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7 毫秒
1.
文山壮锦图案至今仍然保持着自身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文山壮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村寨依山傍水,民风古朴自然厚重。作为文山壮族民间工艺美术的壮锦图案是最具代表性的多姿多彩的工艺品。  相似文献   

2.
壮族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可追溯到元朝。壮族在全国五十六个民族中拥有一千三百多万左右的人口(1982年统计),属最大的民族之一。 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和云南东部的文山境内,而文山壮族主要分布在广南、富宁、麻栗坡、邱北、砚山等地。壮族人民大多居住在有河流有水源的平坝地区,故而有:“苗家占山头、壮家占水头”之戏称。壮族人民以勤劳勇敢、能歌善舞而闻名,常用歌唱的形式来歌颂自己的生活、风俗与劳动。以下对壮族民歌予初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北路壮剧是壮族传统戏剧的重要品种之一。北路壮剧在唱腔类型、词曲结构、调式色彩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特色,体现了壮族人民的生活理念、文化心理和审美观念,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中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文山壮族和苗族经历的不同历史进程,以及两个民族所处不同的内外环境,造成了文山壮族和苗族文化的不同,这些不同也映射在两个民族的超度经中。在文山壮族、苗族超度经中所蕴藏的两种民族丧葬文化,显示了壮族和苗族独特的民族个性,折射了两个民族的不同历史,各具特色、多姿多彩,是各自民族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5.
富宁坡芽歌书是壮族文化的一枝奇葩,歌书的81个符号形象以当地生产、生活中的实物为主要描绘素材,每个符号形象既是独立成章的单体山歌,又一气呵成、联为一体,被学界称为“壮族爱情三部曲”。坡芽歌书虽为情歌,却涵盖了诸多的壮族文化元素,生动反映了当地壮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及稻作文化。  相似文献   

6.
从山水与人文的视角,对文山壮族稻作文化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梳理。认为文山独特的山水是孕育稻作文化的天然土壤和温床,这里的“那文化”是作为稻作文明历史遗迹的语言体现;具体分析了文山壮族稻作文化的几种表现形态:花街节、铜鼓、三种原始的祭祀方式、独特的干栏式建筑以及婚丧、禁忌、礼俗,解读了其背后所蕴涵的稻作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7.
作为壮民族的文化代表之一的刘三姐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是与壮民族的文化空间建构与文化认同分不开的。刘三姐山歌文化现象的深层底蕴其实就是壮民族及其地区文化空间建构和认同的巨大隐喻,她的形成与流传过程就是壮族独特的“他者文化空间”、“身体文化空间”、“公共空间”、“认同空间”、审关及其他空间的建构和认同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8.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在壮族地区呈现出一种“壮化”倾向 ,在主题、情节、结局的处理等方面深得壮族文化的内蕴。透过这种“壮化” ,可以看到壮族文化追求智慧人生、具有强烈的巫鬼观念和乐生意识以及淳朴自然、清新健朗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9.
纸马舞是文山壮族节庆和丧葬祭祀时所表演的民间传统舞蹈,又名跳纸马,广泛流传于文山州壮族布岱村寨,与壮族人民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审美观念等紧密结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间舞蹈艺术。  相似文献   

10.
“那美术”的概念是在文山学院提出优势办学特色理念下诞生的,“那美术”的内涵是具有地域与民族特色的稻作文化内容的美术分支。以文山壮锦图案为例,探索在“那美术”框架下的装饰艺术教学。提倡在传承中保护和发展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那美术”因素,并从壮锦图案的题材、内涵、造型、构成、色彩、材料、工艺与功能等的传承中获取灵感,希望能从装饰艺术的课程教学中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从高校角度审视民族民间传统美术的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肖琴 《科技信息》2013,(19):265-265,313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具有浓厚的民族艺术特色,是一种民族文化艺术的展现。剪纸图案的造型夸张概括,传神;线条婉转圆润,具有很强的概括能力。剪纸艺术还具有浓厚的装饰味,"锯齿"和"月牙"的修饰,更加增强了它的装饰性。同时中国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民俗文化又为剪纸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在不同的民俗生活中,它无处不在的装饰生活,充实生活。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壮剧作为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和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应当尽快“走出去”,让英语世界国家认识壮剧,了解壮剧,从而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壮剧的行当角色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因而在对其进行荚译时,应以文化翻译理论为指导,遵循“文化再现”原则,尽可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壮剧行当所蕴涵的壮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3.
文山壮族依托于山神庙这一原生态民间文化土壤,将“二月二”、“六月六”、“娅歪”等传统节日献祭活动和“竹简签卦”民间文化事象世世代代地相沿成习、留存下来。通过对广南县者太乡平贵村壮族山神庙献祭活动和“竹筒签卦”民间文化事象的调查研究,可探析其所内含着的潜隐性文化内涵以及所凸显出的功能性社会元素。  相似文献   

14.
论壮族“那文化”的生态发展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山壮族在长期的农耕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那文化”,在这种文化常态中体现出来的人与自然和谐、社会人际和谐的观念是一种可贵的生态发展观,其理论价值在于:它可以为建设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基础性的社会历史依据和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在壮族文化史上,从远古时代产生的创世神话,史诗《布洛陀》、《布伯的故事》起,随着时代的变迁,壮族的各种文学现象相继产生并得到长足的发展。几千年来,壮族人民创作了难以计数的神话、传说、史诗、叙事诗、歌谣、故事、戏尉等等,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斗争、理想、爱情和他们的命运。它以壮民族特有的风貌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具有很高的思想、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但是,由于壮族过去一直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唐以后有些地区曾借用汉字编造过形声结构的壮族“土方块字”  相似文献   

16.
壮族铜鼓的历史文化内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众所周知:使用、拥有、收藏铜鼓的民族,不能说明其就是发明、创造、传承铜鼓的民族。经出土文物证实:万家坝型铜鼓,为“濮人”所造和使用,故称“濮人鼓”和“越人鼓”。而其出土地点的地名为“那波”,与壮族“那文化”有关。越人中的“巫成”就是最早的铜鼓制造者。壮学先驱者徐松石认为:铜鼓与壮族的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壮族被誉为“铜鼓民族”。因此,壮族是最早发明铸传承铜鼓的少数民族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主编寄语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创刊于1986年。24个春秋的耕耘,学报的影响因子不断增加,综合排名明显提升。2008年该学报在云南省州市高校学报中综合排名第二;“地方史志”、“地方·民族文化研究”为云南省学术期刊优秀栏目;学报已成为刊载“云南(文山)壮剧研究”、“句町古国研究”成果的权威性刊物之一。  相似文献   

18.
王云凌,一九六七年生,男,壮族,云南砚山县人,云南省美协会员,文山画院副院长,文山州美术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新加坡“神州艺术院”高级荣誉顾问,文山师专美术系副教授。  相似文献   

19.
文山学院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F0002-F0002,F0003
文山学院是200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文山城中心。文山东临广西,西通昆明,南接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北与曲靖毗邻,是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楚图南先生的故乡,素有中国“三七之乡”的美誉。文山气候宜人,风景秀丽,其中尤以国家AAAA级景区——丘北普者黑的万亩荷塘和广南坝美的“世外桃源”田园风光为最。州内居住着汉、壮、苗、彝、瑶、回、傣等11个民族,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丰富。  相似文献   

20.
文章首次对长期以来流传并传承至今的云南壮族民间传统丧葬祭祀习俗进行田野考察和搜集整理,并作初步文化分析。向世人披露多年来笼罩在壮学“巫文化”身上的神秘面纱,运用个案典型事例,并公开壮族祭祀仪式和程序的真相,富于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特征和原生状态的人类文化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