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文用1981,1982年6—9月东亚与澳大利亚部份测站的常规资料作诊断分析,探讨东亚夏季风系统各主要成员与南海台风活动的关系.结果得到,澳大利亚冷高压加强,105°E附近的越赤道气流跟着增强,南海的ITCZ发展,南海台风生成于澳大利亚冷高压高峰后的衰减时段.西南季风气流是南海台风的重要能量输送带。南支高空东风急流的增强与北支东风急流的动量下传,有利于南海台风生成.西太平洋气旋波移入南海促使南海低压生成.  相似文献   

2.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洋面上的热带气旋。按照国际规定,热带气旋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小于八级称之为热带低压,八至九级为热带风暴,十至十一级为强热带风暴,而十二级以上称之为台风。本文为了说明上的方便,一律统称为台风。以往人们将每年的台风按编号命名,这种方式呆板、单调、不易记忆,亦不便于气象部门预警。2000年1月起,我国根据国际台风委员会对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热带气旋的命名规定,给台风起  相似文献   

3.
《青年科学》2011,(8):12-15
打开电视机,近期气象节目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名词有这么几个:热带气旋、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台风、飓风。它们到底都是什么?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NOAA热带风暴风场分析资料和NCEP资料分析"莫兰蒂"台风近海加强的原因,结果表明:中心附近环境风垂直切变小、高的暖核高度、越赤道气流输送的暖湿水汽、弱冷空气从西北面渗漏至气旋中心外围等因素引发"莫兰蒂"近海加强,弱的环境风垂直风切和高的暖核高度是最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根据对历史天气图的统计分析发现:台风和热带辐合带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即当有台风发生的时候都有热带辐合带与之相配合,并且随着台风的移动而移动。无论是太平洋上的台风还是南海地区的台风,这种关系都比较明显。就南海地区而言,根据最近20年的资料统计发现,每年4—12月都有台风发生的可能,但台风的活动仍以夏季最盛,其中以8—9月最集中,4月和12月最少。台风形成以后,发展的情况也各不相同,有些只能发展为弱台风。有些能强烈发展,以致达到强台风;有些在海洋上强度稍有减弱之后又重新加强起来。另外,在热带辐合带上的低压有的可发展成台风,有的却不能发展成台风。所有这些,都应该与台风发生发展的条件有关。我们根据1962—1966年5—9月12个南海台风、1973年7—10月6个南海台风和1962—1966年7个热带低压的资料(表1),利用105°E附近的剖面图和一些平面图作对比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一些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对梅雨期间江淮流域出现的一次典型的热带季风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此次暴雨过程与中纬度环流的经向和一次南海台风登陆越南的过程有关。中纬度高原槽前暖气流的东进,其暖平流效应吸引台风外围的低空急流北上,加强。热带季风的深入大陆,其湿过程效应促使100hPa层上强辐散中心及其相应的上升运动中心迅速形成,从而导致大暴雨产生。  相似文献   

7.
利用福建省1979—2018年国家气象站和2007—2018年区域自动站1h降水观测资料,采用国际上在气候极值变化研究中通用的取某个百分位值作为阈值的方法,确定不同时间分辨率下福建台风极端强降水阈值标准。以6h为例,分析了台风极端强降水的时空分布及环流形势特征,结果如下:①随着2007年以后区域自动站的增多,降水的极值更容易被观测到,极端强降水的阈值也明显提高;②无论是出现极端强降水的台风个数还是台风极端强降水的出现次数,都有随时间增多的趋势,台风极端强降水主要出现在沿海各地市和内陆的局部县市;③极端强降水强度并不随台风强度减弱而减弱,热带风暴、热带低压影响下出现的极端强降水常比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强。极端强降水出现前台风中心主要位于福建沿海地市及台湾海峡,其次是江西境内及闽赣交界处、广东东部沿海及南海北部;④极端强降水的产生与台风环流低层不同来向气流之间的辐合、海上气流的水汽输送以及福建沿海地形的抬升作用有关,台湾岛地形对台风外围气流的分流作用也为福建极端强降水的产生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8.
基于热带低压异常强降水对海南省造成的巨大影响,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此次热带低压缓慢移动且长时间维持而引发的海南省强降水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层热带低压倒槽的移速快于低层,在暴雨区形成了一支自下而上向西倾斜的上升气流,海南岛暴雨区上空恰好存在着对称不稳定,斜升气流引起了对称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使低层不稳定发展,有利于海南岛暴雨的发生.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北方大陆冷高压与南海热带低压冷暖系统相互作用,热带低压移动缓慢,对流层(副高西南侧)存在的这一支偏南风急流和850hPa的偏东或东南风气流含有丰富的水汽,使得热带低压强度较长时间维持存在.通过对各个物理量场分析表明:海南岛暴雨区域可以从水汽通量相对散度上看出来,且假相当位温的特征说明海南岛暴雨区域中、低层大气具有强不稳定性特征,垂直速度的分析发现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也有利于此次强降水产生.  相似文献   

9.
飓风的形成     
飓风在西太平洋又称台风,是孕育于热带洋面上的最猛烈的热带气旋。当它携带着强风、密云和暴雨旋转着移动越过海洋上空并侵犯大陆边缘时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和生命损失,令人瞠目结舌。热带气旋只起源于热带东风带,它形成于离赤道5度—8度纬度以外的、海水温度超过摄氏27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梅雨期间江淮流域出现的一次典型的热带季风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此次暴雨过程与中纬度环流的经向发展和一次南海台风登陆越南的过程有关,中纬度高原槽前暖气流的东进,其暖平流效应吸引台风外围的低空急流北上、加强。热带季风的深入大陆,其湿过程效应促使100hPa层上强辐散中心及其相应的上升运动中心迅速形成,从而导致大暴雨产生。  相似文献   

11.
近35年登陆我国台风的年际变化特征及灾害特点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根据近35年的台风资料,分析了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台风及在我国登陆台风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5年间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的台风和热带风暴有减少的趋势,并且登陆我国的台风和热带风暴也有微弱的减少趋势,但登陆的台风(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速≥32.7m/s)略有增加的趋势。分析表明,7-10月是生成台风和热带风暴最为频繁的季节,生成个数占全年生成总数的71%,而在我国登陆时间主要集中在7-9月,约占全年登陆总数的78%。我国台风灾害具有发生频次高、影响范围广、受灾程度重等特点。此外,对近几年我国的台风灾害进行了总体的评估。  相似文献   

12.
应用NCAR/PSU中尺度非静力模式MM5模拟了南海台风"悟空2000"从一个热带扰动发展为强台风的过程。模拟结果表明,MM5模式能够很好地模拟出"悟空2000"台风的强度和最大风速,清晰显示出南海台风发展中具有的阶段性和爆发性。从水汽和位涡等诊断量的分析出发,分析了模拟的台风结构和台风眼生成的可能影响因素。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南海海面温度对台风发生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海表温度降低1℃,模拟的台风最大风速将降低近10m/s,风速达到台风级别(32.8m/s)的时间推迟约7个小时;如果海表温度降低2℃(SST仍高于26.5℃),该热带扰动将不能发展到台风的强度。  相似文献   

13.
根据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热带气旋的数据(1979—2010年)以及NCEP/NCAR再分析风场和高度场的资料,从气候学角度分析了近32年夏季西北太平洋3类路径台风的大气准双周振荡的特征,并合成分析了6~10月3类路径台风生成时刻的原始环流、低频环流以及QBWO周期内低频环流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对流层低层至中层的大气存在明显的10~20 d准双周振荡特征,这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的预报有很好的指示作用;低频环流的演变特征表明,在西北太平洋地区,QBWO是通过低频气旋和低频反气旋来影响南海的季风槽以及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进而对台风的生成位置和移动路径产生影响;菲律宾以东低纬度地区生成的低频气旋易于台风的生成,低频气旋的正涡度带走向和移动趋势预示着台风未来的移动方向;另外,在副热带地区同样存在着一支自西向东传播的大气准双周振荡波列,热带与副热带大气准双周振荡的相互作用对台风的路径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对台风路径的预报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The kinetic and thermodynamic structure of typhoon Rammasun (No. 0205) over the Northwest Pacific has been analyzed, using NOAA-16 polar orbiting Advanced Microwave Sounding Unit (AMSU) data collected on 2 July, 2002. The three-dimensional variational (3DVAR) assimilation technology is used to assimilate the satellite observ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3D typhoon structure can be more reasonably described from the assimilated data. The warm-cored structure of the typhoon is enhanced in the analyzed field, which corresponds to strong typhoon. The typhoon cyclonic circulation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layers is apparently strengthened, and the strong 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appears at the top of the typhoon. The water vapor and its supply in the typhoon are enhanced. The microwave assimilation data may be used to supply the lack of the conventional observation data over the tropical ocean.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客观分离的热带气旋降水的台站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分解法分析了台风季中国热带气旋降水的前两个主要典型模态及其与同期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源地路径的关系,以及与海表面温度和500 hPa环流场的关系.结果表明:热带气旋降水第1模态表现为以华南西南为正中心而华东为负中心的偶极子振荡型,此模态出现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面温度一次冷异常过程的鼎盛时期,对应的西北太平洋500 hPa环流异常主要表现为低纬中西太平洋海域的东风异常以及中国区域北高南低的环流异常,在这样的环流异常配置下,热带气旋源地显著偏西,西行路径显著偏多,而北折路径较为偏少.热带气旋降水第2模态表现为以华东及海南南端区域为正中心的中国大部地区的一致同步型,此模态出现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面温度一次冷异常逐渐减弱并向暖异常过渡的相位变化时期,对应的西北太平洋500 hPa环流异常各月差异较大,7、9月份的环流异常配置使热带气旋路径偏南更易侵袭我国海南等南端区域,而8月的环流异常配置导致热带气旋源地偏北,中国东南近海热带气旋生成频数显著偏多,且其路径更易北折影响华东地区.  相似文献   

16.
珠江口台风暴潮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7.
南海台风LEO 1999的加强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分辨率数值模拟方法,探讨了南海台风LEO(1999)由热带风暴发展成台风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对流的突然爆发是LEO加强的原因,对流在高层的加热作用使暖心和气旋式流场在对流层高层迅速建立;而中小尺度涡漩合并(或向热带风暴中心的注入)可能是对流突然爆发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18.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ntarctic oscillation (AAO) and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typhoon number (WNPTN) in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s examined in this research. The WNPTN is correlated with the AAO in June-July-August-September (JJAS) in 1949-1998 at -0.48 for the detrended time serie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t 99% level. The tropic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s well as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associated with AAO has been analyzed. It follows that a positive phase of JJAS AAO corresponds to the larger magnitude of the vertical zonal wind shear, the anomalous low-lever 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and anomalous high-level cyclonic circulation, and lower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n the major typhoon genesis region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thus providing un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the typhoon genesis, and vice versa.  相似文献   

19.
The effects of incorporating the advanced microwave sounding unit(AMSU-A)data with a modified Zhu-Zhang-Weng vortexbogussing algorithm on typhoon prediction are examined through the use of the PSU/NCAR Mesoscale Model version 5(MM5).The AMSU-A data contain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retrieved temperature from satellite brightness temperature, with the geopotential height and wind fields derived through a series of statistical and diagnostic calculations.The advantages of the modified vortexbogussing algorithm include the incorporation of realistic asymmetric typhoon structures,the balanced dynamics with the background field,the easiness to implement and the efficient computations.To test the efficiency of this vortex-bogussing algorithm,the Typhoon Dan event in 1999 is simulated by incorporating the derived AMSU-A fields into the initial conditions of the MM5 modeling system.Results show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the track and intensity of the storm, as compared to the simulation without the AMSU-A data.Therefore,this modified vortex-bogussing algorithm can be easily implemented on any typhoon modeling system,which will improve the real-time forecast of tropical cyclo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