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城市污水污泥热解和燃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热重分析仪对城市污水污泥分别在氮气和空气气氛下进行热解和燃烧特性实验研究,分析了污泥在不同气氛条件下热解及燃烧的反应机理,并采用微分法确定了燃烧反应的机理方程,求出污水污泥反应动力学参数活化能和频率因子.实验研究的结果为污泥流化床焚烧炉的设计计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激光气相法制备了Fe/C超微粒子,较为详细地研究了实验参数对超微粒子性能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透射电镜等先进技术研究了样品的特性。并对样品在空气中的氧化性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3.
根据Mie散射理论,分析计算了金属球形微粒子的光散射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尽管金属球形微粒子的散射特性类似,由于前向散射对波长的依赖性,采用不同的波长和采用前向散射时仍能将不同的金属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4.
对香港公共出租车转换站(TTI)内的污染物扩散和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影响TTI内污染物水平的因素有出租车流、环境条件、人们的活动以及TTI的结构等.对TTI内的悬浮粒子进行了现场监测,通过分析前述因素对悬浮粒子水平的影响,提出用人工神经网络来进行研究.基于所获得的不同时间段的数据,训练了适用于此类问题的神经网络模型,对该模型的性能进行了分析和验证.文中还对TTI内空气污染物的积聚模式及演变趋势进行了模拟预测和实测对比,对比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TTI内污染物的预测方法是可行和可靠的.  相似文献   

5.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粗煤气在不同过量空气系数和不同燃料配比条件下的燃烧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测量燃烧室内的温度分布及烟气成分含量,分析了过量空气系数和燃料配比对粗煤气燃烧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一定工况下的混合气完全燃烧时对应有一个最佳过量空气系数;不同燃烧配比工况时混合气表现的整体燃烧特性不同,提高氢气含量可改善气体的燃烧特性,这可为多联产全程的粗煤气实际利用提供指导与依据。  相似文献   

6.
根据甲烷燃烧过程的热力学性质,用Fortran程序研究了在绝热反应器中甲烷燃烧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分析了在绝热反应器中甲烷用量恒定时,不同量的空气对燃烧温度、化学组成、流动能及热传递能的影响.实验表明,燃烧过程中使用过量的空气且没有离解反应发生时,其中有2种状态具有相同的组成,同时xN  相似文献   

7.
核壳型碳-铝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米铝粉由于具有较小的粒径和较高的比表面积因此在含能材料中具有很大的潜在应用,但由于纳米铝粉的高化学反应活性,因而其对所处环境特别敏感,极易在空气和潮湿环境中被氧化而失去活性.碳包覆技术是近年来采用的新型纳米粒子包覆技术,是指在金属纳米粒子表面形成碳包覆层从而可有效地保护纳米粒子不受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氧化反应或者其它反应,同时也为研究封闭环境中纳米材料的性质提供了一种新途径.本文采用碳弧法制备了碳包铝复合纳米粒子,研究影响其形貌的因素和室温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碳弧法制备的碳铝复合物是20~60nm之间的具核壳结构的球形纳米粒子,内核为fcc结构的Al,外壳为4~10层类石墨碳膜 碳铝比例、放电电压和反应气压都能对碳铝复合纳米粒子的包覆性能和粒径产生直接的影响.铝含量低时碳层包覆性能较好并且粒径较小,铝含量增大包覆性能会下降、纳米粒子粒径会随金属含量增加而增加 包覆性能随放电电流反应气体压强增大会有所下降,在200A时纳米粒子的粒径达到最大值 粒径随反应气压增大而增大.当金属含量为60%、电流为125A、惰性气体气压为0.06MPa时制备的碳铝纳米粒子包覆比较完整,粒径较小,通过对工艺参数调整和优化,可制备出包覆比较完整、大小均匀、粒径较小、纯度高的核壳型碳包铝纳米粒子.  相似文献   

8.
柴油机排气微粒捕集器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捕集器的再生.应用热重/差热同步分析仪,在空气、氧气两种气氛下对柴油机排气微粒进行燃烧特性实验,并就微粒的失重曲线和燃烧特性曲线、燃烧特征参数以及燃烧反应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可以为柴油机排气微粒捕集器再生技术的实施提供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天津市政污泥热解及燃烧动力学特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热重分析仪,在氮气和空气气氛下分别对天津市政污泥进行热分析实验,并采用热重、微分热重、差示扫描量热等方法分析了市政污泥的热解特性及燃烧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城市污泥燃烧热反应可分为4个阶段:水分蒸发析出、污泥有机挥发成分析出燃烧、污泥有机质及固定碳燃烧、燃烧残余物及难分解物的分解.在实验条件下,污泥样品着火温度为277.5,℃,燃尽温度为540,℃.建立了天津市政污泥燃烧动力学模型,采用连续两方程拟合的方式,得到了上述主要阶段的表观活化能Ea和指前因子A.  相似文献   

10.
为了保证燃气轮机的稳定运行,对弛放气的基本燃烧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实验方法,研究弛放气的燃烧特性.将H2、CH4和CO按照不同的体积比配制混合气来模拟弛放气,在保证容积热负荷不变的情况下设计出实验工况,分别在不同的过量空气系数下进行燃烧实验,最终获得过量空气系数和燃料配比对弛放气扩散燃烧温度分布的影响规律.为多联产系统中设计燃用弛放气的燃烧器和燃烧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分别选用石英砂颗粒和高铝矾土颗粒作为循环流化床的床料,棉杆作为燃料,在0.2MW循环流化床上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石英砂颗粒床料容易形成结渣,而高铝矾土颗粒床料使用情况良好.通过对长时间运行后的床料颗粒进行XRF和SEM/EDS分析,发现2种床料运行后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碱金属在床料中富集度越来越高.通过对反应前后内部结构和成分进行比较,发现石英砂床料结渣主要是因为在颗粒的表面生成了低熔点的化合物,在高温条件下床料由于表面层相互粘结而产生结渣,而高铝钒土颗粒可以有效地防止低熔点化合物的生成,从而减少结渣.  相似文献   

12.
垂直管道中锆粉云火焰传播速度特性及锆颗粒群燃烧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粉尘云瞬态火焰实验系统上开展实验研究,揭示了垂直管道中锆金属云的火焰传播速度特性并建立了垂直管道中向上运动的锆颗粒群燃烧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锆颗粒的燃烧产物二氧化锆颗粒具有单斜和四方两种晶相. 管道中的锆粉云浓度高低可根据火焰锋面形状进行初始判断. 垂直管道中锆粉云的最大火焰传播速度随锆粉云浓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这是由于管道中富燃料燃烧缺氧和未燃颗粒吸收体系热能而造成. 锆粉云浓度为0.625 kg/m3时,管道中出现最快火焰的传播速度可达39.7 m/s. 在锆颗粒群燃烧模型中将颗粒燃烧过程分为4个阶段. 从宏观现象和微观机理上对锆粉云在垂直管道中的火焰传播过程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3.
应用热力计算,对原Ellingham图中几种金属氧化物线进行了分析和讨论,阐明了几种金属在熔、沸点时,其对应的氧化物线应有一定的转折点,而并非一条直线,并绘制了修正后的金属氧化物线。  相似文献   

14.
流化床燃烧生物质发电是生物质能利用的重要技术,但床料聚团影响系统的稳定运行。该文使用石英砂流化床在760℃燃烧稻草,研究床料聚团机理和生物质灰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床料发生了严重的聚团,床层流化状态明显恶化;碱金属在床料颗粒表面富集,在床料颗粒表面形成了约5μm厚的灰层。K2O-CaO-SiO2三元系相图可以有效解释床层中融化物的出现。聚团机理可概括为:由于稻草灰熔点低,燃烧的半焦表面变粘,粘结床料颗粒产生聚团;通过与细灰碰撞、融化的碱金属化合物冷凝,床料颗粒表面形成一层均匀的灰层并融化,当灰层足够厚时,床料颗粒通过有限的点粘结在一起,也会形成聚团。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中频感应电炉熔炼Fe-W,Fe-Ti和Fe-C合金,通过控制熔炼温度、熔炼时间获得了(Ti,W)C/Fe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镜分析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利用X射线分析了相组成.结果表明,提高熔炼温度或延长熔炼时间可保证熔体中(Ti,W)C的充分形成,同时通过适当提高冷却速率可获得(Ti,W)C作为惟一增强相的Fe基复合材料.(Ti,W)C比较均匀地分布在熔体中,减小与熔体间的密度差,因此可获得比较均匀的凝固组织.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以纯金属原子半径、熔点、沸点和原子化焓预测表面张力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训练后的神经网络能较好的拟合实验数据。对40种金属的表面张力进行回想和预测结果与实验值的偏差在可接受范围内,表明人工神经网络在纯金属表面张力预测方面有一定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掘进工作面悬浮粉尘颗粒改变巷道空气的粘滞特性,同时产生声波散射而影响机器噪声的传播与衰减,简要介绍了粉尘空气介质的声波衰减机理,基于掘进工作面及近巷道粉尘分布特性,分析了悬浮粉尘空气介质的粘滞特性对声衰减的贡献,研究了悬浮粉尘颗粒的声波散射作用及粉尘颗粒粒径、浓度等对声散射衰减的影响,研究表明:巷道中扩散声衰减与介质粘滞声吸收衰减两者在衰减量级上相当,而声散射衰减相对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粉尘浓度是影响粘滞声吸收的主要因素,而粉尘颗粒粒径、粉尘浓度等对声散射衰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硝化纤维素液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熔点测定仪,红外光谱仪和差热-热重分析仪等现代分析手段对NC的加热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并证明NC存在熔点,以及熔点随着NC含氮质量分数,粘度和加热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9.
对铝热剂中铝粉保护膜受热失效机制进行了实验研究.在空气中加热铝粉,铝粉柱电阻由无穷大降至金属级,500℃和600℃附近点为2个突降域;温度430℃时铝粉形貌变化微小,670℃时已完全破裂;铝热剂粉末在600℃加热后仍为粉末,700℃加热后凝结为坚固的块体.实验结果表明,铝热剂中粒径约30μm铝粉的保护膜在约100℃时已被胀裂,500℃时因膜的相变收缩使开裂程度陡然加剧而部分失效;铝熔化后保护膜完全失效,铝液流动铺展到相邻铝粉和氧化铁粉表面.  相似文献   

20.
采用调Q Nd:YAG激光器激发诱导Cu合金的等离子体,系统研究了等离子体光谱强度随时间演化特性,并探究了不同环境气氛对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光谱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信噪比最佳的延时选择与分析光谱线激发电位密切相关,而受环境气氛、分析元素的熔点、沸点影响不大;氩气和氦-氩混合气体环境与空气环境相比,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光谱强度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