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对培养的拟南芥叶柄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培养0~2.0 d,叶绿体内淀粉粒的数量和体积逐渐增加;培养2.0~3.0 d,叶绿体淀粉粒的数量和体积逐渐减少,细胞中细胞质大量增加,开始形成愈伤组织.以叶绿体及其淀粉粒的变化为依据,将培养的拟南芥叶柄细胞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划分为前期(培养0~1.5 d)、中期(培养1.5~2.0 d)和后期(培养3.0 d左右)3个阶段;以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来界定植物细胞脱分化的过程,为进一步揭示植物细胞脱分化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草莓组织培养细胞发育过程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草莓的茎尖和茎节在添加适当浓度植物激素的MS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并分化出试管苗. 分别取不分化的愈伤组织、分化的愈伤组织及小苗的幼嫩叶片常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不分化的愈伤组织细胞, 液泡较大,细胞质较稀薄,细胞内的各种细胞器不容易看到; 分化的愈伤组织的细胞,液泡较小,细胞核明显较大,核仁清晰可见,亦可以清楚地看到各种细胞器如叶绿体,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等以及淀粉粒; 已发育的幼嫩叶片细胞观察到有大量的叶绿体分布,其内部结构复杂,不仅基粒数多,基粒内囊体个数增加,而且基粒中片层密集,并可观察到大量的淀粉体.因此,草莓外植体的不同发育阶段的培养物在细胞超微结构水平上有显著的差异.这可以作为鉴别早期愈伤组织细胞分化能力的指标,并还可以作为选择适宜培养条件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甘薯叶片为外植体进行无菌培养,研究其细胞早期分化、愈伤组织形成及根的发生过程.甘薯叶片在MS 或N_6培养基中,在30~33℃时诱导率高达98%以上,培养三天便开始启动,启动部位有三:首先在切口边缘膨大,该处叶肉细胞脱分化转变为分生细胞;其次是叶脉韧皮薄壁细胞,细胞体积加大,数目增多,核大、质浓;同时某些栅栏细胞活化,细胞变园变扁,层次加多。培养6~12天的叶片,被启动细胞进入细胞分裂期,有的形成薄壁细胞突起,将表皮外推,叶脉处的分生细胞,形成蛛网状的分裂生长中心。培养5~12天的叶片,进入细胞分化期,愈伤组织中的分生细胞再分化为薄壁细胞及管状分子。培养25~30天的叶片,在愈伤组织中随机出现胚性细胞,形成分生细胞团,由此产生根原基,根原基多点发生,位置不定,一般为内起源。  相似文献   

4.
对菘蓝子叶和下胚轴在离体培养过程中的细胞分裂、分化以及器官发生进行了细胞组织学观察.研究结果 表明:培养2~5d,切口处及维管束薄壁细胞均开始脱分化,恢复分裂能力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表层细胞启 动分化形成芽原基.2种外植体不定芽的起源方式均为外起源.  相似文献   

5.
黄槐叶片外植体接种于 MS+2,4-D 1 ppm+NAA 1 ppm+6-BA 2 ppm 培养基上,外植体的维管薄壁细胞及维管束鞘细胞先脱分化启动,而后栅栏组织细胞脱分化,进而形成愈伤组织.细胞脱分化启动时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细胞质变浓,核相对变大,核仁明显;二是细胞开始积累淀粉.细胞脱分化过程中细胞分裂方式以无丝分裂为主,有丝分裂较少.通过观察无丝分裂的主要过程,可以认为它是典型的劈裂式无丝分裂.文中还对两种细胞分裂方式在愈伤组织形成中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以葡萄的花药和花丝为实验材料,观察了葡萄离体培养中胚状体的发生发育过程。结果表明:1.葡萄的花药和花丝经诱导都可形成胚性和非胚性两类不同的愈伤组织,与外植体来源无关,胚状体经胚性愈伤组织产生。2.胚状体多起源于胚性愈伤组织表层或表层以下的单个细胞。这些细胞核大,细胞质浓,染色深,在表层者易于脱落而处于单个离散状态,它们的第一次分裂有均等分裂,也有不等分裂,经2细胞,3细胞,多细胞原胚等阶段发育为成  相似文献   

7.
番茄离体培养的形态发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番茄下胚轴、子叶、叶柄不同类型外植体离体培养中有关细胞启动、分裂、分化以及器官发生作了细胞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番茄不同类型外植体在不同样的培养条件下,愈伤组织生长表现明显差异:下胚轴、子叶诱导产生愈伤组织时,细胞启动早,生长快,分裂方式基本为无丝分裂;下胚轴诱导愈伤组织形成时,细胞不规划的无丝分裂少于子叶,故下胚轴离体培养得到正常芽的比例高于子叶;番茄离体培养中不定芽通常发生在愈伤组织的周边区,也可起源于维管组织结节周围,形成层状细胞。不定根则由茎中柱鞘处发生。  相似文献   

8.
利用扫描电镜对黄槐叶片培养中形态分化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叶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时,细胞最初进行无丝分裂其中有类似酵母的“出芽”方式的无丝分裂;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不定芽的过程中,最初愈伤组织表面分化出球状体,它为一顶端凹陷,具有分化潜力的细胞团,其顶端可以分化形成不定芽原基,最后发育成不定芽。球状体可以看成是具有形成不定芽能力的繁殖单位,将具有球状体与芽的愈伤组织进行继代培养,可以大量快速繁殖黄槐幼苗。  相似文献   

9.
亚麻下胚轴产生愈伤组织过程中,细胞发育进程相差很大,增生能力有明显不同。从诱导分裂到小分生细胞团形成,增殖细胞形态特征变化显著,体积随分裂次数增加而下降,原生质体积密度和核质指数不断升高;核和核仁体积在诱导分裂期剧增,以后缓慢下降。小分生细胞团时期细胞形态特征相似,分裂生长快。愈伤组织形成中细胞向薄壁细胞发育。根据细胞增生能力和形态变化,得出亚麻下胚轴细胞脱分化阶段从诱导分裂开始,到小分生细胞团形成结束;愈伤组织形成时期细胞发生再分化。  相似文献   

10.
外源激素对苎麻花粉愈伤组织的形成是完全必要的,无激素的处理愈伤组织诱导率为零,但细胞学观察表明,雄核发育的启动及多细胞花粉的形成并不要求培养基中必须有激素存在。外源激素的作用在于促使更多的花粉启动雄核发育,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花粉的衰败,使之有较多的花粉形成愈伤组织,多细胞团突破花粉壁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要求必须有外源激素存在。观察到苎麻花粉细胞的分裂类型为A-V途径,即第一次分裂为不均等分裂,形成一个较大的营养核和一个较小的生殖核。以后营养核进行多次分裂并衍生出细胞壁,形成多细胞团。生殖核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再分裂,并逐渐消失。偶尔也可观察到生殖核分裂1~2次并形成2~4个游离细胞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甘薯不同类型愈伤组织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激素浓度配比下,徐薯18叶片外植体愈伤组织的类型和频率不同;在2,4-D浓度为2mg/L的MS培养基上获得3种愈伤组织(E型、NE型、G型),其色泽、质地、细胞的形态结构,分化途径显著不同,其过氧化物同功酶少酯酶同功酶酶谱也表现出显著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细胞学角度探讨了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发生机理,阐述了体细胞脱分化的过程和随后进行的第一次细胞分裂术式,以及愈伤组织细胞染色体数目、结构变异的规律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皮燕麦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成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以皮燕麦2079 成熟种子胚为外植体,其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高,叶鞘愈伤组织诱导率为5 % ,叶片几乎不发生脱分化。在基本培养基比较中以改良N6 培养基诱导效果为佳,愈伤组织出愈率在1-3mg/L,2 ,4—D浓度范围逐渐提高,继续增大时则出愈率降低。胚性愈伤组织形成率受脱分化培养基中2,4 —D浓度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非胚性与胚性愈伤组织表面结构差异明显;组织切片表明形成的再生植株有胚胎发生与器官发生两种途径,形态上有区别。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东方百合试管苗移栽驯化过程中叶片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百合叶属于等面叶,随着移栽驯化时间的延长,叶片厚度增加,表皮细胞体积增大、排列紧密,气孔具备自我调节功能,叶肉细胞胞间隙减小,栅栏组织细胞的形态由梨形向短柱形转变,组织结构渐趋完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黄瓜幼叶为材料,在电镜下观察到了叶绿体的二分分裂,其分裂方式以哑铃状分裂为主。  相似文献   

16.
芦柑子叶细胞脱分化及其线粒体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光镜和电镜观察芦柑子叶在脱分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外植体脱分化由接触培养基切口处先启动,未培养的子叶薄壁细胞内充满足脂贮藏物,在脱分化过程中,贮藏物质逐渐减少直到消失,细胞核相对体积增加并常出现核膜内陷和核仁小泡,多聚核糖体与粗面内质网增加,线粒体在数量,形态,分布嵴的发达程序上随着细胞的脱分化进程发生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7.
植物内源激素对原生质体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烟草试管苗叶,美味猕猴桃,毛花猕猴桃子叶愈伤组织以及玉米叶片为材料,进行了内源激素水平的测定和原生质体培养的研究。结果表明,高水平内源玉米素核苷含量和高ZR与吲唑乙酸质量比有利于原生质体再生细胞的分裂;高水平内源脱落酸对再生细胞分裂有抑制作用,内源IAA,ZR和ABA含量对原生质体培养的影响在不同种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油菜花序轴薄层切段在MS培养基上经诱导能产生愈伤组织,再经分化长出不定根与不定芽.本文研究了外植体愈伤组织形成,细胞启动的形态学特征及根芽分化的特点.实验证实花序轴启动部位多在表皮下的皮层薄壁细胞.启动细胞脱分化形成分生细胞团、分生细胞层,进一步长成愈伤组织突起.大多数分生细胞团可直接分化为不定根、不定芽.一般不定根为内起源,但亦有外起源,而不定芽多为外起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