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考察新引入人工圈养环境的驯养时间的长短对野生马来穿山甲(Manis javanica)的活动持续时间和活动行为起始时刻的影响以及年龄是否会影响马来穿山甲的适应性行为。【方法】对已引入圈养环境下生活1年以上的81号和A1号共2只马来穿山甲的日常行为进行了为期50d的观察研究,对比刚引入圈养环境下的52号和53号共2只马来穿山甲的日常行为的观察研究,归纳得出野生马来穿山甲被引入圈养后的生理行为变化规律。【结果】刚引入圈养环境的52号和53号个体昼夜活动持续时间分别为3.83~626.63min和3.13~269.08min,比81号和A1号个体的昼夜活动持续时间即63.33~507.50min和31.67~765.00 min更短;52号和53号个体活动行为起始时刻分别为19:51:48和21:02:52,比81号和A1号个体的活动行为起始时刻即21:39:04和20:51:43更早。【结论】圈养时间对马来穿山甲的活动持续时间有明显影响;随着马来穿山甲对新环境的适应,它的昼夜活动持续时间会逐渐增加,范围为360~390 min;它的活动行为起始时刻会延迟,稳定范围为21:00~22:00。与亚成体马来穿山甲相比,成体马来穿山甲的昼夜持续活动时间和活动行为起始时刻变化明显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圈养马来穿山甲(Manis javanica)对人工替代食物的适应性。【方法】以新引入圈养分别编号为81号、82号、85号、93号、94号等5只马来穿山甲为研究对象,在通过第一阶段的单一品种食物即奶粉、白蚁(Termitidae)(活)、白蚁(死)、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蚕蛹粉(Bombyx mori)、红褐蚁(Tetramorium spp.)和黑蚂蚁(Formica fusca)诱食后,与第二阶段随机选取81号和94号个体作为实验组进行阶段性的人工食物的不同搭配喂养,其余个体作为对照组继续饲喂第一阶段的目标食物。【结果】1)马来穿山甲在所有单一品种食物同时出现时,只取食红褐蚁;2)马来穿山甲对人工替代食物的摄食率低于对单一食物红褐蚁的摄食率,发现81号和94号个体体质量都有下降的趋势,但总体上变化不大。【结论】以目标食物红褐蚁进行饲喂能够消除马来穿山甲的应激反应,人工替代食物可维持马来穿山甲的日常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圈养马来穿山甲(Manis javanica)对人工替代食物的适应性。【方法】以新引入圈养分别编号为81号、82号、85号、93号、94号等5只马来穿山甲为研究对象,在通过第一阶段的单一品种食物即奶粉、白蚁(Termitidae)(活)、白蚁(死)、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蚕蛹粉(Bombyx mori)、红褐蚁(Tetra morium spp.)和黑蚂蚁(For mica fusca)诱食后,与第二阶段随机选取81号和94号个体作为实验组进行阶段性的人工食物的不同搭配喂养,其余个体作为对照组继续饲喂第一阶段的目标食物。【结果】1)马来穿山甲在所有单一品种食物同时出现时,只取食红褐蚁;2)马来穿山甲对人工替代食物的摄食率低于对单一食物红褐蚁的摄食率,发现81号和94号个体体质量都有下降的趋势,但总体上变化不大。【结论】以目标食物红褐蚁进行饲喂能够消除马来穿山甲的应激反应,人工替代食物可维持马来穿山甲的日常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4.
记录了 1 例马来穿山甲在圈养下的交配行为及幼仔出生和成长记录。在2015年1~2月,对2只圈养马来穿山甲(Manisjavanica)的交配行为进行了观察;在之后的时间内又观察记录了新生幼仔的出生和成长过程。结果显示:马来穿山甲都以雄性为主发起交配行为,整个过程分为性激动、求偶、交配、射精等4期,持续时间约21min ,求偶期最长。在混合圈养的 36d 里,共有22d发生了交配行为,多数时间每日交配1次,主要集中在投食后,交配方式采用侧卧式。此对马来穿山甲于2015年2月3日首次交配,当年4月8日雌性个体产下1只健康雄性幼崽,160d后幼崽体质量达2540g 。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马来穿山甲的交配行为,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方案,提高圈养马来穿山甲的繁殖力。
  相似文献   

5.
记录了1例马来穿山甲在圈养下的交配行为及幼仔出生和成长记录。在2015年1~2月,对2只圈养马来穿山甲(Manis javanica)的交配行为进行了观察;在之后的时间内又观察记录了新生幼仔的出生和成长过程。结果显示:马来穿山甲都以雄性为主发起交配行为,整个过程分为性激动、求偶、交配、射精等4期,持续时间约21min,求偶期最长。在混合圈养的36d里,共有22d发生了交配行为,多数时间每日交配1次,主要集中在投食后,交配方式采用侧卧式。此对马来穿山甲于2015年2月3日首次交配,当年4月8日雌性个体产下1只健康雄性幼崽,160d后幼崽体质量达2 540g。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马来穿山甲的交配行为,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方案,提高圈养马来穿山甲的繁殖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更加有效地保护穿山甲(Manis sp.)现有野生种群和抑制穿山甲非法贸易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通过文献查阅对中国境内野生穿山甲种群数量现状、分布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利用百度搜索引擎,以"穿山甲"、"查获"、"走私贸易"等关键词查询网页、CNKI等数据库中1999—2017年中国穿山甲非法贸易相关报道,收集查获数量、涉及城市等相关数据,并对1999—2017年中国非法贸易情况以及贸易路线进行分析概括。【结果】中国各地野生穿山甲数量和分布范围却迅速缩减。在查询到的394起有关穿山甲非法贸易的案件中,共计查获穿山甲活体3 585只,死体22 925只,甲片35 072.71kg。相关案件涉及全国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云南、广西、广东等地为非法贸易多发地,报道案件数分别占报道案件总数的26.14%,25.13%和17.26%。非法贸易方式主要为海运和陆运方式,陆运途径具体路线为:缅甸—云南—其他地区、越南—广西和云南—其他地区。海运途径具体路线为:香港—广东—其他地区和马来西亚—广东。【结论】为有效遏制穿山甲数量急剧下降的事态和恢复穿山甲野生种群,建议:1)加快穿山甲人工繁育工作进程,加强人工辅助下的种群扩散研究工作,对穿山甲灭绝区域进行重新引入穿山甲的工作;2)加强穿山甲生境恢复工作;3)加快穿山甲甲片活性成分分析以及人工合成替代物研究进程;4)加大对云南、广西边境地区以及广东沿海地区非法贸易打击力度,与周边国家合作打击穿山甲非法贸易;5)加强对与穿山甲保护相关的公约、法规以及穿山甲在防止白蚁危害、维护生态平衡等生态价值的宣传。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更加有效地保护穿山甲(Manissp.)现有野生种群和抑制穿山甲非法贸易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通过文献查阅对中国境内野生穿山甲种群数量现状、分布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利用百度搜索引擎,以“穿 山 甲”、“查获”、“走私贸易”等关键词查询网页、CNKI等数据库中1999—2017年中国穿山甲非法贸易相关报道,收集查获数量、涉及城市等相关数据,并对1999—2017年中国非法贸易情况以及贸易路线进行分析概括。【结果】中国各地野生穿山甲数量和分布范围却迅速缩减。在查询到的394起有关穿山甲非法贸易的案件中,共计查获穿山甲活体3585只,死体22925只,甲片35072.71kg。相关案件涉及全国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云南、广西、广东等地为非法贸易多发地,报道案件数分别占报道案件总数的26.14%,25.13%和17.26%。非法贸易方式主要为海运和陆运方式,陆运途径具体路线为:缅甸—云南—其他地区、越南—广西和云南—其他地区。海运途径具体路线为:香港—广东—其他地区和马来西亚—广东。【结论】为有效遏制穿山甲数量急剧下降的事态和恢复穿山甲野生种群,建议:1)加快穿山甲人工繁育工作进程,加强人工辅助下的种群扩散研究工作,对穿山甲灭绝区域进行重新引入穿山甲的工作;2)加强穿山甲生境恢复工作;3)加快穿山甲甲片活性成分分析以及人工合成替代物研究进程;4)加大对云南、广西边境地区以及广东沿海地区非法贸易打击力度,与周边国家合作打击穿山甲非法贸易;5)加强对与穿山甲保护相关的公约、法规以及穿山甲在防止白蚁危害、维护生态平衡等生态价值的宣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和研究重庆大学城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的白昼行为节律及时间分配特征。【方法】采用随机取样和跟踪观察法观察和记录白颊噪鹛觅食、静息、运动、警戒、其他等5种主要白昼行为。【结果】白昼行为中,觅食、静息、警戒无明显的节律性变化,运动和其他行为有明显的节律性变化(p<0.05)。觅食行为活动高峰出现在7:00~10:00和16:00~18:00两个时间段。警戒行为在7:00~8:00,12:00~13:00和14:00~15:00发生频率相对较高。静息行为在11:00~12:00和13:00~15:00有峰值。白颊噪鹛行为节律以觅食和运动行为为主,分别占日活动行为时间分配的比例为44.48%,21.13%。【结论】白颊噪鹛的白昼行为节律及时间分配是对周围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和研究重庆大学城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的白昼行为节律及时间分配特征。【方法】采用随机取样和跟踪观察法观察和记录白颊噪鹛觅食、静息、运动、警戒、其他等5种主要白昼行为。【结果】白昼行为中,觅食、静息、警戒无明显的节律性变化,运动和其他行为有明显的节律性变化(p0.05)。觅食行为活动高峰出现在7:00~10:00和16:00~18:00两个时间段。警戒行为在7:00~8:00,12:00~13:00和14:00~15:00发生频率相对较高。静息行为在11:00~12:00和13:00~15:00有峰值。白颊噪鹛行为节律以觅食和运动行为为主,分别占日活动行为时间分配的比例为44.48%,21.13%。【结论】白颊噪鹛的白昼行为节律及时间分配是对周围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  相似文献   

10.
发情期野生与圈养麋鹿群主行为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麋鹿发情期,以大丰麋鹿群主为对象,选择最具代表性的5种行为及群主吼叫行为为研究内容,探讨大丰野生麋鹿与圈养麋鹿习性差异.结果显示:行为发生频次在时间段上分布差异显著;两种群主吼叫持续时间差异不显著,持续时间为9.495s±6.070s;但在06:00~08:00,08:00~10:00,10:00~12:00和12:00~14:00吼叫持续时间出现显著差异;在行为发生方面,休息、追雌和奔跑,吼叫持续时间差异显著,而走动和驱雄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大丰野生麋鹿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行为习性有别于圈养麋鹿,正在逐步恢复野生麋鹿的本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