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阈,现代性不仅是“世界历史”内在的张力,而且是人类进入“世界历史”时代的一种社会状态和社会秩序。一方面,“世界历史”为现代性的扩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现代性的“世界历史”扩张使“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另一方面,“世界历史”时代的现代性又具有内在的矛盾和冲突,它给世界带来进步繁荣的同时,也日益加剧人类的生存困境。惟有以共产主义现代性取代资本主义现代性,才能使其在“世界历史”范围内彻底转变为服务于人类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对现代性的态度经历了从学习型现代性到反省型现代性的转变。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到整个80年代,我们仍然处在强烈的现代性追求之中,90年代以后则变为对现代性的批评。中国人对现代性的批判现在有可能转变为内在的批判,它首先是对我们自己的现代文化的批评,是现代性的自我反省。这种反省,当然与对具有高度扩张性的西方现代性的批评,以及对全球化过程的反省构成一种互动的关系,但它更多的应该与当代中国问题和中国经济有着深刻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性,作为20世纪的元话语,对其界定是从不同层面进行的。就是说,没有囊括一切的现代性,只有诸种不同层面的现代性。审美现代性作为现代社会中审美关系的反映、产物,与现代性存在"多元一体"的三重关系:现代性孕生审美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又是对现代性的批判、重建和超越。审美现代性是被把握在美学思想中的它的时代,反映的是美学主潮问题,它体现了历史主义、人文主义、审美主义三大理念的综合。  相似文献   

4.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中国论现代性建构中存在的诸多悖论与困境中的一个主要矛盾纠葛。这一矛盾纠葛在论的实际发展过程中转化成为如何在超越古代论传统与学习借鉴西方论两个方面寻找、建立中国现代论的主体定位问题,形成了中国论现代性建构历程中互为表里的三次“发现西方”和反传统的“传统”。这样的思路几乎贯穿百年中国论现代性的建构历程,既推动着中国论现代性的建构进程,也带来诸多理论偏失。  相似文献   

5.
老舍的文化反思,既有对现代性正面价值的追求,又有对现代性负面效应的质疑与反抗。老舍的文化反思充满了怨恨的现代性体验:他既怨恨旧派市民老弱迂腐,又怨恨新派市民浅薄恶劣,更怨恨城市贫民的辛酸悲惨以及城市生活的堕落不公。为解决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为释放自己的怨恨心理,老舍在其文本中又创造了一批具有反抗意识与实干精神的理想市民形象。  相似文献   

6.
乡土小说的家园想象是乡土创作在乡土中国受到现代性侵染并进而反思现代性后,以人为中心,极力张扬人的价值,展现浓厚的人性道德情愫和自由精神的叙事格局。对这一叙事格局的探讨,不能离开现代性语境。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为对象,以对现代性语境的反思为背景,从社会文化及心理学角度对乡土小说创作与现代性问题进行联系性考察,挖掘出现代性进程中乡土作家们内在的精神矛盾和复杂的文化心理,揭示出乡土小说家园想象乃至乡土创作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对现代性的理解、反省和批判构成了马克思毕生的理论主题。马克思正是在对资本全球化社会的反思性批判中,使马克思的现代性视域出场。对启蒙现代性两大基石——抽象的人和绝对理性的批判与反省,造就马克思现代性视域的核心层面。我们要以马克思反思现代性的思想为指导,借鉴西方哲学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的思想资源,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引导社会和谐发展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现代化是外源型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传统与现代性是现代化进程中相反相成的一对矛盾,这对矛盾在经济体制转型期表现得特别突出,成为市场经济内在矛盾的深层根源。协调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如义利矛盾、个群矛盾、人治与法治的矛盾、文化价值取向上的矛盾,必须把握它的深层根源。在协调和处理时,首先要正确认识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其次要注意运用扬弃的方法,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  相似文献   

9.
"科玄论战"是20世纪前半叶发生的一次思想事件,它涉及的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的关系问题,依然是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命题。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各有自己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二者是一种"太极图式"的互补关系。在现代性悖论导致人文精神被掩蔽的境况下,需要用健康的乌托邦精神矫正科学主义,实现理性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启蒙所构筑的自由在现代性条件下显示出了内在的悖论,如何超越现代性从而真正实现人的自由成为一个重大的课题。阿伦特认为超越现代性的唯一出路是"政治的回归",而马克思则以历史辩证法来超越现代性为人类的自由的实现奠定现实的基础。事实上只有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人类指明了自由实现的真正道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一个新世界。  相似文献   

11.
传统·现代性·后现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性是多元、多样的,因而传统和现代性可以会通,中国的现代性也自有特色;当代西方哲学对西方现代性的批判,围绕现代性与后现代的论争,对研究与实现中国的现代性有参考价值;要加强中国现代性的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坛对沈从文等京派作家曾经一度忽视甚至批判,很大程度是因为以历史现代性解释文学现代性.对二者进行了同构性理解。实际上,二者呈逆向结构,于现代性内部形成一种张力。京派作家描写健康优美人性人情的同时,面对物质文明的进步与道德伦理的退化作出反向思考,表现出对物质化的对峙与质疑,具有文化反省的内容。这也正是文学所应当承担的责任,由此使中国新文学获得现代性品格。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哲学与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总体性概念,它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成、发展的总体性过程和特征。我们可以从历史层面、社会层面、文化心理层面和精神层面去理解和规范现代性。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态度是辩证的,即对于现代性的历史价值的积极肯定和对于现代性的负面价值的深刻批判。反省批判现代性的目的是重建现代性。实践是重建现代性的根本方法,共产主义革命是重建现代性的现实运动。  相似文献   

14.
在新时期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实践中,寻根文学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在单纯的现代性追求中,融入了对于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通过对寻根文学三部主要作品的分析,探讨寻根作家对于乡土中国的怀念以及对于现代人与自然异化的不自觉批判,进而揭示其重要意义及沉寂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构成了当代中国精英文学创作与阐释的无边视域。从“启蒙现代性”的中心幻像到“审美现代性”的突围与“后现代性”的反抗 ,再到“后现代语境”中的现代性反思 ,当代中国在“现代性”价值述求过程中的分裂与蜕变构成了当代精英文学在总体价值定位上流徙变迁的深层动因。对语言和人的尊重是精英文学的价值“底线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是一项纷繁浩大的工程,就其精神实质而言,它与近代理性形而上学存在共谋关系,为此马克思对其进行了双重辨证的、三个阶段层层深入递进的批判。瓦解了现代性的理性形而上学基础;指认现代性具有无法避免的缺憾;当然马克思并不否认现代性所具有的积极因子,并以其为基础踏上超越现代性的征程,指出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是超越的惟一路径,这正是马克思一以贯之的理论指向。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是20世纪后期西方哲学所广泛关注的概念,对于“现代性”的界定,学术界至今未能达成统一的认识。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引入“现代性”这一概念时,即是为了实现启蒙国民,救亡图存的目的;然而,由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与西方相差甚远,以至于“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在“文革”之后,人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反思,以求在中国实现理想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8.
审美现代性作为现代性精神危机的表达,作为现代社会中现代审美关系的反映、产物,它首先是一个历史范畴.从主客体结构关系来看,审美古典性是客体理性观的文艺,审美近代性是工具理性观的文艺,审美现代性是生命理性观的文艺,审美当代性是生态理性观的文艺.综观人类历史上的审美形态或审美主潮,它由为自然、为社会、转而指向现代性社会中人类生存困境,关注人类感性生存的可能性,关注人类主体审美化生存的可能性.至此,可以说,精神价值层是审美现代性的深层存在方式,它的一个最具本原性的含义,就是一种建立在现代性之中的与时俱进的时代审美精神以及人的个体生成和审美化生存的进步性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