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南岛气候是在其本性(全年暖热多干旱)和变性(受季风、台风和地势的影响)的矛盾中形成的.海南岛冬季虽有冷空气入侵,但从大气环流和天气型的地理分析,仍属热带性.虽然最冷月18℃等温线通过本岛中部,但据中国热带标准,热带植被分布和椽胶等热带作物引种成功,热带界线应包括整个海南岛、雷州半岛和粤西台地.雨源,雨性多属热带性,雨旱季节截然分明,冬春干旱与夏秋多雨交替,东半壁多雨与西半壁干旱过渡.最后,本文讨论了海南岛气候区划原则,并提出了区划模式.  相似文献   

2.
广东大部地处热带纬度,气候本质全年暖热而干旱,但东南亚地区,季风发达,又有台风侵袭,以致全省气候都具有季节性,冬有阵寒,春夏多季风雨,夏秋又有台风暴雨,形成季风热带亚热带气候,冷热雨旱多变而多趋极端,而且本省地域广大,农作、渔作生产种类多种多样,南北、东西、山地、平原、内陆、海岸,气候差别大,所以广东气候复杂,有高温多雨的优越性,也有水、旱、风、冻的灾害性。灾害性天气气候也是变化发展的。按气候分析,二十世纪以来,广东灾害性天气的气候变迁及趋势,同全国大范围气候变动一样,是近五百年来气候波动中的一次小波动,冬冷程度趋重,旱潦交替趋频,但近有和缓;台风趋多,但不大显明;至于本省五百年来气候变迁和灾害性天气的周期性亦与近世纪气候有同一的表现。但在  相似文献   

3.
热带季风气团的活动对云南雨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讨论物理量假相当位温θse的变化与云南雨季开始的关系.研究表明θse能很好地描述热带季风气团的活动属性,随着季节由春到夏的转换,热带季风气团移动的路径是向北向西的,孟加拉湾地区向北的水汽输送强弱对云南地区的夏季风建立早迟有重要的影响.并且利用θse配合云南地区的降水定义了云南地区季风建立的气候标准和年际标准.提出了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能否利用对流层上层θse的变化来预测云南雨季建立.  相似文献   

4.
云南雨季开始和大气环流季节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1972~1979年间云南雨季开始和亚州地区大气环流季节变化的关系。我们发现:(1)在与印度季风爆发相当的自春末到初夏的季节变化过程期间,亚洲地区存在一个季节变化的前期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使云南进入夏季风降水。过程特点为:印度南端季风低空急流建立、孟加拉湾西南季风爆发,随后季风经缅甸影响云南,云南雨季开始。孟加拉湾季风建立均由一次较强的季风低压(或中层气旋)来完成,春末南支西风槽的活动也随之结束,在高空则表现为100mb上反气旋中心由25°N北跳到30°N,并且稳定。以上过程常在一星期内完成,是比较突然的。我们认为,云南季风雨开始是这个突变的季节变化的结果。(2)轨迹和水汽输送量的计算表明,云南雨季开始期的水汽来自西南季风的输送。此时,西南季风的水汽已可通过云南上空输送到四川、贵州和广西等地。(3)云南地区较强的大范围夏季降水常是西南季风和冷空气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印度的气候虽然具有四个季节,但是有其特色:冬季从12月至次年2月,热季(夏季)从3月至5月,雨季(受西南季风控制)从6月至9月,后季风季(受东北季风控制)从10月至11月。每年从10月到次年2月是印度最舒适的季节。我们两次访问印度分别选择了12月和1月这两个月份。印度的降雨量因地而异。印度东北地区,西部山地,以及喜马拉雅山部分地区的年降雨量超过2000毫米;印度半岛东部到北部平原年降雨量在1000至2000毫米。西部德干至旁遮普平原的年降雨量在100至500毫米;沙漠地区几乎没有降水。花絮在印度首都德里的公园里有许多色彩绚丽的大丽花(D ahlia)。…  相似文献   

6.
利用反映热带季风环流系统流场特征的季风建立指数IWH和NCEP再分析的 1982~1996年及 1998年SCSMEX试验期间的风场和高度场资料 ,计算、确定和分析了东亚季风区和印度季风区逐年热带季风的建立时间 .并与其他作者用不同指数所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IWH是一个能够反映亚洲热带夏季风环流主要特征、适合用于确定季风建立迟早的指数 ;在 1982~ 1996年期间 ,在东亚季风区 ,热带季风建立较早 (比平均情况早 2候或以上 )的年份有 1984、 1994和 1996年 ,建立较迟的年份有 1982、 1985、 1987、 1991和 1993年 ;东亚热带季风建立时间的年际变化 (标准差为 2 3候 )比印度季风大 ,反映东亚季风区环流变化较印度季风区更为复杂 .  相似文献   

7.
利用天津1981—2017年气象资料,对沿海地区天气气候变化规律以及主要灾害性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天津沿海地区气候显著变暖,增暖速率达到0.4℃/10年,且具有明显的冷暖阶段性转折变化,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春季升温明显,尤其白天气温升温最快,对于气候变暖贡献最大;降水量变化较为稳定,长期变化趋势为基本持平略有减少,年平均降水量为534.6 mm,暴雨日数呈减少趋势;天津沿海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冬季以西北风为主,夏季盛行偏南风,风速显著减小,大风最多的季节为春季;雾霾呈春夏少、秋冬多的特点,冬季受冷空气的持续影响,渤海海域海冰面积持续增多,2017年达到16 946 km~2。  相似文献   

8.
张佳华  符淙斌 《自然科学进展》2002,12(10):1098-1100
利用遥感信息反演的叶面积指数(LAI)数据和生物气候数据,研究区域尺度的植被生态系统季节和年际变化对东亚季风的响应.结果发现,中国东部季风区的植被生态系统与东亚季风气候呈显著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相关.在季节尺度上表现为随着东亚季风从春季到秋季的由南向北的推进过程,植被生态系统出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年际尺度上,高的LAI出现于强的东亚季风年,而低的LAI值则与弱的东亚季风年相对应.证明中国东部季风区呈现出季风驱动生态系统的明显特征,而且LAI可显示这一强的信号.  相似文献   

9.
琼州府志记载,海南岛曾有麇鹿广泛分布。1904年前,日本人在海南岛画了一幅麇鹿写生画.1869年斯云和(Swinhoc,R.)在海南岛搜集到两张幼鹿皮,属麋鹿的皮.晚更新世末期,因气候寒冷麇鹿由长江中下游平原发源地,经洞庭湖平原,湘江河谷平原,南岭湘桂隘道,西江河谷平原,雷州半岛,琼州陆桥到海南岛.海南岛地处热带东亚季风  相似文献   

10.
南亚高压是夏季南亚上空对流层上部的一个强大而稳定的行星尺度环流系统。它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东西振荡机理,它的周期性、整体性、持续性、超前性以及与众多的天气尺度和大、中尺度的天气系统的相互联系,为南亚地区某些重要的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和消亡提供了一个环流背景,与我国降水过程存在着显著相关。笔者运用1980~1982年的资料对南亚高压的强度、云南雨季降水和季风环流圈作动率谱和交叉谱分析,对不同系统和不同年份的情况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南亚变压通过季风环流圈对云南降水产生影响,云南降水受东亚季风环流系统和印度环流系统、热带和副热带天气系统的综合影响,具有较显著的准一周和准双周的中期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热带滨海砂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特征及其成因,本研究以海南省文昌地区典型砂地植被为例,采用涡度相关技术进行长期的碳通量观测,同期开展了温度、降雨、辐射等气象因子监测.结果表明:1)典型热带滨海砂地植被碳汇/效益显著,2016年碳收支量为-400.959 g·m~(-2)·y~(-1);2)典型热带滨海砂地植被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季节变化明显,雨季(5~10月)碳通量变化差异较大,雨季前期(5~7月)净CO2交换(NEE,Net Ecosystem Exchange)占全年碳交换量的58%,而雨季后期(8~10月)受降雨等因素影响,NEE仅占全年碳交换量的10.7%;3)典型热带滨海砂地植被生态系统碳交换有明显的日变化格局,净生态系统碳交换最大值出现在正午12:00~2:00之间.日最大交换量出现在4月,最大值为-0.655 mg·m~(-2)·s~(-1);4)雨季生态系统碳交换量对于气象因子的响应显著于旱季,光合有效辐射是影响生态系统碳通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其雨季相关性R~2为0.70.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61~2005年南宁市最高、最低和平均温度资料,分析近50a来南宁市的气温变化特征,通过气候变暖前后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对比,分析南宁市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61~2005年南宁市年平均气温增温趋势明显,温度变率为0.3C/10a,各季节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秋季增温最明显,冬季次之,夏季位居第三,春季增温最小。年平均最高气温呈较弱的增暖,变率为0.13C/10a,而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暖趋势比年平均最高气温明显,为0.36C/10a。年平均日校差的变化则呈递减的趋势,变率为-0.23C/10a。在全球气候增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南宁市的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极端强降水有增加趋势,高温天气明显增多,持续高温天气加剧,雷暴和大风日数明显减少,春季低温阴雨天气减少。南宁市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的原因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城市化可能是造成南宁市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由于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对流天气临近预报的需要,利用2000—2005年5—8月每日4次1°×1°NCEP最终分析资料的平均场分析了该地区暖季对流性天气的气候背景。分析内容包括:高、低空平均环流,湿度、温度、假相当位温、对流有效位能(CAPE)、对流抑制能量(CIN)等多年各月各时次的平均场和气候日较差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5、6月与7、8月的对流天气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气候背景下。5、6月份北方冷空气比较活跃,华北地区受中纬度西风带扰动影响为主;7、8月华北地区受中纬度扰动和低纬度扰动的共同作用,从而造成5、6月份和7、8月份对流的性质有显著差异,前者的对流发生在变性的大陆冷气团中,常出现冰雹和雷雨大风天气,后者的对流发生在锋前热带季风气团中,易出现暴雨天气。因此,5、6月份和7、8月份的对流天气临近预报应该采用不同的预报思路。00UTC和06UTC近地面层975hPa相对湿度场的差异表明,午后华北地区容易出现干线(或露点锋)的气候特点。00UTC和06UTC的850hPa平均流场对比还表明,在北京地区的北侧存在热力作用下产生的地形性边界层辐合线的气候特点。上述两点为华北地区初始对流的临近预报提供了气候背景。  相似文献   

14.
1982~1996年亚洲热带夏季风建立迟早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利用NCEP再分析的1982~1996年的风场和高度场资料,分析讨论了亚洲热带夏季风环流的若干基本特征;从季风环流的主要特征出发,定义了一个季风建立指数;计算、确定和分析了东亚季负区和印度季风区15年平均的季风建立时间,结果表明,在1982~1996年期间,平均而言,东来热带季风5月第4侯建立,维持到10月第2侯;印度季风6月第2侯建立,比南海热带季风晚约4侯,持续至9月第1候。  相似文献   

15.
采用1961—2015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华南地区降水资料,分析了7—9月亚洲-太平洋涛动(APO)与热带西太平洋环流系统以及垂直运动、水汽输送等条件的关系,探讨了其与华南7—9月汛期强度的联系机制.研究表明:(1)7—9月APO强度的年际变化与同期华南降水雨强存在显著负相关,即APO偏强(弱)年华南汛期少(多)雨.(2)在APO偏强(弱)年,副高偏北偏东(偏南偏西),副高南侧偏东气流减弱(加强),不(有)利于热带气旋西行影响华南,华南易少(多)雨.(3)在APO偏强(弱)年,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偏强(弱),冷空气偏北偏弱(偏南偏强),不(有)利于华南及近海的热带气旋发展,华南易少(多)雨.(4)在APO偏强(弱)年,热带西太平洋纬向风垂直切变明显增大(减小),垂直上升运动减弱(加强),不(有)利于热带气旋的生成,且热带西太平洋水汽条件易使得热带气旋偏北偏东(偏南偏西)生成,华南易少(多)受热带气旋影响和少(多)雨.  相似文献   

16.
利用海南省1982—2017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台风和暴雨灾情资料以及社会经济数据,构建了可较好去除物价上涨因素的灾害影响综合评估指数,并按照百分位法确定了灾害的气候年景等级阈值,给出了历年灾害年景的评估结果,分析了灾害年景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所研制的灾害年景评估方法可以客观地反映海南省台风和暴雨灾害的年景分布;(2)近36年海南省台风和暴雨灾害年景等级年际间的波动剧烈,且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20世纪末存在3~6年的显著周期,21世纪初期存在短暂的4~5年和2~3年的显著周期.在年代际变化方面,1982—1996年期间,灾害年景等级基本处于相对偏高的阶段,1997—2017年灾害等级进入相对偏低的阶段,但未发生突变;(3)近36年来,尽管登陆海南岛的热带气旋的年最强登陆强度有增强趋势,热带气旋所造成的重度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年频次亦有增加趋势,但由于热带气旋年登陆频数的减少以及防灾减灾能力的增强,台风和暴雨灾害所造成的人员死亡、房屋倒塌以及直接经济损失均有减少趋势,因而导致了台风和暴雨灾害年景有转好趋势;(4)海南省台风和暴雨灾害年景的年际变化与登陆海南岛的热带气旋年频数、年最强登陆强度以及热带气旋造成的重度以上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年频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李大星  黄晓坤 《科技信息》2010,(25):I0365-I0366
宽阔水自然保护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区,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的气候特点。本文结合2009年8月上旬至8月中旬考察结果和多年的气候资料以及周边地区多年的气候资料,并利用加拿大天气局提出的人体舒适指数公式对宽阔水气候生态旅游气候资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宽阔水自然保护区人体舒适指数在夏秋两季为A(舒适),而冬春两季则为C(不舒适),因此夏秋两季是宽阔水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好季节。  相似文献   

18.
《河南科学》2017,(2):239-246
利用1951—2013年甘肃省中东部4个测站气候资料,采用均值法和线性趋势估计法分析了研究区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通过对4个测站1981—2010年日降水量≥1.0 mm的日数统计,得出不同测站降水季节分配规律,结合种植玉米适宜区气候条件(主要指降水量)及玉米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水分条件的需求,综合分析了研究区不同地方种植玉米的适宜性程度.结果表明:(1)甘肃省中东部20世纪50—80年代年平均气温变幅不大,90年代至今均有普遍升温.(2)研究区年平均降水量从天水市到武威市依次降低,在20世纪50—70年代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80年代至今各地区变化迥异,但西北地区总体上以干旱为主.(3)研究区从东南至西北方向受华西秋雨影响程度逐渐减弱,年降水量季节分配地区差异显著.(4)玉米生长发育各阶段所需水分条件与当地雨季基本一致,受区域气候条件限制,从天水市至武威市沿线种植玉米适宜性依次降低,局地周期性气候干湿变化以及西北地区整体干旱化程度加深都会制约当地农业生产发展.(5)部分地区居民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改变局地水分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玉米种植.  相似文献   

19.
临沧地区40余年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临沦地区8县42年(1961—2002年)气温、降水、日照、风等气象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的统计检验分析表明,全区气候从1987年开始显著变暖。随着气候变暖,其它气候要素也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暖冬增加,雨季提前、延长,雨日减少,暴雨增多,雨量分布发生变化,雾日、霜日、雷暴日数减少。但蒸发、日照、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20.
统计分析了张家口地区1985~1987年13个气象站利用雹雨分测器和全自动雹雨分测计及测雹板所测的雹雨参数,给出该地区雹云天气下降雹量的气候特征、时间变化及地理分布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