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广西桂平罗秀古代冶铁遗址群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金相、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广西桂平罗秀汉唐时期4处冶炼遗址的17个炉渣和1个黏附有炉渣的鼓风管等冶金遗物样品进行了成分和显微组织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该遗址为炼铁遗址,炼铁渣均属铁硅系铁橄榄石型,采用块炼铁冶炼方法.  相似文献   

2.
30年前,国内出土一个商代末期的铁刃铜钺,几经鉴定不得其果,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找到了柯俊先生,柯先生通过各种新方法证明它是陨铁,得到全世界的认可.这是柯俊先生跟古代铁的最早接触,这一偶然的机会使柯先生与冶金史和冶金考古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柯先生为冶金史与冶金考古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创立了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的前身)冶金史研究所,领导研究所科研人员开展系统的冶金史和冶金考古研究,成绩显著.他用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科技史研究人才,为中国科技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由孙淑云主编、李延祥副主编的《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专论》一书以考古发掘材料、古文献资料、国内外冶金史研究成果为基础,集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近30年在冶金史上不断探索与深入研究的成果,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具有独特制作技术体系的中国古代金属的冶炼和制作技术,不仅是一本深入浅出、不可多得的优秀的教科书,而且也是非常适合历史学、考古学和科技史等领域的研究人员所使用的一本参考书。  相似文献   

4.
韩汝玢教授是国际著名的中国古代冶金史与冶金考古专家,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组织并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研究.与全国各地文物单位密切合作,用现代实验方法对出土金属文物与冶金遗物进行系统研究,阐明了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历程、不同时代的冶金学特征及其与周边地区的关系等.多次应邀赴日、法、美、英、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或作学术报告,并成功组织4届世界冶金史大会,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声望很高.  相似文献   

5.
孙淑云教授,196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化学专业,1972年到北京钢铁学院工作;1974年开始从事科学技术史研究与教学,主要研究冶金与材料史;1987-1988年,在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冶金与材料系进行冶金考古合作研究;1992-2004年,历任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副所长、党支部书记、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中国古代钢铁技术的发展历程”研究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该项目1987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作为主要参加者和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中国早期铜矿开采与冶炼技术的发展”、“铜镜’黑漆古’形成机理研究”、“冶金技术的社会功能研究”、“北京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出土金属器的科学研究”、“早期冶金技术对中华文明起源的作用”、“中华文明探源预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多项科研项目;并作为子项目负责人完成了“中日古代青铜器制作技术的比较研究”和“中日古代文物产地来源研究”两项中日合作项目及“中国冶金起源与早期交流”的中美合作项目;发表“中国早期铜器的初步研究”、“甘肃早期铜器的发现与冶炼制作技术的研究”、“铜镜表面'黑漆古'中痕像的研究”、“广西、云南、贵州古代铜鼓锈蚀产物的研究”、“中国传统响铜器制作工艺考察”、“商代早、中、晚期青铜器的比较研究”、“黄铜表面着色研究”等学术论文一百二十余篇,主编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阐明中国冶金技术起源与早期发展的规律,以及中国古代独特的工艺技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6.
由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英国伦敦大学考古学院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共同主办的中英冶金考古暑期研习班(图1),于2009年7月20-31日在北京科技大学成功举行.来自英国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埃克塞特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国内外矿冶考古专家,用英语为来自世界各地的30多名学员系统讲授了冶金考古的专业知识,并全面展示和探讨了国际冶金考古研究的最新发现和进展.  相似文献   

7.
冶金史是科学技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方法与其他科学史、技术史的研究方法具有共同之处,但也有其独特性.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在其30年来的研究工作中摸索出一些方法、经验和教训.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文献的收集整理方法,包括古代文献和近现代地质矿产文献资料.2调查研究的方法,包括矿冶遗址考察和传统工艺调查.3检测与实验的方法,包括样品的检测分析和实验模拟的方法.4综合研究与社会发展史结合的方法.5多学科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湖北大冶有色公司铜绿山矿自1965年以来不断发现古代采矿和冶炼的遗迹和遗物。近几年来进行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清理出不同时代、不同结构的竖井、斜井、盲井数百座,大小平巷近百条(见上图及封三图三、图四),炼铜炉25座,生产工具(见封三图五)和生活用具上千件,最深的井巷达五十余米。根据坑木等碳14测定和文物年代鉴定,古矿冶遗址始于春秋(公元前八一五世纪)或者更早,延续到宋代以后。 古矿遗址表明古代矿工已经初步解决了目力找矿,竖井、平巷的掘进和支护,采矿、运输、提升以及井下排水、通风、照明等一系列地下开采的技术问题。这是我国古代发达的矿冶技术的见证,也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9.
宁夏中卫照壁山炼铜遗址位于中卫市镇罗镇最北部,是宁夏地区重要的青铜冶炼遗址,经文献和碳十四年代测年可推定其年代属西汉早期.文章对取自该炼铜遗址的炉渣、铜颗粒,以及在古铜矿采集的矿石样品进行分析得出:炉渣基本为铁硅系渣,内部有大量铜颗粒存在,部分为纯铜颗粒,部分为冰铜颗粒.综合实验数据和汉代中卫地区的历史背景,认为该遗址的冶炼工艺属于"硫化矿—冰铜—铜"工艺,主要冶炼产品为红铜和含砷、锑、铅的铜化合物.至于这些铜料的使用方式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全面报告了辽西地区早期冶铜技术截止目前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包括辽宁省凌原县牛河梁的两处遗址出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炼铜遗物、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夏家店下层文化墓地出土的铜器、内蒙古林西县大井夏家店上层文化古铜矿冶遗址、内蒙古巴林右旗塔布敖包夏家店上层文化炼铜遗址的采矿、冶炼及铜器制作技术.牛河梁炼铜炉壁残片的检测显示当时使用结构独特的带双排鼓风孔的小型炼炉冶炼附近出产的氧化矿石,热释光年代测定其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早期.对大甸子墓地出土的57件铜器中41件进行了检测,发现所有铜器的材质皆为锡青铜并含有少量的铅,铸造制品与锻造制品的含锡量相差8%,表明当时能够根据不同的制作技术来调配锡含量,锡料和铜料是分开使用的,锡料的来源很可能是赤峰北部的锡多金属成矿带.林西大井古铜矿冶遗址和巴林右旗塔布敖包冶炼遗址使用大井出产的铜锡砷共生矿石经死焙烧后直接冶炼出高锡的铜锡砷三元合金并含有微量的银,这些迹象表明在夏家店上层文化早期在西拉沐伦河北岸地区以大井铜矿为中心展开过规模甚大的冶铸活动.上述成果对进一步探讨辽西地区在中国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贡献提供了新的冶金技术方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华觉明,生于1933年4月,江苏无锡人,系;196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矿冶史专业,师从王振铎。1978年起,华觉明先后任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和副所长等;1993年离休。1991-1995年,先后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日本帝京大学、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柏林工业大学访问学者。1993-2003年,任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所长。1999-2000年,任中华和钟总设计师。曾任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文物科技专家组成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兼职教授。1956年起,华觉明致力于商周青铜冶铸技术、古代钢铁冶炼加工技术研究,近年来致力于传统工艺的研究与保护,发表论文120余篇,著有《中国冶铸史论集》《中国上古金属技术》等12部论著,主编《中国科技典籍研究——第一届中国科技典籍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华科技五千年》《中国三十大发明》等14部著作。先后获得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成果一、二等奖,原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优秀论著一、二等奖,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  相似文献   

12.
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学术沙龙"由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组织承办,邀请的报告人均为国内外知名学者,平均每年组织学术演讲约10余次.2012年,该系列讲座举办了10讲.演讲吸引了来自国内科学技术史、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科技与社会等领域从事相关研究和教学的学者,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与会听众就报告中感兴趣的问题与演讲人展开了热烈讨论.本文对2012年度的"科学技术史沙龙"10讲的内容做以简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2013年5月24日,西北大学赵桂仿教授应我校邀请作了《栎亚属部分近缘种的物种分化与种群进化历史研究》的学术报告.赵桂仿,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瑞士Fribourg大学和Neuchatel大学学习,并在Neuchatel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持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73"重大基础研究计  相似文献   

14.
肖蓉 《科技潮》2008,(5):47
袁文霞博士、教授,现任北京科技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化学系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宽带隙半导体GAN与助熔剂体系的热力学和相平衡、SIC与金属接触界面化学等。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科技部863项目3项。2002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项目,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相似文献   

15.
广西民族学院科学技术史研究室成立于1986年,现有研究人员23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4人,讲师8人,是中国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主要研究基地。这支队伍的专业结构合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互渗透。所涵盖的学科包括科技史、物理学、化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研究范围涉及科学史、技术史、科技考古、稃技文化、科技战略与科技管理、传统工艺、参与式计划、性别与妇女发展、农村社区发展、项目评估等。2000年,学科带头人万辅彬教授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该专业委员会挂靠在该研究室。研究室一直坚持自己的特色,主要是南方民族技术史研究、科技考古与科技文化研究、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研究等。在教学、研究和社会咨询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几年曾多次应用跨文化的知识,参与进行世界银行投资项目社会评估、政府决策咨询、区域文化策划等研究,成效显著。研究室建立以来,已承担了5项国家级项目和多个省级项目以及其他横向课题,出版各类著作10多部、论文200多篇,取得了一批能与国际对话的高质量学术成果。特别是2001年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日1项,取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广西民族学院科学技术史学科已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科学技术史硕士点之一,也是南方唯一的科学技术史硕士点。硕士点的四个研究方向:南方民族技术史、科技考古与科技文化、教育技术史、科技战略与科技管理。  相似文献   

16.
“大学科研必须与市场、行业、企业的需求紧密相关。”这是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徐金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几次提到的一句话。作为一所以工为主的多学科性全国重点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以科研兴校,励志创新,建校50年多来,铸就起享誉中外的以冶金材料为主的大型科技研发基地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基地。徐金梧校长在科研方面主要从事设备故障诊断、图像处理技术以及流程工业ERP研究,先后负责2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项目、8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以及几十项企业合作项目。出版专著、译著7本,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近十年来,…  相似文献   

17.
韩汝玢先生自1977年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研究室(现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任职以来,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史的研究,在应用金相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等实验手段系统研究古代钢铁制品、并阐明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发展对人类文明贡献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果,是国内外知名的金属史家.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桂阳县是中国古代炼锌的重要地区之一.自2015年以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共调查发现了 19处炼锌遗址和1处炼锌冶炼罐生产遗址.考古调查与文献记载显示,桂阳炼锌应在明代就已开始,并延续至清代晚期,规模逐步扩大.在这些遗址上采集到数量不等的冶炼罐,冶炼罐的形态反映出从矮胖形向瘦长形转变的演化规律.此次系统的调查对于从整体上认识桂阳炼锌遗址分布、规模、保存状况,以及炼锌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材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炼锌的起源、发展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程耿东 ,男 ,中共党员 ,1 941年 9月生 ,江苏苏州人 .现任大连理工大学校长 .1 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程耿东教授 1 96 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同年以优异成绩被录取为大连工学院的研究生 ,先后从师于我国著名科学家王仁、钱令希、唐立民和钟万勰教授 . 1 978年被首批选派出国留学 ,赴丹麦技术大学深造 ,1 980年1 0月获得博士学位 .1 981年回国后 ,承担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七五”、“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及有关航空、能源等方面的项目 ,研究成果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全国…  相似文献   

20.
绿紫坳矿厂是清代湖南桂阳州最大的铜矿厂,也是清代湖南最大的铸钱铜料产地,持续开采约一个世纪.2018年4月,多家单位对绿紫坳铜矿采冶遗址进行调查,发现了矿洞、崖刻以及大量的炉渣堆积.梳理文献资料和考古材料,对绿紫坳矿厂开发历史、采矿、炼铜、产品和管理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绿紫坳矿厂采用矿井开采法开矿,炼铜采用复杂的"硫化矿—冰铜—铜"技术.乾隆十七年(1752)开始,绿紫坳矿厂由委员管理,形成高效的开采和冶炼一体化的矿厂,为长沙宝南局提供了绝大部分的铸钱铜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