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8 毫秒
1.
宋超  巫冷蝉  李斌  周浩郎  梁文 《广西科学》2020,27(3):319-325
通过对广西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英罗港红树林湿地表层沉积物粒度和重金属Zn、Cu、Pb、Cd的分析,探讨重金属在红树林表层沉积物中的存在形态和分布规律。本文发现英罗港红树林林内表层沉积物粉砂和黏土所占比例高于光滩,并且林内沉积物Zn、Cu、Pb、Cd含量均高于光滩。表层沉积物中粉砂和黏土所占比例与重金属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符合重金属的粒度效应。英罗港表层沉积物Zn、Cu、Pb、Cd平均含量低于国内其他主要红树林生长区域,表明该地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相对较小。英罗港红树林沉积物重金属主要存在形态为残渣态,表明该区域重金属元素生物有效性较小。红树林林内沉积物非残渣态可氧化态重金属所占比例较高,这与红树林沉积物富含有机质和硫化物有关。光滩沉积物可还原态所占比例较高,这可能是光滩沉积物的砂质较多,通气性好,呈现氧化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高岭土悬浮物的影响范围及其对榄根村红树林底质环境的影响,2020年3月在榄根村死亡红树林的林内、林缘、附近正常红树林、对照林区及潮沟开展底质环境调查采样。结果表明:死亡红树林的林内、林缘和附近正常红树林内的高岭土悬浮物主要沉积在表层10-20,5-10和0-5 cm内,对应层次的平均铝含量分别为9.15%,10.8%和7.10%,而对照林区沉积物柱状样的平均铝含量为3.60%。靠近陆域填土区的潮沟(S1-S3站位)底质平均铝含量为5.94%,其他监测潮沟(S4-S7站位)的平均铝含量为1.86%。调查区域各监测指标基本满足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但靠近陆域填土区的潮沟、死亡红树林及其附近正常红树林内的底质平均pH值均低于相应的对照区;死亡红树林的林内、林缘和附近正常红树林底质中的铜、铅和铬含量是对照林区的2倍左右,靠近陆域填土区的潮沟底质铅亦是对照潮沟区的2倍。死亡红树林底质的综合肥力系数为0.59,低于对照林区的0.69。综上可见,高岭土悬浮物主要影响榄根村红树林湿地表层20 cm以内的底质环境,并以陆域填土区为中心,在半径约540 m的范围内大量沉积,在半径540-1 075 m的扇形区域内少量沉积,导致死亡红树林及靠近陆域填土区的潮沟底质pH值降低,加重了附近正常林区的底质酸化。高岭土悬浮物富含铜、铅和铬,影响湿地底质环境质量,并存在重金属富集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盐沼分级潮沟系统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长江口盐沼潮沟大型底栖动物的时空格局,2007年沿潮沟级别梯度在九段沙盐沼湿地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的四季调查.记录到大型底栖动物13种,优势类群为多毛类与甲壳类,优势物种为谭氏泥蟹、圆锯齿吻沙蚕与背蚓虫.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在不同季节与不同级别潮沟间没有明显差异.优势物种圆锯齿吻沙蚕的数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波动,夏季最高,而春、秋季较低.一级潮沟中大型底栖动物总密度显著高于其他级别潮沟,尤其以谭氏泥蟹在一级潮沟中数量最多.研究结果暗示盐沼湿地的保护、修复与恢复应考虑潮沟生境的异质性,尤其需注意维持低级别潮沟的数量.  相似文献   

4.
以海南岛新盈港红树林湿地为研究对象,研究边缘区林内、林缘和光滩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及其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新盈港红树林湿地0~40 cm深度的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介于1.11~74.39 g/kg之间,平均值13.36 g/kg.其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在空间分布上不均衡.在水平方向上,光滩(8.26±1.03 g/kg)林缘(8.62±1.86 g/kg)林内(27.75±6.65 g/kg),说明由光滩到林内沉积物有机碳的累积能力不断增强.在垂直方向上,光滩中B层(10~20 cm)沉积物有机碳含量最大,为11.33 g/kg;林缘中A层(0~10 cm)沉积物有机碳含量最大,为11.61 g/kg;林内中A层(0~10 cm)沉积物有机碳含量最大,为31.19 g/kg.光滩、林缘和林内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和粘粒、粉粒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而与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与pH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但影响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海南岛红树林湿地沉积物有机碳循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红树植物桐花树上污损动物群落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斌源  赖廷和 《广西科学》2000,7(4):309-312
1999年10月调查广西英罗港红树林向海林带不同树龄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茎上污损动物群落。结果表明:(1)英罗港向海林带桐花树茎上有污损动物9种,其中白条地藤壶(Euraphia withersi)、潮间藤壶(Balanus littoralis)、黑荞麦蛤(Xenostrobus atratus)和团聚牡蛎(Ostrea glomerata)为主要种。(2)污损动物在茎上的附着高度(h)随树龄和树高(H)增大而增大,在最大树龄17龄植株上平均达182cm。h/H以5龄树最大,达91.9%。(3)不同树龄植株上的污损动物种群和动物总量的密度均以4龄树最大。潮间藤壶在1龄和2龄树上为密度的优势种,白条地藤壶在3龄后占优势。动物总生物量以2龄树最大。除13龄树外,生物量均以潮间藤壶  相似文献   

6.
沿潮沟级别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次级生产力空间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估算大型底栖动物总体资源量及空间差异,在周年调查基础上,采用经验公式法对九段沙盐沼潮间带潮沟中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次级生产力进行了研究.发现四级潮沟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整体的生物量(13.35g·m-2·a-1)和次级生产力(12.48g·m-2·a-1)显著高于其他级别潮沟.次级生产力在潮沟级别间的差异因类群而不同:双壳类次级生产力在四级潮沟(10.29g·m-2·a-1)中最高;多毛类却相反,在四级潮沟中其次级生产力(0.64g·m-2·a-1)最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次级生产力与截面面积显著正相关(F=14.94,P=0.008).结合各级别潮沟的面积,估算出九段沙岛屿整个盐沼潮间带潮沟系统中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次级生产量为1.74×107 g·a-1.  相似文献   

7.
广西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赖廷和  何斌源 《广西科学》1998,5(3):166-172
分析了广西沿海3个市的红树林区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特征。到目前调查为止,广西红树林区共记录有底栖动物262种。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的红树林区各有底栖动物种类分别为228种、64种和102种,三地种类差异很大。并对底栖动物的主要生活型和食性作了分析。附广西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名录。  相似文献   

8.
山口红树林区有111种大型底栖动物。49种贝类,44种甲壳类,11种鱼类和7种其它动物。群落平均鲜重生物量147.20g/m~2。靠陆林区76.14g/m~2,中部林区164.69g/m~2,靠海林区200.76g/m~2。54.5%生物量是贝类,23.07%是甲壳类。林区群落平均密度为301.33No./m~2,靠陆林区220No./m~2,中部林区282No./m~2,靠海林区402No./m~2。按生境划分,林区有8种附着动物,13种树栖动物,27种泥栖动物,92种土表动物,48种穴居动物。按食性划分,林区有25种食泥动物,53种食浮游生物动物,53种食植物动物,46种食肉动物,19种杂食动物。  相似文献   

9.
红树林种植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11月-2010年8月,以浙江省乐清湾茅埏岛不同种植年限的人工秋茄(Kandeliacandel)红树林、光滩和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草滩为样地,开展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群组成的研究,以探讨红树林在恢复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方面的作用.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7种,隶属5门9纲14科,其中软体动物10种,节肢动物甲壳类4种,环节动物门的沙蚕类、星虫动物门和脊索动物门各1种,分别为总物种数的58.82%,23.53%,5.88%,5.88%和5.88%,根据其食性类型可划分为5个功能群.通过对红树林滩涂、光滩和互花米草草滩及不同种植年限红树林的密度、物种数和各生境不同季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Margalef,Shannon—Weiner,Pielou和Simpson进行生境一季节间无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群落聚类、排序和功能群划分,结果表明:光滩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群的复杂性都高于互花米草草滩,红树林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群的复杂性都高于互花米草草滩,光滩和红树林样地间的差异不显著;随着红树林种植年限的增加,底栖动物群落的多样性下降,生物量提高.说明红树林植被演替对滩涂底栖动物群落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许铭本  姜发军  赖俊翔  张荣灿  雷富 《广西科学》2014,21(4):389-395,402
【目的】研究钦州湾外湾东北部近岸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判断其受环境干扰的程度,并分析其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方法】2010年6月和12月,采用拖网法进行底栖生物样品采集。使用PRIMER和SPSS软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种类148种,其中软体动物57种,节肢动物42种,底栖鱼类20种,其他动物共29种。【结论】调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夏季可划分为3个群落,冬季可划分为2个群落。夏季多样性好于冬季,但冬季各站之间多样性变化范围较小。有少数站位受到中度干扰,个别站位受到稍微干扰。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与悬浮物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生物量、丰度、种类数均与沉积物中的油类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均匀度与沉积物中值粒径呈显著负相关,丰度与沉积物的中值粒径呈显著正相关,Shannon-Wiener指数与沉积物中的粘土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冬季种类数与水体中的盐度、pH值、溶解氧呈显著正相关,与水质中的油类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丰富度指数与溶解氧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廉州湾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食物来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可能性食物源对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的贡献率。【方法】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广西廉州湾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及可能性食物源的碳、氮同位素比值(δ~(13) C值、δ~(15) N值)进行分析,并通过贝叶斯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估算不同食物源对大型底栖动物的贡献率。【结果】大型底栖动物的δ~(13) C值为-23.37‰~-18.09‰,δ~(15) N值为6.59‰~17.00‰,δ~(13) C值、δ~(15) N值的变化范围较大,表明大型底栖动物食物来源较为复杂多样。7种可能性食物源的δ~(13) C值为-29.09‰~-21.53‰,δ~(15) N值为6.85‰~15.67‰,其中红树植物的δ~(13) C值最为贫化。大型底栖动物的营养级别均小于3,表明它们基本属于初级消费者。SIAR混合模型计算结果显示,颗粒有机物(POM)对大型底栖动物有较高的贡献率,其次为表层沉积物(SOM),大型藻类、附生植物的贡献率较低,红树植物叶片、落叶、树皮对大型底栖动物的贡献率最低。【结论】POM、SOM是广西廉州湾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重要的食物源,红树植物不是大型底栖动物碳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青岛胶州湾女姑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并对该海域进行底栖生态评价,2018年11月与2019年4月于胶州湾女姑口潮下带海域设置12个调查站位,开展大型底栖动物与环境要素调查。秋、春两个航次共检出大型底栖动物82种,其中环节动物多毛类29种、节肢动物甲壳类29种、软体动物18种,这3个门类种类数占总种类数的92.68%;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密度665.83 ind./m2,平均生物量358.65 g/m2,平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77。两个航次均表现出明显优势的种为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寡节甘吻沙蚕(Glycinde gurjanovae)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其次为小型贝类及多毛类,优势物种表现出小型化趋势。基于栖息密度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盐度、水温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AZTI海洋生物指数(AMBI)及多变量AMBI (M-AMBI) 分析显示,胶州湾女姑口海域底栖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  相似文献   

13.
广西英罗港红树林蜘蛛群落初步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广西英罗港红树林蜘蛛12科23属31种,并对其群落结构及生境和资源意义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考洲洋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含量及其污染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南海东北部考洲洋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各测站镉和铅含量超标率分别达到91.7%和50%,铜、锌含量未见超标,镍含量较低,比较和回归分析表明,考洲洋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在广东沿海居中等水平,并表现出同源相关关系,元素相关图显示,考洲洋表层沉积物尚未受人为来源镉和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上海城区小型河道生物组成特征及食物链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11月-2008年10月对上海市城区4条小型河道(曹杨环浜、午潮港、横港和朝阳河)中的生物组成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共鉴得浮游植物268种,浮游动物157种,大型底栖动物21种,高等植物10种,鱼类13种.浮游植物包括绿、裸、硅、蓝、黄、隐、甲和金藻8个类群,其中以绿、裸、硅和蓝藻数量最多;浮游动物中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分别为94种(不含植鞭毛虫)、44种、13种和6种;底栖动物中软体动物14种,环节动物3种,甲壳动物和水生昆虫幼体各2种;鱼类包括7科,分别为鲤科、鳉科、塘鳢科、斗鱼科、(?)虎鱼科、鳢科和合鳃鱼科,其中鲤科最为丰富,占全部鱼种的53.8%;高等植物包括沉水植物4种、挺水植物4种及浮叶植物2种.曹杨环浜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和高等植物的种类均最为丰富,且浮游植物和鱼类的组成较均一,无明显优势种,高等植被密度大,以沉水植物为主;横港浮游生物种类最少,脊椎动物仅见外来小型鱼类食蚊鱼,高等植物则以挺水植物为主,分布区域较为集中;午潮港和朝阳河的浮游植物以蓝绿藻为优势种,高等植物分别仅1和2种,且密度小、覆盖率低.4条河道的生物食物链结构都趋于简单化,且能量输出方式较为单一.鉴于上述情况,建议在今后的生态修复中要因河道而异,适当改善底栖动物、鱼类和水生高等植物的组成结构,增加物种丰富度,促进食物链结构复杂化.  相似文献   

16.
广西红树林海岸现代沉积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西红树森海岸主要分布于广西东部的英罗港,丹兜海、铁山港,西部的暗埠口及江平一带,以溺谷湾、三角洲潮滩分布为主,其中大部分为软底型红树林海岩,北海大冠沙白骨壤灌丛为硬底型红树林海岸,红树林首先只是追随海岩沉积过程,然后生长后促进淤积过程,而不是首先生长红树林,然后才开始海岸淤积过程。  相似文献   

17.
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研究了12项水质指标对北江流域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的影响. 结果表明,物种与水质因子的相关性在95%以上,说明大型底栖动物在北江的分布与水质因子有密切的联系. 温度、pH值、电导率、化学需氧量和硅酸盐是影响北江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分布的主导因子,氯化物、氨氮和总氮对其分布也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46种,各类底栖动物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不同,在各水质因子的维度上呈现出生态分化现象. 北江以底栖动物为指示可以依次划分为污染物含量低,水质较好的绥江中下游地区;水质受到有机污染的干流;以及水质一般,尚未受到污染影响的北江上游各一级支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