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准宾语”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宾语”这个语言单位,在一些语法著作中多被处理成“补语”了,这不仅仅是关系到补语和宾语的术语不同,重要的是不同的分析法关系到研究者对动词和它后面的时量或动量的结构关系的不同认识。本文就重点讨论“准宾语”问题,并将集中在“动量宾语”和“时量宾语”上。  相似文献   

2.
“提示”义“看”字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语言表达存在三个平面或领域——现实域、认知域、言语行为域。担心——认识情态标记词“看”的产生源于现实域“提示”义“看”在认知域的投射,是后者在言语行为域缩合。而不同领域的“提示”义“看”往往有不同的语用功能,原型句式和基本句义。  相似文献   

3.
“涕”、“泪”二字,目前比较通行的说法是“上古没有‘泪’字,凡‘泪’的意义都说成‘涕’。”汉代产生了“泪”字,但“涕”字仍表示“眼泪”的意思。王为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就持这种观点①。后来,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也一直沿袭此种说法②。只有任学良先生提出异议,说上古已有“泪”字,而且‘泪”指“眼泪”,“涕”指“鼻涕”扮得十分清楚③。笔者认为,对“涕”和“泪”的不同理解,直接关系到古籍今译问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本文就此谈点自己的看法,以就正干方家。在此问题上,笔者基本赞成任先生的观…  相似文献   

4.
“意”“象”在早期的古代文论中本是单独的概念,随着文学批评的逐渐丰富发展,二者也不断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它们以不同的内涵对文学现象进行品评,并最终形成“意象”这样一个抽象的文学批评理念,“象”、“意”、“意象”作为一种文学特征和美学现象,影响了整个古代文论。本文即对这三个重要的文学批评理念进行一个追本溯源的简论,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小康”一个具有历史属性的概念,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它具有不同的内涵。在我国古代的传统农业社会中,它反映的是一种衣食无忧、安康和乐的小农生活理想;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余年里,它与工业化进程中对物质生活满足的追求是分不开的;而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的“小康”则体现了知识经济社会对政治、经济、文化全面进步的要求,是一个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V+向+O”和“V+往+O”格式中对动词V、宾语O以及格式所在主谓结构的主语的不同选择,都可以最终归因于介词“向”“往”的语义性质及路径图式。“向”和“往”的路径图式是:“向”对起点有所依赖,并突出其“路径”,有可能要表示终点;“往”的起点是不突出的,凸显的是“终点”,但蕴含着路径。  相似文献   

7.
本稿比较分析了“にしたガつて”“につれて”“にともなつて”“とともに”的意义、用法。四个复合助词的意义是不同的,但也有其共通的地方。其差别根据语法、文脉逻辑及语言习惯各有不同。如此以来,这便成为了日语学习者学习上的一个难点。  相似文献   

8.
“不得了”和“了不得”是一组近义词,它们具有不同的语法结构、语义特征和语用选择情况。  相似文献   

9.
“得”和“到”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很高,而它们的语义和语法能功又相当复杂。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得”、“到”充当不同语法单位时的语义和功能作一纵横比较,着重考察它们由实词到虚词、由虚词到构词语素的发展过程,揭示它们语义上弱化、词性上虚化和组合能力上语素化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0.
从对例句的分析出发,讨论现代汉语表示转折的语气副词“偏”、“偏偏”、“却”用法的不同。重点考察它们之间能不能换用的语义基础和具体条件,以及它们之间连用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狭义相对论的基本概念及有关测量的定义出发,通过讨论高速运动物体的测量形象和视觉形象,说明了相对论中的“观测”和“看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12.
当前学术界对“巴不得”和“恨不得”有一定的研究。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通过收集大量的例句,分析这对同义词的不同.并从语义和语用的角度对两语法上的差异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3.
熊大华 《科技信息》2010,(32):I0147-I0147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公司”就进入我们的生活。在英文中,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说法。下面就介绍一些英文中较为常用的表示“公司”的词: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最早的新闻公报,产生于唐朝,称为“朝报”。随着地方割据势力的壮大,产生了“邸报”,“朝报”由中央政府颁布,“邸报”则是各地进奏官向所在地区节度史的汇报材料。至宋朝“朝报”和“邸报”均根据中央政府审定的内容传报,并由进奏院抄传四方,但二者仍有不同。  相似文献   

15.
对“文化大革命”分期问题的探讨是对“文革”进行史学研究的基础,三十年来,间或有学者对此发表不同的观点,尤其是对“文革”下限的阐释上。从当前学界和党中央的有关精神来看,两年“徘徊”时期似应划归“文革”时期。  相似文献   

16.
日语中的助动词“れる”、“られる”有四种用法,即“自发”、“可能”、“被动”和“尊敬”。表面上看它们的意思,所表达的内容是完全不同的,但如果从日语形式的文化背景,从语言心理和语言机能来考察就可以发现其中有相通之处,并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分析可以进一步深入探索日本这一民族的性格特点,日本人的信仰,生活价值取向,心理结构等。  相似文献   

17.
契丹小字《郎君行记》的首三字表示“大金国”。其中对于意为“金”的契丹小字,前人曾为它构拟种种读音,但迄今犹无定论。《博州防御使墓志》中出现的另一个契丹字,据其语音可能也表示“大金国”的“金”。通过两种不同写法的“金”的对比,构拟了意为“金”的单体契丹字的读音。  相似文献   

18.
编辑与作者之间有“异”有“同”,其“异”是绝对的,“同”是相对的。不认识二者之间的“异”与“同”,就不能真正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同”虽然是相对的,但它是编辑和作者二者之间的最佳境界。没有二者之间的“同”,编辑实践中的许多问题就难以妥善地解决。在实际工作中以“同”为前提与以“异”为前提有很大的不同。要使编辑与作者二者之间从“异”到“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防止单一化的倾向。目标虽然是一致的,但求“同”的途径和方法却是多种多样的,应作全方位的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奏效。  相似文献   

19.
近日与小女去书市购书,择一少儿丛书,偶阅一篇,其主人公皮皮鲁写日记耐人寻味。皮皮鲁备有两本日记,一本为“假帐”,应付老师检查;一本为“真帐”,真情实感流露无遗。不知为什么,笔者忽然想起了盲人于闹市敲杆行路,却少有撞人状况。不禁深感盲者与常人不同的生存哲学,故将两者谓之“皮皮鲁现象”和“盲杆理论”。初看两者风马牛不相及,但延伸至安全防灾领域,“皮皮鲁现象”和“盲杆理论”值得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工作者的谨思。[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是一对紧密相关的概念。“隐含作者”是作者的第二自我,是作者在写作时所戴的人格面具,它是隐藏在作品中的一套不同于作者本人的思想规范。“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的含义是相同的,只是两者立论的角度不同而已。文章在分析二个概念的含义与流变的基础上,又从对话的角度分析了它们形成的艺术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