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将杨家将故事中的杨门女将作为关注的核心人物,通过纵向以北宋杨业等人故事为起点,探讨处于元杂剧、明清小说、清代与近现代的戏曲、当代影视剧的改编中的杨门女将的产生与演变,横向将《杨家将演义》中颇负盛名的佘太君、穆桂英、柴郡主等一批绚丽夺目、尽人皆知的巾帼英雄群像为个案研究,并与古代文学史上的女性形象作对比,突出了中国女性形象之杨门女将深明大义、家国思想浓厚;作战沙场、英勇威猛;追求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形象特点。  相似文献   

2.
泰山为上古华夏之中心,黄帝生于寿丘(曲阜),于泰山下战蚩尤、受天书,为泰山置包括碧霞元君在内的“玉女七人”,于泰山之巅“会诸侯”“合鬼神”、行封禅,乘龙升仙。黄帝是最早提出“吾欲陶天下而以为一家”之“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人物,其生身事业、狐死首丘于曲阜以及与泰山的故事,是曲阜——泰山为齐鲁文化象征的叙事背景成为整个华夏文化主轴的象征。黄帝作为史学累积与文化创造之共铸形象,其形成、作用与影响表明“一切历史都是形象史”。  相似文献   

3.
上面两位老师分别讲的泰山是“封禅泰山”与“人文泰山”,我这里所讲的泰山则可称“信仰泰山”与“天下泰山”。说起中国的名山大岳,许多都有着广泛的影响,有的信仰遍及一省,有的更远及数省,然而影响则是远及中国全境,却只有一座东岳泰山。为什么其他名山的影响仅限于一域,而泰山的影响却能遍及全国呢?  相似文献   

4.
泰山是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以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泰城以泰山而名、而兴,必将随泰山走向世界而发展壮大。本文通过对泰山与泰城发展历史的回顾,并对新时期泰山旅游业与泰城经济发展的关联效应运用相关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探讨泰山兴盛与泰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联系的关联效应,并名之为山城关系,由是为泰城山城一体的建设策略提供现实依据,并对泰山与泰城的未来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前所存“十六国”史料中,保留了十六国君臣引用“汉朝故事”及在实录后加入“如汉朝故事”之类的记载,这是十六国史官为构建“华夏化”政治体形象编排的“史相”,而“史实”是两汉以来经史分离,史学地位提高,《汉书》因特殊的历史地位而被广为传播,十六国君臣引“汉朝故事”为现实政治服务。这使“史相”与“史实”存在一定的距离,但利用汉朝的政治资源促进了十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  相似文献   

6.
李丰绫 《科技信息》2007,(29):250-250,284
中国文学有象征传统,历史演义作家们往往借历史"抒其情,寓其志,泄其愤"。秦淮墨客纪振龙在创作《杨家将演义》时,采用改易、虚构史实和历史人物;虚构和夸张塑造人物形象;借鉴和吸纳其他小说类型的创作方法等多样的创作方法,对前代杨家将故事进行了文人化创作,抒发了时代感慨,反映了社会历史面貌,使读者产生了极大的共鸣。  相似文献   

7.
2007年9月28日,孔子诞辰2558年纪念日,在泰山极顶的平顶峰上重立了一通石碑,上刻“孔子小天下处”。“孔子小天下”一语,出自《孟子·尽心》篇上,原文是:“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游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难与言。”意思是说,孔子登上沂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相似文献   

8.
泰山府君,又作“太山府君”,最早在晋人干宝《搜神记》卷四所载胡母班被太山府君召唤的故事里,泰山府君被视为泰山主神.泰山府君信仰传入日本后被广为信奉,并与佛教思想、阴阳道交叉融合,形成了泰山府君祭,泰山府君祭在平安时代后期到镰仓时代最为盛行,祈愿对象“冥道十二神”亦逐步形成,对这个过程进行整理,从中可以再现平安贵族阶层的冥界信仰.  相似文献   

9.
杨家将在历史舞台的影响恒久远,然而杨家将在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中的形象存在着差异,杨家将三代代表人物在历史叙事中表现为忍辱负重、忠君爱国、骁勇善战、远见卓识的形象,而后在文学叙事中又进一步彰显了其尽职尽责、孝敬父母、尚气节、体恤将士的形象,当下不断有文艺作品重塑杨家将形象并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维护正义、面对困苦积极乐观的气节与品格。这些人们所敬仰的美好品质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存在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东岳泰山“为古圣贤登临喻道之处,历代名儒硕士展履踵接,故自孔子《邱陵歌》而下,佳篇短制,美不胜罗”(《泰山述记》卷七语)。泰山作为中华名山文化的一个典型,其中与“名人”相关联的部分,更构成其文化主线之一。近年来泰山学界对这一文化内容予以充分关注,出现了一系列独具匠心、颇富新意的探研力作,如徐北文先生《石介及其泰山学派》(载《海岱小品》)、骆承烈先生《孔子与泰山》、孔繁信先生《终老泰山的杜善夫》、王传明先生《于慎行与泰山》(均载《泰山研究论丛》)等,皆开启了这一研究的先声。近出之袁爱国先生《泰山名…  相似文献   

11.
在杨家将故事中,有一位“八贤王”。关于他的原型,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大体说来,有人认为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第四子赵德芳,也有认为是其第二子赵德昭,还有认为是太宗赵光义的儿子赵元俨。笔者对上述说法经过考证,以为“八贤王”的形象是古代剧作家和小说家结合宋初宗室轶闻而虚构出的一个人物。  相似文献   

12.
宋江上梁山之初未争头把交椅,而是坐上第二把交椅,这样山寨中出现一种"双头政治"。宋江数次劝阻晁盖下山,而他自己则不时率众为梁山建功,那时他可说是山寨真正的政治核心。晁盖被射杀后,在头把交椅问题上,宋江的权术与吴用的权术相互配合。宋江先是临时性据有寨主之位,后来破除晁盖遗言的阻碍正式坐上头把交椅。梁山重大政治问题包括头把交椅问题的解决一般来说都与"权术政治"有关。被赚上梁山的卢俊义后坐上无实权的第二把交椅,这样梁山又出现一种新的更稳定的"双头政治",而这是合乎宋江日后受招安需要的一种政治安排。  相似文献   

13.
地名是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产物,从泰山的名称及其含义的阐释来看,在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和谐观念有着突出的表现。泰山(或太山、大山)为地、天、人、神等因素的和谐共处提供了一个物质的与观念的符号基础;岱、岱宗则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中以他平他、阴阳相济相承、多样性统一的和谐观念;岱岳、东岳体现了五岳制度下,泰山以五岳之长的身份成为华夏民族宇宙观中世界整齐和谐的空间秩序的山岳表征;而宗教对泰山的多重解释,则表现了泰山文化中多元宗教和谐共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东岳庙会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是中国庙会文化的一个典型。通过对东岳庙会历史资料进行系统梳理,认为庙会源起于汉唐,确立于北宋,中衰于金元,转型于明清。  相似文献   

15.
就山东一境而言,泰山崇拜和碧霞元君信仰在海岱之间自西向东传布。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泰山信仰传布的力度从明代至清前期渐趋增长,而自光绪末年至民国却是一个转折。本文选定青山碧霞宫与大泽山日照庵两座庙宇作为研究中心,来探讨泰山信仰清末民初在泰山到滨海一线的传布情况。泰山信仰在海岱之间传布过程中,受到空间距离、地域文化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呈涟漪状,以泰山为中心,越趋向边缘(边远)地区,影响力越弱;即使有稳定文化内核的碧霞元君信仰,也经受了诸多损益,多种神灵品格层累而至于在青山庙宇出现相互矛盾的几个碧霞元君,在大泽山也经历了从碧霞元君到无生老母的主神转变。  相似文献   

16.
至元二十一年,杭州、绍兴等地发生了西域番僧杨琏真珈率众公开挖掘南宋诸帝陵寝的恶性事件,墓中的财物被洗劫一空。对于杨髡发陵的原因,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笔者力图从制度和文化两个层面来揭示出发生这一事件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沙畹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汉学研究大师,他曾二次来到中国,二次登上泰山,翻译《史记·封禅书》,他撰写的《泰山》一书是西方汉学界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泰山信仰文化的学术著作,他还对泰山石刻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唐代道教成为国家宗教,泰山作为道教的名山洞府自然深受影响.唐代岱岳观双束碑题刻等史料记录了唐代五帝一后频繁行道于泰山的事项,表明泰山与唐代政治宗教的密切关系,也酝酿着泰山官方祭祀的重大变化.开元十九年是泰山祭祀史上的一道分水岭.此前,道教仅止于行道于泰山,此后,道教借助皇帝之力,并最终设计出了自己的东岳祭祀系统,与传统泰山祭祀系统相互影响融合,对后世的泰山祭祀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泰山风景区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泰山风景名胜区是以泰山为依托建立起来的。经过数亿年的漫长演化,泰山形成并保留了类型多样,内容丰富,价值极高的地质旅游资源。泰山又于2005年8月第四批列入国家地质公园。要借建立泰山国家地质目的契机,进一步加强泰山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研究。本文系统分析了泰山风景地质旅游资源特点、开发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日本社科界对泰山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首先是宗教信仰研究,其成果最多、最成熟,其中对泰山府君、碧霞元君信仰的研究尤为引人注目;其次是研究唐传奇,尤其明清小说中反映的泰山信仰,另有对泰山信仰与当地民俗的关系的研究,中日石敢当信仰比较研究.谣曲《泰山府君》传播较广,而泰山诗歌主要在翻译介绍,汉诗中创作少,研究也少;散文方面主要体现在明治维新之后游记创作数量多,而研究少.此外,对泰山旅游方面的介绍、研究,近代以来渐多,是未来主要的研究趋势之一.最后,对泰山石刻书法的欣赏和研究较多,还有一些研究泰山封禅的论文和日本学者翻译、介绍泰山的译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