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从小说叙述者的视角看,作家马克·吐温借短篇小说《竞选州长》指出了小说作者并非小说叙述者,作者不直接专断地叙述故事,而是通过"隐含作者"将故事提供给文本叙述者,叙述者再将故事叙述呈现给读者。其间,作者以"隐含作者"的身份置身于作品中,站在高处统观全局;叙述者可以是个人物,也可以是个声音或者符号,他(它)充当着沟通作者与读者的媒介的同时,又不单是媒介,其叙述的可靠性取决于读者判断;真实读者不同于"隐含读者",付诸叙述者各种各样的期待。这种叙述视角以及非人物化叙述者在小说中的介入不仅为小说创作、阅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更增强了文本的可阐释性。  相似文献   

2.
语码转换是《尤利西斯》的一大特色。传统小说中作者总是不断站出来解释人物的意识活动,乔伊斯则“作者退出小说”,将人物的意识活动或话语活动通过语码转换等意识流技巧直接呈现。读者如不去揣摩语码转换隐含的意义,就无法读懂该书。语码转换发展了文学创作手段,改变了传统阅读方式。  相似文献   

3.
语码转换是《尤利西斯》的一大特色。传统小说中作者总是不断站出来解释人物的意识活动,乔伊斯则“作者退出小说”,将人物的意识活动或话语活动通过语码转换等意识流技巧直接呈现。读者如不去揣摩语码转换隐含的意义,就无法读懂该书。语码转换发展了文学创作手段,改变了传统阅读方式。  相似文献   

4.
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的叙述者之一杰生在价值观、道德观等原则上与作品的隐含作者有很大的分歧,被看作是不可靠的叙述者。然而叙述者的不可靠性是理解小说《喧哗与骚动》的关键之一。事实上,小说叙述者的可靠性和叙述风格极大地影响着读者对小说整体的反映。尽管杰生的不可靠叙述给读者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它赋予了小说新的解读层面,引起了读者对小说文本和作者意图的极大关注,对于小说主题的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温故一九四二》是一部"调查体"小说,文本叙述者"我"在采访实录各种相关的人物事件时,一共发出了五次且轻且浅的笑声。引发五次笑的情景、语境不同,由此展开的对生存、历史等问题的思考也各有意味。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笑,具有使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与叙事客体相隔离的功能,也达到了激发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冷静地看待历史、独立思考问题的效果,同时隐秘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问题和现实生活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胥少先 《科技信息》2010,(20):I0153-I0153
《人与鼠》采用两层叙事:叙述者叙事和小说人物叙事,叙述者叙事客观,人物叙事使叙述者叙事丰满完善;时间、场景和事件高度统一,有古典戏剧三统一之韵味.小说的五中叙事运动巧妙结合,集中运用省略、等述和减速,结合了戏剧和小说的优势.这些叙事艺术成就了《人与鼠》经久不衰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康拉德在经典长篇小说《诺斯托罗莫》中运用复杂多变的叙述声音,给小说带来了丰富的美学效果和文学价值.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者为主体的叙述声音构建并支撑了小说弘大的历史政治主题,灵活地调整了小说叙述者与读者之间的叙述距离,产生了反讽的艺术效果,而其它角色叙述则从多角度呈现了故事情节和人物个性,展现了康拉德对现实主义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8.
马静  黄莺  孙永林 《科技信息》2013,(23):208-208
《好人难寻》是奥康纳的短篇经典,颇能体现她的创作风格。作者对主要人物的刻画和一系列的场景描写,使这篇小说具有深刻的哲学主题,隐含了奥康纳对"荒诞"这一哲学主题的阐释和探索。  相似文献   

9.
在小说《寻欢作乐》中,由于“人物——叙述者”——“我”具有戏剧化与非戏剧化的双重身份,并执行着人物和叙述者两种不同的功能。诗意的戏剧化叙述与陌生的非戏剧化叙述的运用使叙述者与主人公在价值上、理智上、情感上形成了一种潜在的对话。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官场小说中,南飞雁的官场小说呈现出某种独特性。他将官场小说与世情小说相融合,创作出独具特色的官场世情小说。他的小说通过两性关系勾连起社会万象,从而展现物欲时代和现代科层制下的世态人情。他的小说还通过传统父亲的"在场",揭示当下社会秩序形态的保守性和稳固性,同时传达出惶恐不安的时代情绪。小说文本中暧昧的官方意识形态话语,一方面显露了作者创作价值观的犹疑和矛盾,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当下时代的某些分裂症候。  相似文献   

11.
通过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探索弗兰纳里·奥康纳的短篇小说《好人难寻》中人物话语的人际功能,并对小说中人物的对话进行分析,来探讨人物性格的塑造及作者意图的表达,有助于对小说人物形象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小说创作的"封笔"之作,也是他所有作品引起最大争议的一部。哈代一反大多数作家惯于采用的单一视角,将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相融合,在十九世纪就大胆地运用了会使作品产生复调效果的多重视角展开叙事,本文作者从三个角度---以作者为叙述者的零聚焦视角,以旁观者为叙述者的外部聚焦视角,以故事中的人物为叙述者的内聚焦视角---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美国小说理论家布斯认为,小说隐含作者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读者对作品的理解,而作品的叙述角度是理解作品的重要环节。唯有把握了叙述角度,读者才有可能对隐含作者的意图、立场、观点、态度甚至价值观进行正确的推断。通过小说《丰乳肥臀》的叙述角度,论证其在建构小说的隐含作者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孙犁的《荷花淀》与茹志鹃的《百合花》同为战争题材小说,虽创作年代、背景不同,但作品风格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然而两者同中有异,细读文本,我们可以感受到,基于不同的性别经验造成的审美感受和认知,使文本在人物塑造、情节设计、话语方式等方面体现出不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林语堂在《论语》翻译过程中努力实现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者之间的"视域"融合,将古代经典介绍给西方读者。指出:翻译活动中译者处于积极的主体地位,在注重原著作者的同时也应关照读者,以达到预期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6.
托尼.莫里森的《宠儿》虽然不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品,但是这部作品仍然在人物塑造、叙事策略和主题表达等方面均具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确定性特征。小说的这些不确定性留给了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和读者参与小说建构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君特·格拉斯的小说代表作《猫与鼠》中主人公和叙述者形象的分析可以看到,这部小说在表层的马尔克故事之下潜藏着叙述者"我"的故事,"我"和马尔克都是极权思想统治下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在这个意义上,《猫与鼠》中的"猫"成为邪恶的军国主义思想的象征。小说通过对人物悲剧命运的描绘,表现了格拉斯作为具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的作家通过个人记忆书写来反思历史、直面现实的文学追求。  相似文献   

18.
由中年男人的人生困境切入官场生态,在男女两性的角力中深探人性幽微,多层面的日常生活书写是南飞雁"官场小说"的重要特点。借助于日常生活书写,南飞雁在小说中极力还原的是生活的混沌与随意,它既对官场文化予以批判,同时也具备一种穿透力,呈示出人生的某种真相。但作者在日常生活书写背后的中立立场,也容易模糊其价值判断,使作品陷入"存在即合理"的泥淖。  相似文献   

19.
王晓方的《驻京办主任》系列小说从单一的驻京办"批评"转向为对体制改革、人性缺陷的反思,并在此过程中融入了对中国当代官场文化生态的悲剧性审美,体现了作者试图对中国"政治"文学场域进行更为宽广的拓展,以此构建其独特的文化诗学。其中系列小说一、二部和三、四部的艺术旨意有着明显的差异,前两部小说存在"道德性"的论断与痕迹,后两部小说则试图从整个政治框架去思考官场人物的心理变迁及这种变迁的悲剧性,寻求从人性的角度去拓展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学场域。  相似文献   

20.
小说《大官小官》通过多样化的叙事方式和三线贯通结构技法,向读者展现了一幅立体的官场生活画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