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美国诗人肯尼思·雷克斯罗思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和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国内对其评介较少,且褒贬不一。肯尼思·雷克斯罗思对中国山水诗的翻译讲究炼字,准确地传达了原诗的意境,是很成功的。  相似文献   

2.
柯丽萍 《科技信息》2009,(13):152-152
唐朝在我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对我国五千年的渊源文化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从我国整个文学史来看.唐代诗歌占有着毋庸置疑的特殊地位,其中边塞诗作为杰出的诗歌流派,在唐代诗歌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歌在弘扬传统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诗歌翻译则是向世界推介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和文化的有效途径。在翻译理论界,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可行性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本文结合李白《送友人》的英译本,从翻译标准多元化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  相似文献   

4.
沙博理在翻译中国文学作品、传播中国优秀文化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结合沙先生的生平和历史背景,梳理其翻译成果,分析其翻译风格和翻译思想,阐述其英译作品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以深切纪念这位翻译名家,并引起翻译界对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诗歌简洁凝练,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象。诗人借助意象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高度浓缩,赋予诗歌以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意趣。诗中的意象往往根植于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并与悠久的中国历史有着密切联系,换言之,意象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的特点。在翻译中译者应该尊重和保持意象的民族性和历史性。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比较中国古典诗歌意象英译中的得失,强调指出意象翻译中对意象民族性和历史性考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诗是中国文学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结晶。文化意象是诗歌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出在古诗英译中出现的文化意象错位,从文化视角探讨英译中文化意象的解读与重构,揭示这一视角下诗歌翻译研究的独特性和显在优势。  相似文献   

7.
徐静 《科技信息》2009,(30):126-126
本文阐述了文化语言学理论对隐喻现象研究,并且对诗歌进行了文化语言学角度的分析,讨论了诗歌隐喻的翻译,并通过弗罗斯特的Stopping by the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余光中译本的分析,试从文化语言学视角浅析译文中诗歌隐喻翻译的得与失,以期能在诗歌隐喻翻译研究方面获得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张丽 《枣庄师专学报》2008,25(3):99-101
翻译是文化交流活动,它是不同文化语境的转换,并受制于文化之间的各种权力关系。中国传统翻译研究的标准是“忠实”,其主要侧重点是原著与译文之间的文本对比。本文分析操控论的渊源、发展及它对翻译研究的影响。并试图借鉴西方操控学派的研究视角对翻译的本质进行分析,揭示“意识形态”对翻译本质之影响。  相似文献   

9.
黄宇杰 《科技咨询导报》2009,(1):229-229,231
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其长久发展的独特魅力,诗歌就是这一文化的集中体现。如何处理好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直接影响翻译的质量和效果。诗歌翻译就是一座桥梁,中西不同的文化就是两个岸,桥梁应尽力稳固地连接着两个迥异的岸。而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也必将更好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只要译作能够生动、全面地再现源语作品并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处理文化差异的方法就是合理的、恰当的,且值得在文学翻译领域内宣传和传播。  相似文献   

10.
王小波和自由主义及文化论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主义是 2 0世纪中国一个重要的思想潮流 ,王小波小说及随笔中蕴含的思想显示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理念 ,在中国现当代自由主义思潮的渊源、背景上论述王小波的思想 ,辩析自由主义的精髓 ,指出以王小波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在 2 0世纪末思想文化论争中的文化价值 ,对新型思想文化建构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看古诗英译中意境的传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诗歌翻译的关键就在于其艺术意境的传达。本文结合许渊冲先生翻译的《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通过情感、韵律以及形象来传达意境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古典诗歌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传递入手,借助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着重分析了译者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过程中处理典故方面的困难,试图解释让译语读者和原语读者在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时候获得同样的感受只是一个难以企及的理想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唐宋词属于诗歌形式,却与诗歌不同,它是一种独立的文类。正是如此,在中西学界翻译术语中的词与词牌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译文,这种局面既不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也阻碍了中国文化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和推广。基于此,极有必要对这两个术语的翻译进行探讨,即在进行术语词翻译时,可直接采用音译法来体现词的独立性;而在翻译术语词牌时,由于词牌名已不再反映其相配的音乐,译者应根据实际内容自译题目则可。  相似文献   

14.
在简要说明西方著名文学翻译理论——操纵理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诗歌翻译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指出了操纵理论的研究成果对今后中国诗歌翻译研究活动所产生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王伟 《当代地方科技》2011,(15):165-166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和文化的结晶,不同民族由于生活环境、心理因素、社会习俗等的不同,形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文化差异对诗歌翻译形成了文化上的屏障,在诗歌翻译中,要求译者对源语文化,力求保持原味,作出恰如其分的翻译,尽量使读者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气息,体会到不同的异域风情,从而正确引导读者去理解、欣赏、接受异域文化。  相似文献   

16.
海子及其诗歌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特殊的文化存在。本文尝试着从存在的表象/幻象、丰盈的想象/幻想、诗意言说方式、神性体验和神性光辉四个方面对海子的抒情短诗进行解读,并探讨和说明海子及其诗歌在诗学理念和美学实践上与梵高、海德格尔、荷尔德林等人的精神渊源关系。有所发明的是把海子诗歌的幻象体系与海德格尔的天地人神四重世界整体相联系,以及在分析归纳后提出了海子诗歌独特的“诗意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17.
方国瑜先生是纳西历史文化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自1933年冬开始实地调查,到1979年《纳西族的渊源、迁徙与分布》的发表,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方先生在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历史地理问题、纳西历史文化框架体系、民族史研究的理论、民族文献的运用、民族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等方面都作出开创性贡献,为纳西历史文化的研究奠定基础.同时,方先生的上述贡献对研究中国民族史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晨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1):86-87
随着中国在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想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古诗词的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译诗不仅要忠实于原文,译文还要表现出原文的意境,意向,表现出诗歌的韵律感,美感。本文通过对中国古诗词翻译的三美,即音美、形美、意关的介绍和分析,以刘禹锡的《竹枝词》四种不同译本的分析为例阐述中国古诗翻译的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翻译的"文化转向"后,翻译研究深化了文本的社会性与文化性的发掘。艺术与意识形态,文本与社会现实,文学与权力话语都被认为是翻译研究新的突破口。文章以权力话语为视角,以胡适诗歌翻译活动为例,探讨在特定历史环境中,权力话语对于译者翻译思想及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下半叶开始勃兴的"文化研究"思潮更为关注当代文化中处于权力边缘的文化与话语群体,其批判矛头直指"西方中心主义"与文化霸权主义。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则让中外翻译界更重视意识形态、诗学等因素对译本生成的影响及翻译活动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等翻译的社会属性。在翻译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国别、不同身份的译者,从自身及"他者"历史文化出发,在原语和目标语之间进行调适,确立符合其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从《论语》英译史及其英译发生的语境来看,《论语》英译大体上经历了从"西方中心主义"向"文化多元化"的历史文化语境转向,从归化以"求同"到异化以"存异"的渐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