味道。因此才使得我们的祖先很容易判定哪种食物好吃,哪种食物不能吃。要找到控制某种味觉的特定基因相当困难。  相似文献   

16.
对人类来说,舌头只担负着辨味、辅助咀嚼、吞咽食物、发音以及显示人体健康状况等普通功能.然而,这与某些动物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一些有着神奇功能的动物舌头.  相似文献   

17.
平均一个西方男子一生要进食1头母牛、7头阉牛、36头猪、36头羊和550只家禽。如果人们改为进食饲养这些动物所需要的植物性食物,则所提供的植物性食物的重量不仅是上述动物的五倍,而且能使人们保持更好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8.
食物与肥胖     
<正>食物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控制着我们的身心?科学研究结果一定会让你大吃一惊......对于那些想要让体重掉下几公斤的人,一些节食建议实在让人太过无奈,节制饮食意味着身体吸收的能量会降低,增加锻炼更是会多消耗大量的身体能量。在条件允许下,进食更多更丰富的食物,是人类进化赋予我们的一种强大的驱动力量,如今人们却普遍需要为克服食物诱惑而斗争。而在人类与食物的这场战争中败下阵来的往往是我们自己。事实上,食物与人类的关系绝不简单。如果仅仅将饮食当作一种摄取能量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正>近来,继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热点后,食品圈又掀起了新一轮的波澜。而此次事件的主角已超出了我们普通的认知范围,它们正是那些我们曾经只在科幻作品中看到的,包括人造牛奶和人造肉在内的人造食品。人造食品的出现难免让人喜忧参半。一方面,从科幻到现实,这意味着食物新资源的到来。另一方面,人们对它们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表示担忧。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已从过去的吃饱发展到吃好,人们逐步讲究食品的精、细和营养,并从精、细和营养发展到现在注重食物的强身健体和防病保健作用,而许多食物其本身就具备这样特殊的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