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低功率等离子喷涂WC-Co陶瓷涂层组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热喷涂工艺对低功率等离子喷涂WC-Co陶瓷涂层的微观组织、相组成和硬度的影响规律,以普通低碳钢Q235A为基体,采用低功率(3~6.6 kW)内送粉等离子喷涂方法,在弧电压恒定、电流增加的条件下,制备不同功率下的涂层.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等离子喷涂WC-Co涂层相比,低功率等离子喷涂WC-Co涂层的显微硬度有所提高,而其脱C率和孔隙率大大降低;涂层中除粉末原有的WC相外,还有喷涂过程中新生成的W2C、Co3W3C和Co3W9C4相.电流增加,涂层中主相WC质量分数降低,而W2C等其他三相的质量分数增多.  相似文献   

2.
微束等离子喷涂工艺条件对Cu涂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微束等离子喷涂系统在2.8-4.2kW的小功率条件下制备了Cu涂层,研究了电弧功率,工作气体流量和喷涂距离对粒子速度与涂层显微组织结构和硬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电弧功率与喷涂距离对粒子速度的影响不明显,但工作气体流量对粒子速度的影响较大,电弧功率与喷涂距离对涂层的硬度影响较大,而工作气体流量对涂层的硬度影响较小。分析表明,粒子的温度对涂层硬度有较大的影响,采用微束等离子喷涂制备的Cu涂层硬度与用传统等离子喷涂设备在30kW下制备的涂层硬度相当。  相似文献   

3.
利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采用有限容积方法,针对自制的低功率、内送粉等离子喷涂设备,对其喷枪内部和外部区域等离子体的速度场、温度场以及放电特性进行模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计算机数值技术能够较准确模拟等离子有关特性,为更加准确模拟和优化喷涂工艺过程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王鹏 《科技资讯》2013,(32):67-68
本文介绍了等离子喷涂设备的含义及其适用范围,并对等离子喷涂的几个工艺问题进行了着重分析,综合分析了近年来等离子喷涂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概况,指出了等离子喷涂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低功率等离子喷涂中工作气体成分对涂层结构和硬度的影响规律,在试验中我们分别使用了氩-氢和氩-氮等离子炬,在输入相同功率(5 kW)的条件下,改变混合气体中氢气与氮气的百分含量,来喷涂Al2O3-TiO2涂层.结果表明,用氩-氮等离子炬喷涂的涂层比较粗糙,相图中层间距较大,气孔较多;而用氩-氢等离子炬喷涂的涂层则比较均匀,层间距比较小,气孔也比较少,涂层比较致密,其硬度明显高于氩-氮等离子炬喷涂的涂层,Hv可以达到1243 kg·mm-2.  相似文献   

6.
文本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了在低气压等离子喷涂条件下,TiO_2涂层的机械性能不是依赖于涂层结构,而主要由形成涂层前的TiO_2粒子的温度和速度所决定;如果形成涂层前的TiO_2粒子温度越高并且速度越大,就能形成更加扁平状粒子的涂层,增加粒子间结合力,使涂层机械性能提高。因此,喷涂规范中的等离子弧功率、喷涂距离和喷涂室压力对涂层机械性能有较大影响,而等离子弧辅助气氢气流量的影响甚小。  相似文献   

7.
等离子喷涂技术广泛应用于机械行业,根据不同的用途选用合适的喷涂材料来增加零件表面的硬度、耐磨性、润滑性等机械性能,从而提高零件的寿命。Cu-Al-MoS2复合粉末因为其有较高的力学和化学性能以及特殊的自润滑性在等离子和火焰喷涂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本文通过实例来阐述Cu-Al-MoS2复合粉末的等离子喷涂工艺、喷涂参数、喷涂后性能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等离子喷涂的基本原理、等离子喷涂陶瓷涂层的特点和等离子喷涂纳米陶瓷涂层结合机理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针对等离子喷涂设备设计出分布式控制系统 ,介绍了等离子喷涂分布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结构 .通过建立专家数据库给出喷涂过程参数 ,实现了喷涂过程的参数初始化和控制 .采用此控制结构的等离子喷涂系统 ,可简化喷涂操作 ,提高喷涂过程的自动化程度 ,最大程度地逼近喷涂经验规范 .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制备有光催化作用的纳米TiO2,采用等离子喷涂设备热喷金属有机物液料,在不同电弧功率条件下,用钛酸丁酯的乙醇溶液作为喷涂原料,制备出了纳米TiO2颗粒.用透射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颗粒的显微组织和晶型结构。计算了颗粒中的锐钛矿相和金红石相的质量分数与晶粒尺寸.研究表明,液料等离子喷涂制备的纳米TiO2颗粒平均粒径为10-50nm,其晶型为具有光催化作用的锐钛矿相和金红石相,锐钛矿相为主,且随着电弧功率的增大,锐钛矿质量分数减少.  相似文献   

11.
为使消谐PWM控制逆变器具有较好的正弦输出波形,针对消谐控制逆变器无低阶谐波的特点,采用了二阶L—C低通滤波网络.理论分析和计算表明,该低通滤波器的接入将增大逆变电路的容量要求,滤波器参数的变化将对逆变器的电流及电压输出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还提出了滤波器的设计与参数计算方法,发现在尽可能减小逆变器输出电流负担和增加逆变器电压利用系数的前提下,合理地选择滤波参数,可以使滤波器的输出性能优化.  相似文献   

12.
电弧等离子体及其高效电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等离子体技术的分类和应用情况,以及电孤等离子体能量传递的基本特征.根据电孤等离子体对电源的具体要求,提出一种新型大功率软开关逆变电源,并对其性能及能源效率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电源具有优良的性能和较高的效率,能够很好地满足电孤等离子体的工艺需求.  相似文献   

13.
研制了以F1-40MR为核心的可编程控制器(PLC)控制的等离子喷涂设备.喷涂电源采用8098单片机控制,最大额定输出功率120kW,并利用维弧电源消除了高频对单片机系统的干扰.研制的大功率等离子喷涂枪结构合理,引弧容易,喷涂过程稳定,能适应各种合金粉末喷涂要求.试验结果表明,整体设备操作简单,运行可靠,喷涂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正弦脉宽调制变频器的输出波形进行了谐波分析。在载波比较大的情况下,藉助计算机可以精确计算出高次谐波的幅值,并找出在高次谐波中最大幅值出现的规律,绘出在不同载波比时高次谐波对电动机的附加铜、铁损耗曲,从而找出最佳载波比。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给出了各种规则采样的正弦PWM逆变器输出电压波形的数学描述,得出不同采样条件下相应电压波形的付里叶分解式。较严格的数学推导过程,为理论上对逆变器输出的谐波成分计算分析提供了依据。原则上这种分析方法可用于其它调制波形时PWM逆变器的分析,只要该调制波可用有限项正弦级数表示。本文最后还给出一个PWM逆变器输出电压波实测频谱,它显示了与理论分析相一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嵌入式数字化控制的核电建设用多功能逆变焊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焊接工程是核电的生命工程”。为解决国产多功能焊机在严酷的核电施工环境下的可靠性和综合使用性能问题,采用基于ARM的占先式嵌入式控制系统,结合软开关高频逆变技术,实现逆变焊机的数字化控制和功率器件的绿色化开关,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动态响应能力;通过对电源输出特性的优化设计,实现直流/脉冲输出,提高一次引弧成功率,改善引弧及焊接性能,提高焊接质量,满足核电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多电平逆变器用于高电压大功率场合,可有效解决单只功率开关器件电压及电流定额受限的难题.基于这一优点,设计了适用于负载串联谐振的三电平感应加热逆变电源,给出了三电平逆变电源的拓扑结构,并采用PS-PWM(移相-脉宽调制)输出功率控制策略,在有效控制和调节输出功率的同时,改善了输出电压与电流波形的质量.采用PS-PWM控制方法,在器件额定电压确定时可提高1倍逆变器容量,且输出电压和电流的谐波也明显减少.利用PSPICE对25 kHz、540Vdc的超音频感应加热逆变电源的实际工况进行了仿真,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验证了文中提出的三电平逆变器拓扑结构及功率控制策略的正确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并网光伏逆变器对于输入量变化大、控制算法复杂,开关频率大而导致逆变器发热的问题,提出一种分段控制策略.利用模糊控制算法对输入变化不敏感的特点,设计一种输出PWM控制信号变化较小的逆变器,从而减小开关器件的负荷达到提高逆变效率的目的.设计采用分段控制当输出误差很大的时候使用sugeno模型,当输出误差较小时使用mamdani模型,该文中以单相全桥逆变电路为例,给出详细的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逆变器与传统控制方法相比,具有稳定性好、抗扰动型强、开关频率低等优势,输出电流的总谐波失真(THD)为1.73%,能够与并网电压达到同频,输出功率因素非常接近1,达到了系统并网发电要求.  相似文献   

19.
利用磁光增产素及植光素拌种、喷施对大白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磁光增产素及植光素均使大白菜叶球重及产量比对照组增加15—30%,且品质有所改善,其中以磁光增产素拌种加喷施和植光素喷施增产效果较佳。本文还对二种新产品的增产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三相逆变电源在不平衡负载条件下的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相输出电压对称是对三相逆变电源的重要要求之一,在三相逆变电源中,输出电压不对称主要是由于三相负载的不平衡引起的.本文基于对称分量法和叠加原理对三相逆变电源在不平衡负载下产生三相输出电压不对称的机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得到了输出电压正、负、零序分量不同的补偿特性.设计了一个简单可行的同步正负序参考系控制器,有效地补偿了不平衡负载引起的逆变电源输出电压畸变,保证了逆变电源在任意不平衡负载下均能维持三相平衡的输出电压.论文最后通过Matlab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和所提出的控制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