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充分供水条件下多因子点源入渗模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利用室内充分供水单点源入渗试验资料,分析了膜孔灌入渗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包括土壤质地,膜孔面积和土壤初始含水量在内的充分供水单点源入渗模型,并提出了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实例计算表明,该膜孔灌入渗模型能有效地体现充分供水点源入渗特性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2.
膜孔多点源交汇入渗湿润体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量膜孔多点源交汇入渗试验,研究了膜孔多点源交汇入渗湿润体形状、湿润锋运移规律、湿润体内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水分的再分布规律。这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膜孔多点源交汇入渗规律和膜孔灌技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由膜孔畦灌水流推进及水深资料推求点源入渗参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膜孔畦灌大田灌水试验实测资料,研究了膜上水流推进规律,并对膜孔入渗采用Kostiakov入渗模型,提出利用膜孔畦灌田面水流推进和观测断面水深资料推求充分供水条件下点源入渗参数的新方法。实例计算表明,该法简单易行,并可消除土壤空间变异性对入渗参数的影响。该研究成果为膜孔灌理论与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不同土壤质地的滴灌点源入渗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试验为基础,测定了重壤土、中壤土、砂壤土在不同滴头流量、不同灌水量下的点源入渗运动过程,研究滴灌点源入渗土壤水分分布与运移规律。研究表明点源湿润锋的水平、垂直距离与入渗时间之间符合良好的幂函数关系,湿润锋水平、垂直运移速率与入渗时间均满足良好的幂函数关系,土壤含水率与湿润锋水平、垂直运移距离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函数关系,该研究结果对滴灌系统的科学设计和合理运用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重力式地下孔灌土壤水分运动规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一种重力式地下孔灌系统,具有集雨和灌溉双重功能.通过室内土箱试验,研究了不同压力水头、竖管孔径和埋深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规律.结果表明:Philip入渗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重力式地下孔灌土壤入渗过程,决定系数大于0.99;累积入渗量随压力水头和竖管孔径的增大而增大,竖管埋深对其影响微弱;幂函数能够较好地描述湿润锋运移过程,湿润锋运移距离呈现出垂直向下大于水平方向、水平方向大于垂直向上的规律;三个方向上的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压力水头和竖管孔径呈正相关,竖管埋深对其影响较小.重力式地下孔灌土壤入渗主要受压力水头、竖管孔径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模拟膜下滴灌技术,进行了不同温度下的点源入渗实验,分析温度对土壤湿润体形状,水平湿润半径,垂直湿润深度以及湿润体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湿润体近似为半椭球体,随着入渗时间的延长,湿润体不断增大;温度越高,湿润半径和深度越大,而土体平均含水量越小。  相似文献   

7.
涌流灌水条件下的土壤入渗特性不同于连续灌水条件下的入渗特性。本文介绍了目前涌流灌水土壤入渗模型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8.
土壤含水量对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基于大田多种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入渗试验,分析讨论了土壤含水量对大田土壤水分入渗能力、入渗率和Kostiakov(两参数)模型(h=Kt^α)的两个入渗参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对大田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十分明显;土壤累积入渗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小;两个入渗参数随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明显,较好符合对数关系。研究结果对于大田灌溉、地面灌溉合理灌水技术参数的确定及水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以压砂地不同种植年限为影响因子,裸地为参照组(CK),采用室内土槽模拟试验研究种植年限对压砂土壤点源入渗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压砂土壤垂直和水平累积入渗距离都符合Kostiakov入渗模型.累计入渗距离初期CK、中砂地、老砂地垂直入渗距离小于水平入渗距离,新砂地垂直入渗距离大于水平入渗距离;入渗中后期随着时间的增加新砂地累积入渗规律不变,中砂地、老砂地和CK的垂直入渗距离依次超过其水平入渗距离.入渗时间一定时垂直入渗深度新压砂地中压砂地老压砂地CK;新压砂地水平入渗距离明显小于其他压砂土壤,中、老压砂地和CK水平入渗距离无明显差异.入渗初期垂直入渗速率新压砂地中压砂地老压砂地CK,水平入渗速率老压砂地中压砂地CK新压砂地;入渗中后期垂直和水平入渗速率减缓并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0.
土壤初始温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热传导理论,建立了地下土壤初始温度分布的理论计算模型,并将模型的全年模拟结果与全年实测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地下土壤温度分布模型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十分吻合,说明理论模型是正确的.模拟结果表明,当土壤深度达到10 m时,土壤全年温度趋于稳定.该理论模型可应用于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中.  相似文献   

11.
考虑一个新的混沌系统——Qi系统,利用脉冲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及脉冲控制方法,给出了Qi系统稳定到平衡点的充分条件.同时,考虑了两个Qi系统的同步性问题,得到相关的稳定性定理.最后,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脉冲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地下水系统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矿井涌水量预测难以得到理想结果的原因,指出地下水系统的稳定性判断是其关键,并从系统理论和统计理论两方面探讨了进行地下水稳定性判断的依据,提出了从系统状态估计入手进行地下水系统稳定性判断的方法。参7。  相似文献   

13.
兰州市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城市旅游和生态旅游这两个热点领域的逐年增温,试图将城市旅游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都市生态旅游",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许多城市不约而同地把目光瞄准于此,希望找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在探讨生态旅游及都市生态旅游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兰州都市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意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4.
15.
西安地区地下渗滤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露天试验场建立地下渗滤系统试验装置,研究了西安地区地下渗滤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的效果。试验所采用的水力负荷为2.4 cm/d。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在运行30天后达到熟化,熟化后该系统对COD、总氮以及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4%、29.5%和98.6%;出水COD、总氮以及氨氮的平均浓度为16.8 mg/L3、2.78 mg/L和0.41 mg/L;不同时段COD和氨氮的出水浓度起伏不定,但总的趋势是下降的,系统对当天COD和氨氮的系统去除率分别为89.0%和93.6%。所以,地下渗滤系统在西安地区处理生活污水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师地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分析了现代地理科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和传统课程内容之间的矛盾,讨论了21世纪基础教育中的地理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高师地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中须处理好传统与创新,重点与难点、共性与个性、理论与实践等矛盾。  相似文献   

17.
基于JSP的网络考试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实际需求,阐述了有关在线考试系统的理论基础,并着重对系统的安全性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实现了一个基于JAVA平台的网络考试系统。设计的网络考试系统具有较强的通用性、良好的可扩展性和较高的安全性等优点,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8.
针对大布苏湖东岸发生的土体坍塌与泥林的成因,开展地下潜流来源及破坏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上层大于下层的盐分分布排除了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可能性;同位素分析结果证实,大布苏湖水来自于地下水的补给,地下潜流来自于周边河流的渗漏。渗漏水通过黄土层下伏的粉砂层向大布苏湖中排泄,这成为泥林不断扩张的原因之一:粉砂层之上黄土中的风尘颗粒不断地被潜流带到湖泊,在黄土层下部形成孔洞,逐渐发展并最终形成塌陷。此外,冻融作用也进一步加剧了渗透破坏程度。地下潜流、细颗粒流失与冻融作用是造成土体破坏的主要原因,防止细颗粒流失与冻融作用发生是预防土体进一步破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