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以德治国”思想,颁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以深化和具体化。“以德治国”是“以德治教”的政策基础。“以德治教”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高校是贯彻《纲要》、推行“以德治教”的重要阵地。加强高校道德主体的道德建设,不断提高高校干部、教师、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在高校深入贯彻执行《纲要》,推进“以德治教”,实践“以德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2.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治国思想的新发展。这两个治理国家的路径共同体现着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促进作用,并且统一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规律。“治理”意味着调整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矛盾。“法治”与“德治”分别从对立性与同一性两个方面着眼于社会矛盾的解决。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要求必须将法治与德治有机地结合起来,必须将法治置于解决社会矛盾的主导性地位,同时以德治来保证法治的社会主义方向,忽视二者的结合或巅倒二者的关系,都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治理国家的终极目标发生背离。  相似文献   

3.
朱熹德治思想对"以德治国"方针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的德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治国思想的继承。江泽民提出的“以德治国”理论,是对传统德治思想的借鉴和继承。今天,我们要通过研究朱熹思想,联系实际促进公民道德建设,贯彻落实“以德治国”方针。  相似文献   

4.
“以德治校”是学校崇德氛围形成的基础,从道德规范、道德影响、道德评判、道德他律和自律等方面论述了“以德治校”的基本内涵,从建立学校德治体系、德治机制、德治实践、德治合力等方面探讨了“以德治校”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邱玉厚 《科技资讯》2006,(12):182-182
“以德治企”是企业实现健康持续发展最基本的条件,是实施“以德冶国”方针的重要环节。本文从强化企业党的建设、加强领导干部道德建设、提高员工道德素质,将“以德冶企”与“依法冶企”结合起来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实现“以德治企”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梁亮 《科技资讯》2008,(29):226-226
先秦儒家学说强调“德治教育”的原则,强调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儒家提出并建立了系统的德治教育思想体系,把教育作为实施“德治”的中介手段,从而形成了“德治教育体系”。“德治”是西周政治思想中的核心,也是儒家德治教育思想的基础。先秦儒家德治教育主要以四种途径展开,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儒家的教育内容也不尽相同。最后,文章阐发了对儒家德治教育思想对于当今教育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主要阐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的紧密结合,是我国治国的基本方略。同时阐明了当今所提的“以德治国”是对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德治”的批判继承。  相似文献   

8.
“以德治国”是江泽民提出的一种新的治国思想。本文从分析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腐败、贫富差距、社会治安、道德滑坡等诸多社会问题出发,从正确处理“以德治国”与古代“德治”思想和“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入手,积极探求实现“以德治国”的道德途径,即实行德政与德教,以期对“以德治国”的现实针对性、科学合理性和操作可行性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正逐步进入信息网络时代,各种违反网络道德与法律的负面影响也随之出现。为保证网络的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并举,把“依法治网”与“以德治网”紧密结合起来,加强管理,尽快制定出适应互联网络发展的法律规范和思想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0.
江总书记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法律和道德是由一定经济关系决定并为其服务的上层建造,“法治”与“德治”,这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政治文明建设要以人为本。理性立法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制度起点,是人权保障的制度基础;政治法治化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依法行政是法治国家执政党基本的执政方式,也是人权保障的基本价值理念;宪政既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又是发展人权的必然手段,更是以保障人权为目的。  相似文献   

12.
周公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其思想影响了孔子。周公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于德治、礼乐、教化等方面。德治思想包括:敬德保民、明德慎罚、遵崇天命;治国思想包括:东征平叛、维护统一、营建洛邑安置殷民、分封诸侯安邦定国;在礼乐方面周公对原有的礼乐进行改造,使之更适于完善及巩固政权。  相似文献   

13.
论德法兼治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治瑟法治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德治与法治辩证统一,缺一不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德法兼治,建立起德治与法治共同发挥调控作用的社会治理工程。  相似文献   

14.
德治与法治本源于西周时期的礼治,至春秋战国时期,逐渐从礼治中分离出来,成为两种不同的治国手段.儒家虽重"德治",但也承认"法治"的重要作用;而法家虽特重"法治",然亦不排斥"德治".  相似文献   

15.
《论语》中的“小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中“小人”出现了 24次,本文认为有 17处意为普通百姓,仅有7处指称道德卑下、失德之人。孔子的“小人”概念基本上是继承了商周以来的现念,将其放置于社会层面,而非定位于道德层面。个别地方指称道德低下之人,反映了词义的新变化,但还不是当时普遍性的用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现代法治社会中,道德是法律产生、存在和作用于社会的基础;社会主义法律在本质上应体现和反映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所以社会主义法治应该是道德化的法治,即在价值理念和法律制度上应体现现代法治和广大人民的整体要求。  相似文献   

17.
司法公正是现代法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价值.司法不公是法治的大敌.本文就当前影响我国司法公正的因素从"人治"观念、制度、地方保护主义、"重实体、轻程序"意识、司法队伍建设、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就相应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通过法治与德治的辩证关系,说明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性,提出高校贯彻以德治国方略的途径、内容和要求。  相似文献   

19.
晚明大儒黄道周的《缁衣集传》,对儒家政治教化思想中工具与目的的关系有详细的论述。在黄道周看来,礼乐制度是使“民有孙心”的正确工具,政治刑赏须在礼乐制度下运行。而礼乐之所以能运行,背后需有美德教化作为支撑,因为君主的德行是众善所归,众善归于君子之德正是民有孙心的体现。黄道周认为这是民众的一种政治需求,即君主须具有德行才能获得民众的信任。“民有孙心”既是黄道周政教思想的教化目的,同时也是通往终极目的——达到易简之政的工具。易简的道理运用于政治运作中,就是达到上下易事易知、明朗通透,不需求助于烦难的政治手段,反映了黄道周在面临晚明时期君民上下隔绝的问题时所作出的思考与应对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