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世界博览》2010,(3):13-13
通过对中国1995~2005年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居民的消费需求因素进行计量分析,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方福前发现,中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高度相关。而且在这11年里,中国居民消费函数相当稳定,医疗、教育和住房体制改革对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影响不同,目前的一些流行观点得不到计量结果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0~2014年商品房销售额、国内生产总值、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居民居住消费价格指数等经济指标,通过计量软件Eviews计量经济分析,使用平稳性和协整分析方法,对新疆商品房销售额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实证表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在选定年份的统计数据并不显著影响商品房销售额的变化,而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的住消费价格指数对商品房销售额的变化有着显著的影响,并与房地产销售额有着长期稳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当前常州市居民文化生活消费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特征.居民可支配收入及生活水平的总体状况、消费理念、产品供给与消费环境、空余时间等是影响常州市居民文化消费结构的重要因素.大力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加速繁荣文化市场以满足居民多层次文化需求,加强科学文化消费理念的宣传以培育居民成熟的文化消费习惯,是促进常州市居民文化消费结构平衡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刺激和人民需求的双重作用下,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然而如何让旅游业对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产生更大的贡献,即如何增加我国的旅游消费需求,是我们应该注重的问题。选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黄金周制度三个变量建立VAR模型,得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与黄金周制度对旅游消费支出具有直接、长期持续的促进作用。并提出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强居民旅游消费观念、建立合理的假期制度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晓雯 《科技智囊》2001,(4):62-63
由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与万事达卡国际组织联合发布的中国信贷消费第二次系列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居民对信贷消费的认知度有了新的提高,信贷消费市场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人均信贷消费北京最高通过2000年第四季度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郑州、成都和西安七个城市2100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吉林省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变化.文章首先从人均服务消费量的变动、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等方面,对吉林省城乡居民消费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经济因素、制度因素以及不确定因素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的重要性,以期为优化消费结构、扩大消费需求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尝试用非参数回归方法研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的关系,应用非参数局部多项式估计方法对广西1980年~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克服了传统线性回归模型在讨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关系的不足。实证结果表明非参数回归方法优于线性回归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了鼓励低碳生活和减少机动车带来的空气污染,中国政府需要实施燃油税对汽油的需求进行有效管控。该文使用1992年至2009年中国城镇家庭汽油消费的微观数据,应用Probit和Translog模型测算了城镇家庭汽油需求及其弹性。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家庭的人均总消费支出和人口结构特征对家庭的汽油消费行为均有很大影响。城镇家庭汽油需求弹性估计结果与西方国家家庭的估计结果非常接近,价格弹性为-0.445,而复合收入弹性为1.307。研究表明:开征燃油税可以有效地改变人们驾车与消费燃油的行为,且具有累进性,在减少汽油消费和污染物排放的同时,不会对居民福利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而居民有效需求却存在不足,消费水平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文章试图利用1990年到2004年的各相关数据,借助消费函数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影响我国消费的各因素。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居民消费水平L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Y以及人均储蓄存款S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就是:L=-11.498P 0.587Y-0.158S据此结论,笔者提出了三点提高我国消费水平的政策建议:㈠维持物价稳定,稳定消费预期。㈡增强经济实力,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消费意愿。㈢发展资本市场及拓展投资渠道,消化居民高额储蓄。  相似文献   

10.
当前,能源在居民生活中的消耗日益增长,已经成为碳排放的新增长点。为了解居民生活用能现状及影响因素,以贵州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为切入点,分析2000~2014年贵州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特征,运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研究贵州省生活能源中煤炭消费比重、城镇化水平对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贵州省人均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煤炭消费比重、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则动态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冲击效果和影响程度。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对贵州省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利用类层次分析模型对居民刚性消费支出进行研究,发现中低收入阶层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现行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趋势.同时采用统计分析法对个人所得税与人均GDP的关系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发现个人所得税的收入与国内人均生产总值有密切的联系,并影响人均GDP增长;相反,人均GDP的总量和增长速度也影响着个税收入的发展.又应用协整原理,对人均GDP和人均消费两变量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从而确定CPI与GDP的关系,并计算出个人所得税每年增长率,然后利用几何平均值求出个人所得税的历年平均增长率.最后通过滑动增长模型求得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并利用非线性拟合预测模型和Lo-gistic模型预测出2009~2018年的个税起征点.  相似文献   

12.
余勃 《科技信息》2011,(20):113-113
本文利用广州市2004年至2010年的商品房均价、居民人均年收入、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来研究广州房价波动与消费支出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广州房价波动并没有引起消费的增长,而是出现挤出效应。建议加强控制广州市的房地产价格水平,使之向合理区间回归,为增加城镇居民消费、扩大内需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正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提升,消费结构升级不断加快居民收入稳增,为增强消费需求提供重要保证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的各项政策的落实,城乡居民收入一直保持了比较快的增长,而且快于GDP增速。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GDP增长7.7%;2014年居民人均收入增长8.0%,GDP增长7.3%;2015年居民人均收入增长7.4%,GDP增长6.9%。  相似文献   

14.
现代消费理论表明,影响居民消费性支出的主要因素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消费倾向和物价水平等。依据协整理论可测度出广东韶关城区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物价水平之间的长期均衡及短期的波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朱小艳  刘冬冬  毛丽君 《科技信息》2013,(7):225-225,245
本文采用山东省1993-2010年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建立计量模型的方法,对消费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研究。首先,选取了消费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的指标;其次,运用EVIEWS软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计量模型,并且运用多元线性回归计量模型研究了消费需求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对多元线性回归计量模型的分析,提出了有关消费需求的结论与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6.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江西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计量经济模型,对影响江西省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可能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李林 《科技咨询导报》2007,(13):176-176,178
消费需求行为的快速持续增长是中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带动力量之一。但是,近年来中国呈现出一定的居民消费不足现象,并使消费问题进一步成为各界注目的热点问题。中国国民的消费需求行为结构,与各消费品种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消费需求行为结构的变化趋势等问题的计量分析及发展趋势的把握,成为国家有关政策制定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利用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我国近二十年来人均消费量与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对模型的不断改进,最终获得人均消费计量模型的线性回归,此结论能很好地解释近二十年来人均消费水平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消费需求是经济运行的起点,是国内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需求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提升消费需求对带动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在当前投资高增长、贸易增长方式有待转变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水平,使居民的消费需求水平朝着层进式的稳态发展,是决定我国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源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吸烟危害性教育、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卷烟平均消费倾向和卷烟价格对卷烟需求的影响。理论模型表明,若现行教育体系中吸烟危害性教育成效显著性不强,则卷烟消费需求将随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的卷烟需求与消费者受教育水平正相关,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卷烟平均消费倾向和卷烟价格对卷烟需求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