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介绍了一种通过工作部件的替换和组合即能具有水、旱田旋耕碎土、稻麦旋播、盖籽、开沟和作畦等多种作业功能的新型组合农具,并对该机具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及各项性能试验结果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该机具有是一种设计合理、节省材料和成本的节能型产品。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国内外发展现状;阐述了国内玉米收获机械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方式;说明机具质量不佳和社会服务不够成为影响玉米机械化收获的主要因素;今后应重点改善机具质量,提高性能,搞好示范服务。  相似文献   

3.
目前,棉花在收获后的装车以及棉花加工厂籽棉的转运过程中没有合适的装载机械。针对这一状况,结合吊装机械和码头散货抓斗的工作原理,设计了用于装载棉花的抓斗式装载设备,介绍了整机结构方案以及各部件的设计和参数选择;该机具采用电力驱动,取物装置参考用于码头抓取散货的电动抓斗,一次可抓取400kg籽棉,符合当前棉花运输及加工中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牧草收获机具研制的重要意义,介绍了中型轮式拖拉机配套牧草压扁收获机的研究设计思路及其关键部件的技术要点,并对其市场发展前景与经济效益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对工机具实施有效管理,成为萦绕管理层的桎梏。工机具集中信息化管理新模式,对工机具实施分门别类,统一编号,专业化集中管理+信息管理软件辅助,该模式的成功应用无疑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6.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深松机具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析机械化保护耕作土壤深松的技术要求和国内外深松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深松技术和机具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蔬菜棚室内系列作业机具是浙江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研制的新型作业机具,它主要用于蔬菜大棚、温室、蔬菜露地‘苗圃、山坡地和果园的耕整地、植保、喷灌和运输作业。课题组在研制过程中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创新:1.旋耕工作原理.经对传动方案、部件结构和整机配置等进行多种方案的分析、试验和比较,本旋耕机采用无驱动轮旋耕的工作原理,旋耕刀辊兼有翻土、碎土和行走功能,本旋耕机的机械效率高于拖拉机挂接旋耕机的机械效率。2.传动系统和总体布置.传动方案的确定是旅耕机设计的关键,考虑到蔬菜棚室内作业对机动性有很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三种播种同时深施化肥机具改装方法比较适用。  相似文献   

9.
吾尔列吾 《科技信息》2010,(23):J0279-J0280
首先对强夯法的作用机理、技术参数、机具设备及其工艺流程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其次综合劳动力组织、技术标准、质量保证、安全施工及经济效益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自动增压器是一种将低压液压油装换成高压液压油的装置.本文介绍了自动增压器的原理,并将此装置应用到掘进机上,利用掘进机的液压系统给锚索张拉机具供油.  相似文献   

11.
水稻品种比较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5个新育成的优质水稻品种与对照品种在分蘖和产量性状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品种9的分蘖能力强,产量高,具有超高产潜力;品种1的结实率高,分蘖能力强,具有高产潜力;品种2,品种3,品种4的分蘖能力和产量性状较相似;对照种品种(粳籼89)的产量潜力有限,产量不高,分蘖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国内外小型旋耕机的分析研究,结合我们自己的试验,设计出一种耕深可达到20cm的小型深耕旋耕机。较系统的进行了受力和所需功率的计算,其主要特点:尺寸小、功率大、耕深易调节以及在刀辊驱动装置下方安装有V型犁铲。  相似文献   

13.
在现有侧边传动正转旋耕机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设计法,开发了一种兼具正反转功能的新型旋耕机,体现了现代设计法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为农业机具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用不同浓度的中性盐和碱性盐对虉草新品系(Phalaris arundinacea L.New strain)和川草3号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 L.Chuan cao No.3)幼苗进行21 d的处理,测定株高、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枯叶率和分蘖率,探讨复盐胁迫对2种虉草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浓度50 mmol/L时,虉草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分蘖率最大;当盐浓度超过50 mmol/L时,随着盐浓度增加,生物量和分蘖率均呈现递降的趋势,而枯叶率递增;盐浓度与株高生长速度呈明显的负效应;在等盐浓度的中性盐胁迫下,新品系地下生物量大于地上生物量,而在碱性盐胁迫下,前者小于后者.表明低浓度的盐胁迫对虉草生物量积累和分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虉草对碱性盐胁迫更敏感.  相似文献   

15.
针对温室大棚、果园、茶园等设施农业的特点,在传统旋耕机的基础上,以锂电池+直流电机代替汽油机驱动,增设变速箱、差速装置、离合器等机构,优化旋耕刀具排列,组成新型环保电动微型旋耕机。旋耕机电机功率1.5kW,耕幅0.48m,旋耕速度60~360r/min,旋耕深度0~12cm,旋耕前进速度0.2~0.6m/s,一档一次充电可满载连续工作6h,耕地0.173hm~2;二档一次充电可满载连续工作1.5h,耕地0.156hm2。该旋耕机具有节能环保、方便灵活、噪声低、旋耕效率高、安全可靠、成本低等优点,显著降低了农耕工作强度和操作难度,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6.
水稻栽培新途径稻克草技术栽培措施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证实以高产优质高效为目的的水稻栽培新途径稻克草技术的科学性。优选出稻克草栽培技术的主要技术措施,对常规水稻栽培的行株距,轩数,施肥法,除草情况和水稻品种进行多因素多水平正交试验,得出了稻克草栽培技术措施的最佳组合和科学性,并在多重复对比试验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手扶拖拉机旋耕机的功率消耗和能源消耗的因素,提出最佳节能措施——从功率匹配的观点出发,恰当地增加旋耕机的工作幅宽。经田间对比试验表明,宽幅试验型旋耕机节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稻田是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综合服务功能。在系统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考察和生产调研,以及作者长期的稻田生态系统研究积累,对江苏环太湖地区稻田生态系统的综合服务功能进行全面估算和评述。分析发现,在合理的稻作技术体系下,环太湖稻田生态系统不仅可以缓解气候变化、提高大气质量及保持水土资源,而且水稻生产还可以获得巨大的直接与间接经济效益。稳定环太湖水稻生产,不仅有利于环境健康,同时对促进城乡协调与社会和谐发展也至关重要。应该扭转公众对环太湖水稻生产的偏见,在科学规划稻田布局的基础上,进行保护性稻作技术创新,建立农户激励机制,以进一步增强稻田生态系统在保障粮食安全、环境健康及经济持续增长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19.
老芒麦地下根系数量特征与分蘖特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田间表现优异的3份老芒麦(E.sibiricus)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老芒麦地上分蘖数与不同土壤分层中的根系重、根系长及根系密度之间的关系,探讨地下根系特征与分蘖特性的相关性,以期获得老芒麦地上生物量的最大化.研究结果表明:0-10cm土层内的根系分布及根长对老芒麦地上分蘖影响最大;X16老芒麦品种0-10cm土层内的地下生物量最高,根系分布、密度、根长与其它2个品种差异性显著,地上分蘖株也最多,达到525株/m,显著高于其它2个品种.  相似文献   

20.
Tiller angle of rice is an important agronomic trait that contributes to breed new varieties with ideal architecture. In this study, we report mapp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rice mutant defective in tiller angle. At the seedling stage, the newly developed tillers of the mutant plants grow with a large angle that leads to a “lazy“ phenotype at the mature stage. Genetic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is tillerspreading phenotype is controlled by one recessive gene that is allelic to a reported mutant la. Therefore, the mutant was named la-2 and la renamed la-1. To map and clone LA, we constructed a large mapping population. Genetic linkag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LA gene is located between 2 SSR markers RM202 and RM229. By using the 6 newly-developed molecular markers, the LA gene was placed within a 0.4 cM interval on chromosome 11, allowing us to clone LA and study the mechanism that controls rice tiller angle at the molecular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