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潮流,是研究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的重要一环。在五四运动从高潮到落潮的这段时间,以冰心、庐隐、叶绍钧、王统照等为代表的“问题小说”作家通过其小说创作,表达了对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深切思考。以五四“问题小说”中的家长形象为切入点,将小说中的家长形象进行了类型划分。在细致的文本分析中梳理和分析家长形象在五四“问题小说”中的独特作用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透过这一新的视角能够更好地理解五四时期“问题小说”的内涵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创作总根于爱”。冰心在“五四”时期创作的“问题小说”,正体现了她虑国忧民的一颗爱心。在对社会人生的探索中,“爱的哲学”成为冰心文学创作的灵魂和渗透于冰心作品中的文学精神。“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在长达70余年的创作岁月中,这位令人崇敬的文化伟人和文学泰斗,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上,坚实和丰富她的文学精神。她一生的创作就是对爱的高歌,具有长远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自我小说”与“乡土小说’嘟是活跃于二十年代中国文坛的小说流派,它们各自以对中国现代社会独特的人生体验、情感模式、文化意识和艺术创新,丰富和发展了新文学的诸多元素,并都以自己的创作成就奠定了抒情文学和乡土文学的表现形态,对叨世纪中国文学的流向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反对阐释”和“新感受力”是苏珊·桑塔格早期美学思想的主要观点和标志性词汇,它们对于当下的文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反对阐释”即反对对文艺作品内容作深度解释,它为当下文本被“过度阐释”这一文学问题提供了理论解决策略。“新感受力”强调的是一份完整的感觉体验,而文学鉴赏与创作作为一种过程体验,实现了文学审美的“浑融性”诉求。随着理论语境的不断转换,“反对阐释”也体现出一种时代性,带有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意味,它深刻改变了传统的图一文相互印证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16世纪是西班牙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的西班牙继承了广阔的领土。同样也继承了更多的宗教责任。其两代君主基于对宗教的狂热,肩负起保卫基督教世界的重任。为了实现宗教的纯洁与统一,他们常年征伐,不仅对欧洲的新教势力大肆镇压,还对土耳其进行远征。西班牙“黄金时代”的战争以宗教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战争的背后则是对王朝利益的维护。  相似文献   

6.
“文化寻根”小说有着复杂的文化与文学本源,存在着不同乃至截然相反的文化价值取向,并对八十年代乃至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明清小说序跋中的小说社会功能论主要有“正史之余”说、“劝惩”说等二种。探讨明清小说序跋中的小说社会功能论对提高小说的文学地位,丰富小说的表现手法,拓展小说的艺术功能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意”“象”在早期的古代文论中本是单独的概念,随着文学批评的逐渐丰富发展,二者也不断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它们以不同的内涵对文学现象进行品评,并最终形成“意象”这样一个抽象的文学批评理念,“象”、“意”、“意象”作为一种文学特征和美学现象,影响了整个古代文论。本文即对这三个重要的文学批评理念进行一个追本溯源的简论,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阶段即现实主义时期 ,文学形式精彩纷呈、多彩多姿 ,唯小说可谓独领风骚。至“爵士时代”,美国小说名家、名篇如过江之鲫 ,虽非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但几乎都表达了同一个主题——对困厄时代美国现实的悲观绝望  相似文献   

10.
沈石溪成长小说本着文学向“人学”回归的理念,着力反映少年“性”意识和“人”的意识的觉醒与高涨,体察成长的烦恼和痛苦,以浓重的悲剧色彩再现少年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1.
《圣经》中的伦理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有关“罪”与“爱”的阐述既体现了宗教的神圣性,又对现实人生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从人性本恶出发,基督教认为人具有有限性,故需时时反省,忏悔。而耶稣被钉十字架,则表达了上帝对人的无尽之爱,俗人需以上帝为榜样,以博爱之心宽恕他人之过。  相似文献   

12.
李辉 《科技咨询导报》2007,(12):116-116
本文主要就乔治.爱略特的名著《米德尔马契》中所反映的宗教思想来展开讨论。小说的宗教主题表现为一个“转变”,即随时代的变换,传统基督教中“形而上”的信仰作为社会的权威统摄力量已趋分化,并逐步让位于世俗世界里个人化的人生观及生活方式。本文前半部分围绕康德,费尔巴哈两位哲学家对于爱略特小说作品的影响展开;后半部分阐述他们的理论中对于宗教的观点,尝试分析深植于爱略特小说中的宗教主题及其源流,并由此展开,论述爱略特对于社会与人的互动的独特看法:强调道德责任感和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心,以达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就作品篇目和作者数目的比例而言,“文革”农村小说可以说是现当代文学史上最大的。造成这种文学样式畸形“繁荣”的原因很多,但特殊的时代生活基础,文学界持续不断的理论倡导和作者们与之相应的艺术追求,无疑是最主要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以“五四”女性文学的崛起为其标志,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不同于男性作家的创作特色:独立的女性意识;浓厚的自传色彩;强烈的主观抒情;阴柔的艺术风格,这种文学风貌对当代女性文学产生了重大、广泛的影响。本文对“五四”女作家群小说创作进行综合考察,整体地分析“五四”女性文学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新时期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背景上,具体论述1977-1979年间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以及关于“伤痕文学”、“向前看”文学与“向后看”文学、“歌德”文学与“缺德”文学三场文学论争,梳理其中规律,批评从政治到文艺的“两个凡是”。  相似文献   

16.
张兆和的小说,是一种“另类”的成长小说。它关注成长个体的内心体验,抚摸成长的伤痛,有着“失乐园”的叙事模式。她的小说具有京派的风格,并且是京派文学版图上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应当淡出我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中,文学和宗教恐怕是历史上最能潜移默化大众心灵的两种形式。它们互为表里,相互交融和影响。从《圣经》到《红楼梦》,从荷马到托尔斯泰,文学里边都有宗教;从佛教的梵经和变文到基督教的赞美诗和圣剧,宗教里边也有文学。更重要的是宗教的一些观念源远流长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积淀,从而使文学因受不同宗教文化传统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风采。从西方文学史来看,西方文学与宗教的交往显得格外活跃,中古文学浓重的宗教色彩众所周知。从近代文学到现代文学中没有受到宗教幽灵…  相似文献   

18.
宗教救赎意蕴是许地山小说表现出来的重要特质。深沉的宗教救赎意蕴或隐或显地贯穿在其小说创作的始终。从早期理想化的宗教救赎意蕴到中期隐含于现实中的宗教“潜救赎”意蕴,到最后新宗教救赎意蕴的确立,这是许地山小说宗教救赎意蕴流变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19.
刘晖 《世界知识》2013,(5):62-64
在中东产生了对人类影响至今的三大“天启”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其中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是影响广泛的世界性宗教。这三大宗教在全球各地拥有数十亿的信徒,每年有大批信徒和游客前往这些宗教的发源地朝圣和参观,使这些地方成为世界上宗教旅游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  相似文献   

20.
“十七年文学”的研究在“重写文学史”的语境中需要巨大的学术勇气,董之林在以《热风时节——当代中国“十七年”小说史论(1949~1966)》为代表的学术论著中,撬动了对“十七年文学”的一些凝固了的结构和定论。董之林通过对周立波、赵树理、李辈、路翎、王蒙、邓友梅等作家在“十七年”中的创作所作的透视性解读,真实地呈现了“十七年”创作存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董之林在研究“十七年文学”时,把文学现象放在历史脉络中加以分析,她敏锐地注意到了1940年代到1950年代文学环境的转换,注意到了“十七年文学”中农村日常生活的突变和乡村生活经验的更新,并且她对“史诗”的含义进行了有益的辨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