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租的几种形式对应着人类社会的几个不同阶段,奴隶社会没有地租,奴隶的全部劳动和产品都归奴隶主所有,封建社会初期实行劳动地租,中后期实行实物地租,资本主义社会从本质上只有货币地租,每一种地租形式都有其产生机制,并对劳动者和土地所有者的经济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我国地租货币化应回归其正常历史进程,即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并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创新土地收益形式,如土地入股制度收益,以保证农民利益。  相似文献   

2.
过去和现在罗马尼亚的农业正处在新发展的阶段。过去的罗马尼亚农业是什么样子呢?历史记载得十分明白:在王室贵族和地主残酷统治和剥削下的罗马尼亚农村,有七十万农户没有土地,八十万农户没有牲口,笨拙而落后的生产技术,平均两户农民才有一把犁,有些还是木犁,广大的劳动农民走向赤贫……。但是,现在的罗马尼亚农村,却是另一个样子:自由和有权力的千千万万劳动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集体的或者是分散的劳动。复盖大地的不仅有小森林般的玉蜀黍和麦子,而且还有无数的果树……木犁已安置在博物馆里去了,代替它的是现代化的拖拉机牵引犁,劳动农民们幸福地享受着辛勤劳动所得到的果实。过去和现在的这种变化,是非同小可的。它代表着罗马尼亚农业的的两个不同的时代,标志着罗马尼亚农业从落后躍向先进。但是,从1945年到现在,把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为了反抗国民党的统治 ,中国共产党坚持武装斗争的道路 ,先后建立了一批农村根据地 ,并领导了苏区的土地立法工作。这些土地立法主要有 :土地革命前期的《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县土地法》;土地革命中期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土地革命后期的江西省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土地问题议决案》,等等。从内容上说 ,这些土地立法一般都规定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没收、分配、使用等各项内容。虽然有的土地法受当时的特定的历史条件的影响 ,但从本质上说 ,都是以红色政权为后盾 ,充分体现农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的…  相似文献   

4.
刘淑华 《科技信息》2012,(3):589-590
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的基本经济制度.它的变迁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和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必将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经营模式.然而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却同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之下的土地户均制发生了矛盾:农户土地分散、零散,小规模的家庭农业难以利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土地被限制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狭小范围.不能通过合理流动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在农村二、三产业和城镇化迅速发展的形势下.那些无心经营农业的农民出于经济和安全上的考虑不敢放弃土地.导致土地起耕现象日趋严重。所有这些客观条件的变化都呼吁一种新的与之对应的土地制度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海宁农技校办学七年来,始终坚持为农服务的方向,寻求多种途径,以学生为载体,学生家庭为基地,上挂下联进行技术辐射和咨询服务活动,既培养了一代新型农民,又多渠道拓宽了农民致富的门路,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本文就农技校为“农”服务的办学途径问题谈点认识。 一、以“学农”教学为中心,培养一代新型农民直接为农服务 农业科学技术对发展农村经济起的促进作用,愈来愈明显,不少农民把子女送到农技校读书,是满怀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到农业科技发家致富的。因此学校除了在思想上积极引导学生立志扎根农村外,还必须在专业上以“学农”教学为中心,让他们掌握“实际、实用、实效”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本领,做到“人读书、家致富”。具体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6.
在农村,农技人员被广大农民朋友亲切地称为"财神爷",多少年来,他们无偿地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近年来,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在赢得农民群众拥戴的同时,却遇到"线断、网破、人散"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7.
针对在城镇化改革大潮中,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技信息和先进文化需求等问题,阐述了如何进一步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相似文献   

8.
李婴 《科技资讯》2010,(32):227-227,229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村文化需要,由政府组织、在行政村建立、农民自己管理的、为农民提供亟需或实用的书报刊及影像电子出版物的公益性文化设施。我县大多数农村经济还相当落后,借助农家书屋这个平台积极向农民群众宣传,多读书,读好书,实现农民群众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渴望学习各类文化知识、农业科学技术的需要。敞开书屋,方便群众,有效利用好农家书屋的科技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好农家书屋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服务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9.
农业企业化从整体上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文章以广西隆安县农民卢义贞等人创办的金穗模式为例,从实践层面探讨现代农业企业化在农村土地流转、培育新型农民、农业转型和乡村建设等方面的效应,认为其不仅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有效解决了长期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及农民利益等问题,创新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臭名昭著的《哥达纲领》的第一句就提出所谓“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这是拉萨尔离开生产资料归谁所有这个根本问题,空谈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掩盖、抹杀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深刻的经济根源。马克思对这个极其反动的观点,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因为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只有人的劳动和自然界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例如:纺织工人要织布、就必须要有棉纱和机器;农民要种地,就必须要有土地和农具。总之,一切劳动都  相似文献   

11.
(一)西班牙的土地问题本年九十月间西班牙的内战,确乎震撼了全世界的耳目。一般说来,这次事变还是西班牙从一九三一年以来不断变乱的连续。它的目的就在解决一九三一年的变革所没有解决的问题。换句话说,就在解决西班牙的土地问题和民族问题。西班牙是一个落後的农业国家,农民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这些广大的农民群众,天天在半封建关系之下气喘窒息,乃至挺身挣扎,在一九三一年以前大地主的特权和教会的势力是统治西班牙的魔障。因此土地问题成为西班牙改造的中心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国家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投入也随之不断增大,像近几年来我们镇的土地整理项目中的农田水利配套工程、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烟水项目工程及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等,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最终是为农民服务,农民最能体会到从中受益程度。但随着时间的增加,工程管理的漏洞,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等逐渐显现出来。在农村,一方面是农田基础设施有效灌溉能力大量下降,以前搞的人畜吃水工程由于种种原因也停了不少。另一方面是农业的发展对水的需求大量增加,供给与需求矛盾迫使我们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总的来看,主要是通过产权改革解决资金投入不足、劳动投入不足、规范劳动投入方式和管理主体缺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我国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条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在土地流转中,农民的物质经济利益主要是土地以及与土地有关的收益;农民的民主权利,主要是指,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  相似文献   

14.
《当代地方科技》2005,(12):100-101
No.1国家要没收农民的土地 “现在大学生过剩,国家决定于2006年将所有本来就属于国家的土地从农民手中没收回来,然后交给大学生用现代化科技种植:一个人可以种上千亩。到时候,所有农民都是无业游民了,你们要趁其他人还不知道这个政策的时候先加入进来做直销,不然以后挤都不容易挤进来了。”  相似文献   

15.
农民增收难是农业生产进入新阶段后深层次矛盾的暴露,它有农业结构不适应市场的因素,也有一家一户小生产不能顺利与市场对接的原因,但最大困难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受市场约束越来越严重。靠发展非农产业增收受到制约,资本、技术替代劳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工业品市场饱和,通过发展工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受到限制等因素,都制约了农民增收。分析起来,制约松原市农民增收的不利因素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气候条件不利,自然灾害较大制约农民增收。松原市农民收入结构中,农业收入比重过大,非农产业收入比重偏低。由于自然资源的制约,生产…  相似文献   

16.
我国正在掀起一个伟大的文化革命高潮,这个革命要使几亿最广大的农民和工人具有文化知识,成为知识化的工农,要使知识分子能够从事生产劳动,成为劳动化的知识分子,并且要使二者都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发展共产主义道德,这是一个翻天复地的伟大革命,必须动员全体人民,依靠人民群众自己才能彻底实现.  相似文献   

17.
王景文 《科技资讯》2010,(16):151-151
农民土地专业合作社是农民创新实践的产物,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出台为农民土地合作社创新实践予以法律上的确认,农民土地专业合作社法与土地承包法的衔接,奠定土地专业合作社的市场主体法律地位。农民土地专业合作社在解决土地集约化经营的法律地位、解决农业生产的风险、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经济利益实现的保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年前,长江村是县农业样板村。长江人是地地道道的庄稼人。20年后,长江村是市农村现代化建设示范村,长江人是实实在在的工人。土地曾是长江人赖以生存的根本,20年改革,20年巨变,20年变革中,长江人逐步离开了土地,在离开土地的岁月里也摆脱依赖土地生存的意识,学会了办工业,增强了发展经济观念,把自己塑造成把握市场经济脉膊的新时代农民。 20年,长江村发生了翻天覆  相似文献   

19.
土地,是极为重要的又是非常宝贵的生产要素,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是客观经济环境的产物,是经过几千年来人类劳动改良的产物,隐含着大量的物化劳动。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土地有其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自然特性是:固定性。土地位置是固定不变的;有限性。土地面积是有限的;耐久性。土地具有永续利用的性能;差异性。土地质量和位置优劣,存在着差异性,土地的质量和位置对于农业来说,意味着土地肥力、温度、日照、地温、土壤结构等。经济特性,主要是指土地在自然力的基础上,土地在利用上所呈现的经济特  相似文献   

20.
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加速新农村建设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加之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已明显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出现了科技人才与农村、农业和农民严重脱节的现象。一方面,由于广大农民受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的束缚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制约.对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掌握不够.农民迫切需要的技术、信息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