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瞿佑的文言小说集《剪灯新话》问世后便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统七年国子监祭酒李时勉以“假托怪异之事,饰以无根之言”为由请求禁毁,因此,《剪灯新话》便成为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被禁毁的小说。其语言华丽,多为艳语,部分情节过于怪诞以及小说的“诲淫”倾向则是其被禁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乾隆救修<四库全书>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件盛事,伴随进行的禁毁书查缴运动使我国古代典籍遭到了一次巨大浩劫.河南一直与这场运动相始终,共查缴书籍约为5496部;共有38个豫人的65种著作被禁鲠.以河南为个案分析,以此揭示乾隆帝借编纂<四库全书>之名给中国古代典籍造成之灾难.  相似文献   

3.
礼乐文明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由于文献不足的问题,人们对商代在中国礼乐文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论述很少。而商汤桑林祷雨为史书多处记载,是有商一代关于礼乐记载较多的事件。从此入手探讨《大濩》乐与《桑林》乐的关系兼及论证了阳城县为桑林祷雨的地望,认为桑林祷雨及《大濩》乐的制作反映了商汤把以民为本的道德准则和上帝的意志结合起来的治国思想,其中德治是其核心。认为商代礼乐的功用虽然仍以巫术宗教礼仪为主,但是也已经开始向治国和教化的工具转变。因此商代是我国礼乐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4.
在汉代,"罢癃"的称呼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不仅先天的侏儒和残疾或后天的残疾属于"罢癃",重症病人和受过宫刑的人亦称为"罢癃"。汉代对"罢癃"的管理有一些专门的规定:设专门官员严格编录"罢癃"户籍,地方吏员对"罢癃"人口申报不实要受到惩罚;"罢癃"一般情况下不具有到官府作证、举诉等权利;汉代"罢癃"在正常年景下要服更赋;"罢癃"要交假税、服刑,在特殊时候也要服兵役等等。汉代非常重视对"罢癃"的救抚,不但国家投入大量的钱物,而且宗族势力亦参与其中,体现了国家社会对"罢癃"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任德昕 《科技资讯》2010,(7):245-245,247
中国历史上的散乐与百戏往往被认为是一个乐种,近期一些学者提出质疑,本文对上两种观点进行深入剖析,并运用史料、考古、图像等多种手段,从出现时间,音乐地域差别、演出方式,涵盖内容等多方面进行考证,得出自己的意见:"百戏"是后汉以来由西域传入的,与散乐在性格上相似,但在内容与音乐上却不尽相同,到隋唐时期被逐渐同化了的两种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6.
礼于乐     
礼乐铸就中华文明,礼乐文明渗透各领域之中。本文就礼于乐所涉厦的四个方面,图腾宗教、典章制度、交际礼数.民俗礼饵磐咚论述,在此基础上,探讨礼于乐的外在形式与内在属性。望借此拙文,从另一视角诠释礼于乐并深化对礼于乐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汉代的面具分为假面、假头、面罩、面像四种。汉画百戏中的面具主要有防护头部、扮饰角色的功能;汉代傩仪中的面具多为假面,具有征服鬼蜮魍魉、通神震慑的功能;丧葬礼仪中的面具主要有缀玉面罩、玉衣面罩、木质漆面罩、青铜人面像、镇墓吞口等,其功能是镇守墓室、延缓尸体腐烂、纪念死者威仪。  相似文献   

8.
“礼乐”互动指的是“礼”和“乐”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所形成的关联共生、相济为用的人文特质,其源于周代礼乐文明,以中和的秩序为内在精神,逐渐演变为以儒家美学为主导的审美价值体系、思维形式与意义表达。以此视角探究久为经学名目所掩的唐代“九经”之一《周礼疏》,彰显经学家贾公彦在义疏中展现的儒家审美思考。其《疏》是在唐代初年以礼乐立国的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中展开的,主要就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礼”“乐”关系、“礼乐相济”等论题加以继承与补充,在对律吕、礼器等的诠解中申发了礼乐“中和之美”,还就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予以探讨,是儒家美学和礼乐审美的重要构成部分,作为官修科举教材,其对唐代及后世的礼乐文化建设给予影响深刻,美学意义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是编钟制作应用的鼎盛时期,而汉代以后钟乐则在总体上走向了衰落.目前学术界对此历史变化还缺少全面系统的研究.拟结合对现存实物及画像石等内容及社会背景的考察,来讨论汉代编钟的制作和应用规范问题,从制作技术、音律、配伍组合应用、应用等级规定和礼仪之外的应用等方面揭示汉代钟乐面貌,为探讨礼乐文明在汉代的演进变化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一 在儒家所主之礼乐说中,礼乐二者,合为一体;不偏不倚,相反相成。论语学而云: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邢疏云: “此章言礼乐为用相须乃美。……和谓乐也”。‘礼之用,和为贵’者,谓礼必资乎乐;‘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者;谓乐必资乎礼也。礼记仲尼燕居云: “达於礼而不达於乐,谓之素;达於乐而不远於礼,谓之偏”。素乃重礼之过,‘偏’乃重乐之过;是皆不远礼乐为用相须,不可偏废之情耳。漠书礼乐志云: “六经之道同龄,而礼乐之用为急。………二者并行,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