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川陕苏区医疗卫生工作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川陕苏区以"应对战争,争取生存"为中心,开展了以救治红军伤病员、保障红军兵员和粮食供给为首要任务,涵盖苏区广大群众的医疗卫生工作.川陕苏区医疗卫生工作是川陕苏区扩大和巩固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红军对川陕苏区开发的历史启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认为,一部川陕苏区的革命史,就是一部红军对川陕苏区全面开发的奋斗史,有几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值得汲取;红色理论的传播是川陕苏区建立和开发的前提;追求苏区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川陕苏区开发的主要内容;关于结合部的属性认定;关于川陕苏区的区位定性。  相似文献   

3.
川陕苏区政治民主的实现促进了川陕苏区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大发展,使川陕苏区完成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任务.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川陕苏区的政治民主实施还处在一个初级水平上.  相似文献   

4.
为民务实是川陕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根据地治理的重要特点,也是成功处理川陕革命根据地党群关系极为宝贵的历史经验。川陕苏区为民务实的举措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大力兴办各级各类各层次学校;大幅度地提高根据地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大张旗鼓地开展有益人民健康的戒烟社会改造运动;大胆使用和引入各类优秀、实用性人才。  相似文献   

5.
“红军精神”与“川陕苏区精神”是不同内涵和定位的两个精神实质,川陕苏区红色城市在其文化宣传中,长期用红四方面军“十六字”军训训词解读“红军精神”,并用这个单一、平淡的红色文化口号进行宣传,使川陕苏区红色城市文化氛围和文化自觉意识正在淡化,挖掘“川陕苏区精神”更多更深的文化内涵,重新进行红色文化名城定位迫在眉睫。由此界定“红军精神”与“川陕苏区精神”的内涵,对巴中地区开发红色城市历史文化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红军石刻标语是川陕苏区最具特质的文化现象之一。达州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主战场,在川陕苏区时期曾镌刻了大量红军石刻标语,至今留存尚有近600幅。达州境内的红军石刻以标语和对联居多,形式多样的红军石刻标语充分展现了丰富的政治内容和文化内涵,具有史学研究、文化研究、宣传教育和开发利用等诸多价值。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党中央领导下,红四方面军与川陕地方党和人民群众共同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即川陕苏区.川陕苏区的创建和发展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党在根据地的局部执政实践,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值得我们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川陕苏区研究数据库"建设的意义,介绍了目前本课题的研究现状,讨论了"川陕苏区研究数据库"建设中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相似文献   

9.
川陕苏区制定了一系列保障人权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并努力实践,以充分保障和尊重人的生存权、民主权、自由权,还设置监察机构维护人权,从而使人权保障在一定程度上落到了实处.但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川陕苏区由于受"左"的影响,在人权保障方面也还存在"肃反"扩大化、侵犯中农利益等缺陷.  相似文献   

10.
川陕苏区作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苏区,其政权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局部执政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实践执掌政权的重要基地,为中国共产党掌握治国安邦的本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深入研究川陕苏区政权建设的特征、成就和局限,对深化中共党史研究,总结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条件下的执政经验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湘赣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工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基础的工作方针,在粮食和食盐工作上具有战时经济的特点。季节性生产动员,是湘赣苏区组织群众开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湘赣苏区还积极通过发展对白区的贸易,特别是发挥苏区粮食有余的贸易优势,克服剪刀差现象带来的不利贸易局面,力争贸易平衡,并发挥合作社在促进商业贸易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关于《吕氏春秋》的成书,除了战国"百家争鸣"的结果和吕不韦当政后发挥门人宾客作用所为外,还有深层次的原因。作为先秦"杂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吕氏春秋》出于战国诸子之手及其所体现出来的兼容并蓄的学术风格是无可非议的。由此处着眼分析,秦为富国强兵而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为《吕氏春秋》的成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战国士人价值观的转变也为《吕氏春秋》的成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战国纷争的形势为统一的专制政权所取代,士人在功名追求中渐渐失去了选择的自由,也就日渐失去自己作为知识群体而存在于社会的主体自由,士人由此而落入功名追求与个体人格的矛盾和困惑之中.生活在汉代的士人是最早感受到这种矛盾与困惑的士人.汉代士人对屈骚的评论,就反映了他们所面对的困境与出路探讨.  相似文献   

14.
唐末五代虽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乱世之一,但这一时期的南方士人群体的境遇较好,心态与北方士人相比也不同.他们与王权保持着一种疏离的状态,内心深处眷恋盛唐时期的繁荣,行事上讲究物质享受,标新立异,人情放荡,风雅不羁.唐末五代士人的奢侈之风,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加速了南方各政权的灭亡.  相似文献   

15.
传统史观认为韶关地区战国时期已属楚地,但从韶关地区考古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及其与其相连的湘南地区同期考古文化的比较来看,当时韶关地区并不“属楚”。  相似文献   

16.
杜鲁门时期,美国对东欧国家实施了遏制政策,1948年苏南冲突公开化后,为了分化瓦解苏东集团,对南斯拉夫制定与实施了不同于其他东欧国家的差别政策。美国强行对苏东国家航空方面管制,但南斯拉夫例外;美国利用南斯拉夫分裂苏东关系,在东欧国家内培育第二个铁托政权;美国对苏东国家实行贸易管制,但对南斯拉夫不仅放松出口管制,而且在经济与军事上援助南斯拉夫。  相似文献   

17.
周宣王中共,外临同犬戎、西戎、淮夷、荆楚等民族激烈的民族冲突,内有诸侯势力膨胀、阶层矛盾依然紧张之患。对此,宣王在采取硬性控制的同时,亦采用和诸侯、睦万民、内赏功勋、外建诸侯等手段进行软性控制,巩固社会秩序。周宣王为应对复杂的社会冲突而进行的社会控制,对该时期以及整个西周内外社会政策的改变有直接的影响,并对春秋战国的社会整合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欧洲三十年战争揭开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序幕。战争中以法国为代表的各王权国家主权意识和国家利益意识普遍增强,战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对利益的划分也集中体现了战争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9.
国家安全是世界各国政府追求的最基本目标之一。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正是苏联追求国家安全与利益的表现。但是,不论苏联签约的出发点是怎样高度的现实主义,由于苏联没能做到知己知彼,错误判断了德国的侵略意图,又由于苏联的国家安全战略与利益扩张紧密相连,最终促使苏联下定决心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来其获取利益范围的行动已大大超出了确保国家安全的范围,最终这一条约并未给苏联带来安全与利益,从长远战略角度考察同样也是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