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三峡巫文化的审美阐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峡地区是巫文化的诞生地之一,三峡巫文化具有包括美学价值在内的诸多价值。文章主要以分析三峡巫文化的生活性、象征性、强制性和参与性特征为立足点,着重挖掘了三峡巫文化在寄寓民众情感、反映民众意愿、团结民众力量和推动艺术发展等方面所展现出的丰富人文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巫师"由"巫尸"演变得名,表明巫与死丧紧密相联。三峡丧礼是在三峡巫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一朵奇葩,是巫文化在三峡民间的重要表现和主要传播方式;巫文化制约和影响着该地区的殡丧礼俗,形成了招魂、送魂、抹汗、穿老衣、守灵、闹丧等多种形式的丧礼习俗。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峡为巫文化的起源之地。巫文化的风俗主要表现在巫教、巫术、避邪、崇拜等方面;巫歌、巫舞、巫戏等方面体现了巫文化的艺术特点,另有巫书、巫画、巫医等巫文化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三峡古代巫文化的研究,必须重视史料的梳理与描述,并关注巫与道教的关系、巫与乐舞的关系,方期有重大的学术突破。  相似文献   

5.
巫山地处三峡腹心,历史文化积淀异常丰富。任乃强、邓少琴、袁珂等先生筚路蓝缕,管维良、任桂园等教授发扬广大,致力于"大巫山文化"体系建构、巫文化研究、巫臷文化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宏观角度,对三峡远古巫文化进行了研究。主要论述了两个层面:古代巫师集团;巫师集团的共同信念、传统、知识、技术等形成的巫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当代学术界对巫山历史文化的研究,肇基于蒙文通、任乃强、袁珂、董其祥诸先生,三峡本土学者推波助澜,在《山海经》研究、盐业史研究、军事史研究、"大巫山文化"建构、巫文化研究、巫臷文化带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相似文献   

8.
三峡石刻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遗迹,是三峡审美不可或缺的方面.有着深厚的文化蕴涵,是三峡自然审美超越与升华的纽带,是三峡自然审美的盎然情趣。在三峡审美中,每一个用心审美的人都会关注三峡石刻,都会从中感受到中国悠久文化的灿烂与珍奇。  相似文献   

9.
三峡民间传说具有十分丰厚的地域文化内涵,自然观与经济观是其地域文化内涵的重要构成.三峡民间传说中的自然观,既反映了三峡先民与自然环境的尖锐矛盾冲突,更表现了他们征服自然、爱护自然,以求天人相和的奋斗、理想和追求.三峡民间传说中的经济观是三峡先民经济活动的形象记录和经济意识的文学表现.在三峡人民肩负三大历史重任的今天,发掘、分析与弘扬三峡先民的自然观与经济观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方棋的《最后的巫歌》展示了20世纪三峡原住民的社会生活和历史进程。小说一方面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描述三峡原住民的现实生活故事,同时又将久远的古文化信息和先祖神话穿插其中,以神话思维去解释和言说现实生活,来阐释和探秘民族文化的密码。小说还以宏阔的视野,将巫文化作为解读中国文化的一条途径进行文化寻根,完成了一个宏大叙事,并为这个已经消逝的文化形态留下了诗性的民族志记载。  相似文献   

11.
世界历史是一门既年轻而又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如何搞好世界历史的教学与研究,同时又理论联系实际,密切关注当代社会文化发展,是从事该学科教学与研究者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依据“世界现代史与当代社会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提供的论文,就各专家学者围绕“世界现代史教学与研究”“世界现代史与当代社会发展”“世界现代史与当代文化发展”等问题讨论的观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对扩大学科影响力,促进横向学术交流,拓展史学教育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篮球艺术魅力及体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篮球艺术是运动员将智慧、才华、体能和技巧融为一体的艺术,它是一种崇高而神圣的美;篮球魅力体现在比赛的胜负难测,赛场上运动员的整体精神与气质美,球星的个性魅力等方面;球星与球迷的悲喜体验、球迷的归属感等,都包含着人类最丰富、最深刻的体验.篮球体验中这种磅貂礴、恢弘的精神气势,不断强化着人类的进取精神,推动着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内圣外王"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涉及到儒家的人格理想和社会政治理想。梁漱溟被美国学者艾恺(Guvs.Alitto)称之为"最后一个儒家",也是二十世纪众多寻求中国发展道路的知识分子中唯一身体力行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之人。梁氏一生都在试图寻求解决"中国问题"和"人生问题"的出路,试图在中国历史之出路与人生价值之选择之间达成统一。梁氏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认为中国现代化的本质是文化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途径是乡村建设。他的一生陷入现代化与人性的两难之中,其关于中国现代化的理论构想也就必然充满了种种逻辑疏漏。  相似文献   

14.
齐国先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这就是齐文化。音乐文化是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齐国的音乐文化也是非常丰富,异彩纷呈。齐国君主、大臣乃及普通百姓都喜爱音乐。发扬光大传统音乐文化,发掘其合理因素,古为今用,有助于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使之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服务。  相似文献   

15.
白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白族文化的研究非常重视。《文化视野下的白族古代碑刻研究》一书,是一部白族文化研究的力作。从学术的角度来说,《文化视野下的白族古代碑刻研究》很有特色:一是用文学作统摄,全面观照白族碑刻;二是综合各类文献,以时代新思潮解读;三是以文化为视野,充分揭示碑刻的意蕴。《文化视野下的白族古代碑刻研究》可以当作一种特殊的白族古代文学史来读,也可以当作一种特殊的白族古代文化论著来读。  相似文献   

16.
藏传佛教文化渊源于汉地大乘佛教和南亚密教,在与土著本教几经较量后,形成独具一格的藏传佛教文化。由于自身的生命力和历史的政治风云影响,藏传佛教文化北扩、南下、东返,藏蒙汉文化交流融合历经千余年,使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的趋势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已有所体现,它对于我们每个行业的发展来说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当代传媒界,凤凰卫视是比较成功迎接挑战抓住机遇的。凤凰卫视的成功在于其制定的文化传播理念把握住了“全球化的辩证法”的核心,具体体现为:一、认同具有普遍意义的全球文化理念,积极融入世界话语体系;二、强调本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提升其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西方逻辑在中国近代时期(1840—1949年)的第二次东渐,对这一时期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逻辑东渐促成了当时哲学观念的新变化;第二,逻辑东渐为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域和方法;第三,逻辑东渐诱发了“逻辑哲学”这一全新的学术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出现。西方逻辑东渐对中国近代时期哲学革新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对中国新文化建设蓝图的一种有益探索——妥善处理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所产生的进步文化成果,扬长补短,择优而从。  相似文献   

19.
中国鬼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伴随着人类的起源而起源,陪伴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鬼城”丰都更是鬼文化的集大成者。研究鬼文化的目的在于吸收其精华,使之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服务。  相似文献   

20.
学界许多关于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或中国美学等的探讨,都是建立在中西对立这样一个理论预设上的。所谓中西对立,意味着三个东西:1.中西比较是比较研究的主流,甚或全部;2.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性质必然相反;3.中国的、甚至世界的出路就在于中西融合创新。中西对立这样的思维框架只是近代历史的特定产物,并不能作为不可质询的理论前提。现在,正是我们要对这一思维模式进行反思的时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