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溪文化的发现,揭示了一种以红陶为主并含彩陶的地区性文化遗存。大溪文化彩陶的纹饰常见的是波浪绞索纹、横人字形纹、条带纹和漩涡纹,这是中国彩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且具有独特的艺术性,是新石器时代美术的最高水平的代表。  相似文献   

2.
<正> 对于原始美术的考释,引起学术界争议最多的,莫过于对彩陶纹饰涵义的阐述,迄今歧见百出,难有公论。其中之一,是对半山、马厂类型的折肢纹饰的演变原型的争议,过去研究者多数惯以半坡类型的具象蛙纹为源头,延续演变至马家窑中期,纹饰出现抽象化形态。后有学者对此产生异议,认为蛙纹与折肢纹两者之间并无联系,提出是由半山、马厂类型早期的神人纹形演变而成的,定论清楚可信。但是对于纹饰演变的地理环境及纹饰所含的内层涵义,笔者认  相似文献   

3.
原始彩陶艺术体现出来的“功能美”满足了原始先民在生理、心理及精神(社会)上的三重需求。文章以中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及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为对象,论述了其在造型上的实用功能、纹饰上的审美功能以及表现在信仰与文化层面上的社会功能等三重“功能”的“美”。  相似文献   

4.
原始社会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发展过程。而“新石器”时期是原始社会艺术思想发展最为明显的一个阶段。在这个时期,原始初民就地取材,创造了大量的彩陶。彩陶纹饰表达了当时人们的审美理想和精神取向,体现了原始的思维特征,当时在彩陶纹饰中运用的形式美法则,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同时也留下了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彩陶纹饰的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彩陶纹饰的起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对编织的模拟、图腾的崇拜、劳动的节奏感、自然物象的抽象化等等。原始人从客观的“纹”中偶然产生了有意识的创造,之后世代相传,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6.
通过彩陶纹饰这一文化载体可折射出当时人类的社会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先民对图腾的崇拜及创造美的能力.把握新石器彩陶纹饰文化内涵,对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艺术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彩陶艺术是原始社会艺术中卓越的工艺创造。它的纹饰题材多种多样,表达着原始先民们不同的情感意义。  相似文献   

8.
原始美术的功利与艺术性据目前所发现的古代文物看,我国最早的美术品大约是公元前五千年新石器时期的陶器,当时,彩陶艺术的集中表现是,颜色以红底黑花为主,形象以几何图案为多。在纹饰之间,奔跑的鹿、啄食的鸟、张大口的鱼等等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其中,以酉安半坡出...  相似文献   

9.
张金星 《科技信息》2007,(22):164-164,211
文章通过许多学者关于彩陶旋涡纹的由来的论证,说明彩陶旋涡纹的起源观的是多样并存的,不会是单一的。并用大量的实例论证了彩陶旋涡纹的演变——从具象美到抽象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彩陶纹饰的起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对编织的模拟、图腾的崇拜、劳动的节奏感、自然物象的抽象化等等。原始人从客观的"纹"中偶然产生了有意识的创造,之后世代相传,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青铜器纹饰盛行于商周时期,其发展轨迹是商代为幻想动物纹,西周早期为写实动物纹,西周中晚期为几何纹。可见,西周中晚期青铜纹饰发生了较大转变,究其原因,应当受当时社会的礼制、文化等因素影响。而目前学界对于青铜纹饰与文化关系的研究尚浅,且对于纹饰发展演变的研究也相对薄弱。由此,从青铜纹饰研究着手,探讨西周礼制对青铜纹饰发展演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远古天文,实指星象;古文字“文”与“纹”通,可证.当初,天文乃人类以点点繁星为背景所幻想的天空图案,故,古天文反映着古代人文.四象,又称四神或四灵.用为中国承传天文体系中的星空主要区划.四象既可表征四方与四时,又等分二十八宿为四宫,系二十八宿成熟期标志,并保留有更为原始的变演痕迹;隐现有远古人类对自然宇宙的神化与崇拜.视为人文区分,四象表征着远古人类族系间的征战、兴亡等混同拓展过程,四象也必然成为不同族系或族群所崇拜的图腾神;反映出东方文明的伊始条件.  相似文献   

13.
跨湖桥遗址的人们在浙江史前史上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跨湖桥遗址的人们创造了灿烂文化 ,在浙江史前史上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如有榫木构件的出现 ,经河姆渡文化人们的发展 ,其后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特点。跨湖桥遗址的彩陶 ,与陕西临潼白家村老官台文化的彩陶 ,在风格上截然不同 ,分属南北两大系统。跨湖桥遗址刻划纹的发展 ,为良渚文化时期雕琢精细而优美的玉器纹饰的产生奠立了基础。跨湖桥遗址早期的年代 ,为距今 80 0 0多年 ,把长期停留在晚期的浙江新石器时代考古推进到中期。  相似文献   

14.
何静 《广东科技》2007,(10):18-19
从指南针、造纸术到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从以电灯、电话、电视机为代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到以电脑、汽车、神舟飞船上天为代表的高科技信息时代,“科技”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的生活品质,改变了人类发展的图景。可以说,在人类的工作和生活中,科技早已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相似文献   

15.
生产力范畴的辩证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格局下.人们一方面确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模式,并由此模式认为生产力是处于社会最低层的独立实体.人类的全部生活就奠基于这个实体之上。另一方面又把生产力定义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资资料的能力,这里所谓“能力”应理解为人类的一种实际能力、现实力量。以现代系统观的观点审视,  相似文献   

16.
天文与人文-四象--龙、虎、凤、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古天文,实指星象;古文字“文”与“纹”通,可证.当初,天文乃人类以点点繁星为背景所幻想的天空图案,故,古天文反映着古代人文.四象,又称四神或四灵.用为中国承传天文体系中的星空主要区划.四象既可表征四方与四时,又等分二十八宿为四宫,系二十八宿成熟期标志,并保留有更为原始的变演痕迹;隐现有远古人类对自然宇宙的神化与崇拜.视为人文区分,四象表征着远古人类族系间的征战、兴亡等混同拓展过程,四象也必然成为不同族系或族群所崇拜的图腾神;反映出东方文明的伊始条件.  相似文献   

17.
彩陶“舞蹈纹盆”舞装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彩陶“舞蹈纹盆”出土20余年来,对其舞装研究未成定论。本篇从史学、图形学、考古学及社会学等综合分析研究,考其舞装为裸体装。  相似文献   

18.
从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短短的一百多年时间里,现代科学技术长足进步,锐不可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推动人类现代文明社会突飞猛进,令人类猝不及防,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在榨取自然养份增加现实财富的同时又催生出令人类精神、情感迷惘的朵朵“恶之花”。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展览”的科技成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之后人类科技成果“大陈列”的精彩序幕。于是,人类“作茧自缚”,绑在科技这架战车上全方位逐鹿。这并非现代科技对原始混沌和中世纪神昧的矫枉过正,而是它本身固有的二重性,为人类发挥得淋…  相似文献   

19.
“火崇拜”初探张丽霞在远古时代,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的低下,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有限,人们对世界上的许多现象无法解释,因而对自然界一些事物产生了崇拜。其中,火,是原始人类对自然力崇拜的主要对象之一。把火当成一种法力无边的神灵,并形成相应的崇拜仪式,就叫火...  相似文献   

20.
"李约瑟难题Ⅱ":为什么在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成效较高,而现代科学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从"元气说"的角度看,气既是自然物质的本原,也是人类精神的本原;既具有多元性与连续性,又具有应变性与感应性。这使中国科学技术及其思维范型的适应能力、同化能力与扩展应用能力较强。同时,元气说也是现代科学的思想宝库。因此,我国应重视传统文化建设与科学文化建设并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