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鼓楼是侗族特有的建筑 ,具有很高的建筑科学价值。探讨鼓楼的象征意义与认同仪式 ,可对侗族村寨沉积的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让更多的人关注鼓楼、领略鼓楼艺术风采、体会侗族的人文景观是这篇文章的主旨和立足点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佤族传统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基础上,对采集的佤族文化与实体资源进行数字化和编目,构建佤族文化数字化平台。完成了佤族舞蹈\建筑等人文资源的加工入库与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并与旅游服务系统进行融合,使佤族传统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科学存储以及旅游数字化体验、村寨展陈、佤族舞蹈的虚拟交互整合为一个大型系统。强化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服务创新模式,提高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扩展能力。  相似文献   

3.
基于Flash交互动画技术的西湖传统文化保护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湖传统文化保护系统属于非物质文化数字保护的范畴.在非物质文化数字化保护的框架下,以西湖传统文化内容为范例,探讨和建立了以Flash开发平台的Action Script 3.0为基础、交互动画形式为主的多维度交互式展示系统,重点解决基于Flash Action Script 3.0语言为基础的内在技术,尝试以模拟触控平台、无缝链接交互结构及自由信息交互操控三大交互结构设计来实现交互现实体验,从而验证了在数字化媒体艺术中Flash交互动画技术传播传统文化的优势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民族传统文化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加速变迁,固有的登记、鉴定、发现、保存的"传统保护模式"在各种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现实条件下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效结合,凭借信息技术的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等优势,开发适合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信息类产品或系统,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民族院校从事信息技术研究人员面临的重要任务."数字化的保护模式"有效地将各类民族传统文化转变为数字化产品,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提供了一种思路.但依然缺乏面向海量数据后如何挖掘民族传统文化数据的模式、分析内在的关系结构,从而指导未来复杂社会条件下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数字化保护等方面的思考.本文探讨了在大数据发展的环境和思想下,针对数字化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基于大数据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可能性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结合建立民族传统文化数字化感知分析系统,给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研究提供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黔东南苗族侗族民族文化和传统知识丰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良好的文化和环境基础,体现在包括饮食习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建筑、民族医药、传统农业、民间工艺等方面,特别是苗族侗族人普遍具有朴素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黔东南苗侗民族文化保护较好,但同时需深度挖掘和解读,以支撑以旅游经济和生态农业为主导的黔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是黔东南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闽南传统民居保护工作中图纸绘制速度慢、数据共享性差等问题,提出一套基于历史建筑信息模型(HBIM)技术流程的参数化和运算化建模方法.首先,运用Revit应用程序开发接口,驱动模型的运算化生成;然后,结合WPF用户界面框架,实现模型的交互式生成;最后,基于WebGL技术,构建闽南民居云端展示平台,实现“互联网+古建筑”.为验证方法的有效性,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方法实践.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准确高效地以数字化形式保存传统民居建筑的各类信息,同时可大大提高传统民居建筑逆向建模的速度与精度,为闽南乃至整个福建省的传统民居建筑信息化、数字化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广西壮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对广西壮侗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究.研究表明,广西壮侗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认同的凝聚性、运动项目的原生性、人际交往的融合性、大众参与的亲和性、文化发展的现代性等文化特征.对这些特征的认识既是壮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环节,也是进一步保护与传承广西壮侗民族传统体育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贵州屯堡建筑的田野考察,剖析了屯堡建筑的特色构成,结果表明屯堡建筑独具特色以及相应的遗产保护价值.针对当前对屯堡历史建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树立保护意识、抢救文化遗产、科学规划、制度建设等方面保护原生态的地域文化建筑,续接传统的一切有生命力的因子,创造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建筑新风格,促成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使屯堡建筑走向新时代.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平台的构建方法、实现途径和有效形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方法和借鉴。方法在分析关中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关中西部非遗数字化保护平台的必要性,设计该平台的整体逻辑模型;参照软件工程理论,从需求分析入手,进行开发工具的选择、数据库的详细设计。结果采用基于切割的大图实时浏览算法、VRML插件等方法,实现该平台的主要功能。结论该平台能够对关中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提供技术保障、实现非物质文化有效传承、促进文化市场繁荣,是关中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原型建筑与标志建筑的关系及其文化传承意义,讨论了传统建筑的保护策略和城市发展与传统城市文化命脉传承的关系问题.认为,在城市化过程中,新的建筑应注意传承城市的地域文化传统,保存城市历史文化的命脉,保持古建筑群的用途和功能,采用"修旧如旧"的方法,保护传统建筑.  相似文献   

11.
探讨黔东南堂安侗寨的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特征,为侗族村寨传统空间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选取道路、节点、标志物、边界、区域等建筑外部空间形态构成要素,分析堂安侗寨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的特征。研究显示:堂安侗寨形成依山就势的整体建筑外部空间形态;分为公共、生活和生产3大功能空间;形成以鼓楼为中心的向心性建筑外部空间布局意象;村寨由寨门、风雨桥等形成明显的界域;各构成要素相互融合,形成村寨典型的"点-线-面"建筑外部空间布局形态。提出保护与传承侗族村寨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概述了山西忻州秀容书院成立的历史背景。对其在空间布局、景观特点、建筑形式、保护规划等方面做了简单的调查和研究。并在总结传统文化建筑特点的同时,对忻州秀容书院的建筑技术成就和历史保护价值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最后通过实例说明书院建筑对现代文化建筑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湖南省隆回县荷香桥老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发展历史、空间形态和布局特征的分析,论述乡镇传统街区所蕴含的建筑文化及保护价值,提出保护的原则及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4.
潮汕独具特色的建筑工艺是地方文化的缩影,是历史留下的鲜活印记.文章分析研究了传统潮汕民居的平面布置构成、建筑装饰、建筑材料等特点,总结出传统民居的改造原则和改造策略,让改造设计既能盘活传统的潮汕民居建筑,又能有效地保护建筑本身的历史肌理和风貌.在楼房林立的新城市规划建设中,找到老建筑存在的位置和价值,让传统建筑重拾生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城市社会学的独特视角对南屿镇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与开发做了探索性研究,指出在对南屿镇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应该:集中保护,区别对待;立足大福州的建设,携手上街、南通两镇;保护建筑,更要保护文化,保护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以地区传统艺术的保护现状为切入点,总结现阶段保护模式的经验及存在的不足,并以社会与科技的发展趋势为着眼点,探讨数字化展示与传播平台建设时地区传统艺术保护的作用,为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从海口市历史建筑的特征和保护现状着手,分析了海口市在历史建筑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海口市历史建筑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建立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城镇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适当保护,对城镇未来的发展与建设做出更加合理的规划与设计,以及保护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当下国内外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的现状,从中得出国外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中可借鉴的部分,最后对国内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工作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现场调查与案例分析,阐述苏州历史街区控保建筑的保护利用现状与困惑,提出控保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原真性保护原则与空间功能的现代转换策略.结果表明:控保建筑的原真性保护原则应兼顾本体与外部环境的空间维度、有形与无形的价值维度、历史与现实的时间维度;控保建筑可以通过重点修缮、复原整理和有机更新等策略由传统居住向现代居住、文化和商业空间功能转换.  相似文献   

20.
朱文霜 《科技信息》2010,(26):I0337-I0337
民族性建筑是我国建筑的一大特色,作为历史性建筑的一部分,它正随着历史在逐步消逝。广西更是一个聚集了十多个少数民族的地方,在这种大的环境下,许多带有少数民族性质特征的建筑也逐步在被趋同化和物质功能化。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对广西民族性建筑加以保护并进行再利用的观点,以期为本地区乃至为我国创造出具有更大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既存建筑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