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中国新文学中,鲁迅是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的先行者和奠基者.他在此类小说中所坚持的创作倾向,对台湾作家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台湾作家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不仅在民族灵魂的发现上沟通了与鲁迅和20世纪中国文学的内在联系,而且显现了一种深深的"鲁迅情结".这种"鲁迅情结"既影响了台湾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创作风貌和主题流向,有力表明了两岸文学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又从海峡彼岸文学的角度进一步证明了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学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蒋光慈是从皖西大别山走出来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先驱。皖西这片革命的热土深深地滋养着他影响着他,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素材。蒋光慈常常把写作背景置于皖西乡村,以革命的笔触审视家乡,以作家的眼光回忆故乡,融皖西田园空间图景于革命叙事之中。在《少年飘泊者》《咆哮了的土地》《乡情》等革命小说和诗歌中,呈现了大量皖西山川风物、民间风俗以及方言俗语,地域文化特征凸显。这些畅销的诗文既广泛宣传了革命思想,也扩充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土文学的题材领域,并从一个角度见证了皖西革命历史。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的小说真实地展现了"五四"时期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特殊的心理状态.在他的小说中,新与旧的碰撞、中与西的冲突难以调和且贯穿了他创作的始终.只有从那个特殊的时代和他自身的思想轨迹入手,才能真正地理解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全部意义.  相似文献   

4.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蒋光慈小说引发了现代文学史最早、最大的翻版、盗版现象,畅销一时。蒋光慈小说有着多重流行元素,特殊时代造就了其小说先锋内容,革命加时尚的恋爱、激情的宣泄与通俗的书写迎合了作为当时文学主要接受者小资产阶级青年的阅读趣味,同时,上海这座现代大都市也为蒋光慈小说的流行提供了广阔的文化市场。  相似文献   

5.
蒋光慈是20世纪20年代末革命文学的代表作家,也是"左联"的重要作家。他开创了"革命+恋爱"小说的创作模式,引领了革命文学的时尚。他于30年代初的创作的都市小说《丽莎的哀怨》,以一个流落中国上海的白俄贵族妇女的口吻,书写了其在异国他乡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个体命运与革命必然性的冲突。因小说不符合革命文学的规范要求,蒋光慈本人受到了"左联"的批判并因此被开除出党。蒋光慈的这一经历展现了一名革命作家在革命集体中的矛盾与困惑。  相似文献   

6.
文学研究会一群作家为探索人生意义而写“问题小说”形成了一种创作倾向。他们的小说创作,关注着现实的人生,描绘着作者比较熟悉的人和事,探索着“五四”以后许多知识青年风靡一时的“人生究竟是什么”等问题。他们想通过诅咒黑暗现实,鼓吹社会改造,提倡个性解放、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去回答社会生活中提出的问题,以指导青年知识分子怎样对待人生。为此,这群作家有着大体一致的认识态度,有着相似的  相似文献   

7.
刘铁群 《河池师专学报》2001,21(1):16-19,45
本文将金庸的小说纳入知识分子写作,并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广阔背景下对其作出严肃的解读,指出金庸的小说一直贯穿着他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认为金庸的整个创作过程就是他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对自我进行审视与批判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一九二五年十月,鲁迅先生在他的前期小说创作中写了最后一篇以反映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伤逝》,这也是他唯一的一篇反映青年男女之间爱情的小说。小说中的两个人物:涓生和子君,都是被“五四”革命风暴唤醒的青年。他们曾经强烈地反抗封建主义和礼教传统的压迫,大胆追求新的生活,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他们不同于他们的前辈;不象“狂人”那样偏重于灵魂的呼喊,也不象吕纬甫、魏连殳那样先前激烈要求改革,后来却在无聊和表面的灯红酒绿中虚度残生。他们是在易卜生、雪莱、  相似文献   

9.
革命者形象是蒋光慈小说中重要的人物类型,这类人物形象类型繁多、特征鲜明,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连,有着重大的时代意义。蒋光慈的小说是对创作革命文学的初步探索,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缺陷,可是作为革命文学先锋代表,我们应该认识到其作品的价值,从公正的角度去评价。  相似文献   

10.
八十年代知识分子小说一度呈现出繁荣的状态来,许多作家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出知识分子在新的历史环境中的精神追求和崇高信仰。通过对张贤亮《绿化树》的重读来重返八十年代文学,讨论了那一代知识分子在食、性、灵三个层次上的困惑与挣扎,并指出在这部作品里所揭示出来的知识分子关于生存、欲望、信仰的问题,对之后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似乎是一种纲领性的写作。  相似文献   

11.
安野 《科技信息》2012,(20):204-204
上个世纪末,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传播到中国,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促使了中国当代新写实小说的诞生。新写实小说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现实文学的创作风格,通过写实的风格,真实的反映了当代人们生活的种种境遇。对现实的批判是新写实小说的一个主要特征,揭露了当代社会平民生活的真实状况,揭露了平民百姓对特权的仇视与羡慕,在政治生活中,当代的"官本位"思想对知识分子、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侵蚀。本文从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点、悲剧意识、价值批判等方面浅析当代文学中的新写实小说。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位成长于中原大地上的优秀作家,周大新的小说创作体现出浓厚的儒家文化精神。在创作中他不仅自觉担负起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使命,而且还塑造了一系列能体现儒家人格理想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中他还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体现出儒家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另外,他的小说对家族文化的全面展现和深刻反思也极富儒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茅盾的小说《追求》对国民革命失败后一批青年的时代苦闷与追求作了书写,悲观和颓丧是其基调,青年们一个个在追求,但一个个都失败了,凄绝之情弥漫纸上。青年们的苦闷是有时代政治背景的,与戴望舒的诗歌《雨巷》、胡也频的诗歌《欲雨的天色》、蒋光慈的小说《冲出云围的月亮》等具有互文性。革命阵营对《追求》的批评是以宣传革命的有效性为标准的,但这并不是衡量小说的可靠标准。《追求》反映了当时青年较普遍的苦闷,并真实地表达了作者的心声,这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追求》的创作是有更具体背景的,《追求》的颓丧叙事有作者当时苦闷、颓丧心绪的投射。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文学巨匠的茅盾,是以他反映时代的广阔与深刻显示其作品的独特性而蹻入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作家之列的。他在检讨自己的创作时说:“未尝为要创作而创作——换言之,未尝敢忘记了文学的社会意义”。他认为“站在时代的阵头,吹起前进的号角”,这样才能使文艺“克尽了它的使命”。 茅盾的散文和他的小说一样,是和时代共着脉搏的,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如果我们认真加以考察,就会发现,茅盾的散文在表现时代性上是有自己的特色的。这就是:表现时代的多样性;揭示历史生活的连贯性;反映特定时期历史面貌的完整性。下面,就这几方面,分别加以论列。  相似文献   

15.
马永梅 《科技信息》2014,(15):247+308
"启蒙"一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关键词。它着重向人们宣扬真理和布道,实际上成了一种独白和绝对的命令。在这个主题下,个体的生活世界消失了。汪曾祺拒绝放弃个体,他的文化意识正是坚守"个体"立场的表征。尤其汪曾祺又将他的"个体"立场放在民间生活的平台上。因此,汪曾祺小说的文化意识与审美态度其实是他全然不同于整体价值观念的个体知识分子立场的外化。  相似文献   

16.
茅盾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现代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的艺术大师。茅盾的小说创作之所以取得巨大的艺术成就,与他具有博大精深的中外文学修养有着直接的关系。他在从事创作之前,曾对中外文学传统作过“穷本溯源”的研究,他认为“如此才能取精用宏,吸取他人的精萃化为自己的血肉,这样才能创造划时代的新文学。”(《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生活之二》,《新文学史料》1979年第二期)茅盾正是在批判继承中外优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独  相似文献   

17.
藏族著名青年作家阿来以他独特的对故土的心灵体验在诗歌和小说创作领域掀起了浓重深厚的民族文化为底蕴的创作高潮,体现了他深沉的故土情结。  相似文献   

18.
在五四以后的新文学史上,郁达夫的奉献是独特而又多方面的。提起他,人必称其小说,其实,他的散文创作成就並不下于小说。无论题材或文体,都算带上是极宽泛而多样的。抒情散文,文艺杂论,游记,政论,小品,自传及日记,不仅均为他所擅长並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郁达夫文学创作的研究往往较多都集中在他的小说方面,而对他的散文创作则缺乏广泛深入的研究。本文不揣冒昧,想就郁达夫散文创作中的一个分支——日记文学,作一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近些年的小说创作中,一些以写某个方面题材而颇具特色的系列作品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山东青年作家张炜的“芦青河系列小说”就属于这一类作品。今年二十九岁的张炜一九八0年开始发表小说,他的《声音》获一九八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后,创作上更加活跃,作品日臻成熟。他把芦青河注入自己的笔墨,在他大部分小说里读者可以听到芦青河滔滔不息的流水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小说塑造了许多老年人形象,而且多是把老人作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独具特色。表现在:强烈的抒情色彩;露骨的坦率和大胆的自我暴露;忧郁感伤的格调。这种风格形成的原因:一是独特的生活经历造就的郁达夫的个性气质,二是中国传统文学对他的熏染,三是外国文学对他的影响,主要是借鉴了日本“私小说”的表现手法,在内容和题材上有所突破,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