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年来,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浪潮中,私人雇工作为十分敏感的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在苏联和东欧国家(以下简称苏东国家),对私人雇工的政策和理论不尽相同,然而都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并呈现逐渐放宽的发展趋势。对这一过程和趋势的研究,可启迪我们新的思维,对当代社会主义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对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社会公正与中国改革的经验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改革已进行了20年了,但中外改革成败的比较研究严格地说还是在90年代苏东剧变后才真正开始的。因为在那以前所有前计划经济国家的改革无论微观上有何不同,宏观上都属于所谓的体制内改革。而90年代,前苏联东欧国家走上了另一条改革之路,这就与我国形成了比较。这些年来,无论政治、文化方面的比较怎么样,从经济上讲中国虽遇到不少问题,但总的来说一直处于增长期;而苏东诸国则都出现了“U”型曲折,有些国家(如波兰、捷克、斯洛文尼亚等)在短暂阵痛后即进入了持续增长,另一些国家(如俄罗斯)则危机延长而且回升乏力,但…  相似文献   

3.
美国增税,削减军费;日本转向内需主导型;西欧搞私有化;发展中国家注意到本国经济政策失误;苏联东欧国家深刻认识到经济体制的弊病,苏联的“民主化”尤为引人注目……许多国家面临调整经济的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4.
孔寒冰 《世界知识》2011,(20):60-61
在游走苏东国家过程中,我参观比较多的地方之一就是这些国家原领导人的故居或墓地,因为它们记载着世人对这些人的褒扬与贬抑,反映着这些国家大起大落的社会变迁。原东欧国家的末代领导人在社会发生剧烈变革之后,命运都不算太好,有的受到了审判,身陷囹固,如东德的昂纳克、保加利亚的日夫科夫、波兰的雅鲁泽尔斯基,等等。  相似文献   

5.
执政党的领导地位和统一发生危机:联邦制受到严重挑战自从南斯拉夫“最高统帅”约·布·铁托十年前谢世以来,南斯拉夫国内积累的问题纷纷出现,特别是民族矛盾越来越尖锐和公开化。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来,东欧国家相继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南斯拉夫的政局,于是发生了一系  相似文献   

6.
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与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是当今世界经济、科技最为发达的国家,也是执行技术出口管制最严格的国家。美国限制或禁止某些技术和高技术产品对我国出口,显然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与国家安全、战略利益、外交政策密切相关,美国技术出口管制政策对中美两国之间正常的经贸往来造成了严重的干扰。  相似文献   

7.
阳春3月,我们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代表团访问了南斯拉夫。亚德里亚海的旖旎风光、异国他乡绚丽多姿的情趣固然令人向往,但出于职业好奇,我更多地注意的是在这块热气腾腾的土地上,在现实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的那种令人兴奋而又有些捉摸不定的变化。最初的印象:严重的通膨刚到南斯拉夫时最使我感到新奇的是第纳尔与西方货币的比价自由浮动。我曾去过不少东欧国家,但在我的记忆中还从未有过哪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样做。我们下榻的旅馆位于贝尔格莱德市中心,附近银行林立,各家银行或兑换点每天都根据世界行情标  相似文献   

8.
南斯拉夫局势一直处于紧张、动荡和危险之中,它给欧洲带来了不安,更冲击了已经陷入危机的苏联东欧国家的局势。为此,欧安会、欧共体积极设法对南斯拉夫冲突各方进行调停,苏联也在积极地开展外交活动。自南斯拉夫的两个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宣布“独立”之日起,苏联政府以及官方人士频频发表声明和谈话。7月初,戈尔巴乔夫派特使访问了南斯拉夫,转交了他给南斯拉夫联邦总统的信  相似文献   

9.
近一两年以来,特别是去年美国轰炸我驻南斯拉夫使馆以后,我国更加重视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而在周边国家中,中亚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如何看待中亚形势?从整个欧亚大陆来看,中亚有自己的特色。原苏联东欧地区已经形成几大板块:东欧国家,以波兰、匈牙利、捷克为首,西靠西倾进一步加剧,谋求加入欧盟和北约,基本上完全西化了;以俄罗斯为首的独联体地区,经济转轨还没有完全完成,但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也基本上西化了;惟独中亚地区仍保持自己的发展特色。中  相似文献   

10.
前苏联与前南斯拉夫在对待主体民族政策上的比较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南斯拉夫由于缺乏对国内各民族历史和现状的深入分析,在制定民族政策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尤其是在对待国内主体民族的问题上,两国更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原则.苏联片面宣扬"大俄罗斯主义",压制国内其他少数民族;南斯拉夫则把斗争矛头指向"大塞尔维亚主义",以维护国家的安定统一.虽然两国在对待主体民族方面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政策,但却产生了相同的结果,使这一问题演变为引发国内民族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解体或分裂.  相似文献   

11.
前东欧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开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由于苏联外力作用,富有成效的“民族化道路”探索夭折了。20世纪50年代后各国虽曾进行了多次改革,但终究未能根本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这是东欧国家共产党丧失执政合法性,从而丢掉政权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在法西斯势力高涨并给世界局势带来动荡不安时,苏联提出了维护世界安宁的正确路线——集体安全政策,但最终却以苏德条约的签订而宣告破产。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西方国家对法西斯国家的绥靖政策及祸水东引的不良居心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该政策失败的关键。本文将转换视角,从苏联方面对待资本主义国家以及法西斯国家的真实心理来破析苏联对集体安全计划失败应付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苏联模式由于其产生时的历史背景和后期改革措施不力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弊端,并最终在历经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走向了失败。但人们不能简单地将苏联模式中一些具体形式上的弊端夸大为苏联模式本质上的弊端,更不能将这些弊端直接作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更不应因此而否认苏联模式对苏联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曾经作出的伟大贡献。而是应在分析苏联模式弊端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现状对避免其弊端的可能性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4.
出于担心古巴危机会引发世界核战争的顾虑,罗素积极介入古巴危机并在美苏等国之间进行斡旋和调解。在此过程中,罗素曾把古巴危机发生的责任一直错误地归咎于美国,而对苏联在古巴危机中的表现则高度称赞。与此同时,罗素还向苏联、美国、古巴和联合国等呼吁妥协和调解。在罗素看来,恰是他的调解才使苏联将导弹撤出古巴。其实,古巴危机的真正解除是由于苏联见证了美国的军事实力后,自认自己军事实力不足以对抗美国而后主动撤出古巴的结果,而罗素的调停恰为苏联将导弹撤出古巴提供了一个借口。尽管罗素在此事件中只发挥了一个表面调停人的作用,但是他仍然值得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学习。  相似文献   

15.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它所指引的道路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苏俄本应顺着新经济政策所指引的方向,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但由于理论的分歧,加之城乡关系的错综复杂、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等方面的原因,新经济政策推行不久就被废止了。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中,苏联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苏联对沙俄远东政策的继承,成为其参与金日成武力统一朝鲜计划的原始动力,后来在苏美的影响下,更多的国家卷入其中。其中,苏联在朝鲜战争升级中的作用最为显著,最后使朝鲜战争演变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局部战争。  相似文献   

17.
战时波兰流亡政府与苏联政府外交关系的恢复及随后苏联领土上一支波兰军队的建立,完全是英美与苏联大国关系的“副产品”.英国政府自战争开始后,一直试图将苏联政府拉向自己一边,苏德战争的爆发使英国政府与苏联政府的合作成为可能.为此,英国政府不惜一定程度上以波兰国家利益为代价.同时,苏联政府为扭转苏德战争初期溃败的局势及获得西方的援助,同意恢复苏波外交关系并允许在苏联领土上建立一支波兰军队.在反法西斯阵营中大国与大国、大国与小国之间,在合作的同时又存在着各自利益的冲突,大国之间的交易常常以小国作为代价.苏联领土上这支波兰军队的组建,即体现了在战争初期盟国间的这种合作.  相似文献   

18.
二战期间,苏共与南共之间在如何对待南流亡政府和南共是否应进行社会革命等问题上出现了矛盾和冲突。苏共要南共承认流亡政府的合法性并服从其领导,南共则加以拒绝;苏共只允许南共进行民族解放战争,南共则要同时进行社会革命。  相似文献   

19.
从亚太、西欧、东欧及前苏联、中东、非洲等世界产油重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7国作为研究对象,在构建石油工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国内外的统计数据资料,借助数理评价方法,对中、美等7国的石油工业国际竞争力作出评价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石油工业国际竞争力排在其他6国之后。中国需要在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石油公司资产结构调整、竞争机制构建和科技兴油战略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20.
曾山是江西苏维埃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中央苏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在苏区斗争时期,他坚决贯彻执行毛泽东正确的土地政策和军事路线,并为中央苏区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红军主力长征后,他为掩护主力红军长征,保卫中央苏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