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5 毫秒
1.
隐喻在语义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感隐喻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反映了感官词之间的相互映射和意义变化。以通感隐喻为理论基础,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对味觉词“苦”的语义变化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多部辞书,总结其通感语义演变的实际过程。研究发现,“苦”的通感义项演变过程符合汉语通感隐喻的映射规律,并利用通感隐喻认知机制解释了“苦”的通感义项出现顺序不同的原因。梳理味觉词“苦”的通感语义演变过程,有助于更好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帮助留学生把握“苦”等味觉词的基本义和引申义。  相似文献   

2.
马秋月 《科技信息》2009,(14):211-212
认知语言学认为,任何语言现象都是有理据的。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从空间关系的视角探讨了汉语中“前”的语义网络构建,试图以具体的语言事实检验空间概念及其空间意义拓展的观点。文中指出,在汉语中,“前”所投射的主要目标概念.为相对抽象的时间域,与“前”有关的词语用于隐喻抽象概念的为数众多,这验证了认知语言学中意义是概念化的结果的观点,说明空间概念作为人的经验之一构成了理解其他概念的基础,基本的空间意象图示是人们对抽象领域概念化的认知工具。  相似文献   

3.
宾语代入现象是汉语动宾结构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对于这种特殊的现象众多学者进行过不同的研究,研究的视角大多局限在句法、语义和语用的角度,从认知角度进行的研究并不多。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参照点理论解释汉语宾语代入现象,并分析其对翻译的启示,希望能对外语学习者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词多义现象在很多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应用范畴化,原型和范畴理论等相关理论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对认知语言学中相关理论加以进一步掌握并对现实存在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语言性别差异研究是近些年在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及认知语言学交叉领域出现的崭新课题,尤其是从社会语言学及心理语言学双重影响下探讨语言性别差异带来的交际模式和自我认同变化的研究已引起广大语言学家的重视。通过对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的研究,探讨性别差异在语音语调、词汇层面、话语表达等社会交际方面的表现,试分析男女各自交际模式的不同与变化,从而验证其交际模式的变化受内在自我认同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两种语言的文体、语体、语境等诸多因素的不同与制约,必然会造成内容、形式、意义等各方面的翻译流失。文章结合当前语言学中的最新前沿学科语用学的相关知识,按照翻译的一般认知规律与过程,初探文学翻译中“同词异境异意”现象,从翻译的语境认知转向探讨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基本层次范畴的概念,在认知语言学中,范畴化是一个重要概念。而在判断汉语基本层次概念时认知语言学所使用的判断标准有缺陷。造成判断标准和词汇现象矛盾的主要原因是词汇系统、构词方式、思维方式的不同;此外,不同的文化模式对判断基本层次范畴也有相当大的影响。认为判断基本层次范畴应该和不同文化模式、不同语言系统相结合。提出假设:人类语言中大多数的基本层次范畴词语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8.
借助认知语言学的隐喻和转喻理论,研究了一个社会语言学关注的语言现象——汉语的认知称谓词。其中的结构隐喻以相似性为经验基础,对人认知的概念化过程遵循了存在之链中从低到高的顺序。空间隐喻则遵循了意象图式隐喻的内在逻辑,以经验共现为基础。此外,相当数量的包含转喻思维的认知称谓词证明了概念转喻对抽象思维所发挥的不可忽视的作用,主要涉及理想认知模型整体与部分和部分与部分的转喻关系,事物之间的相邻性是转喻的基础。借人指人的汉语认知称谓词证明人名可以代表角色,这是Fauconnie否认人名代表角色的可能性的一个反证。  相似文献   

9.
牟楠 《当代地方科技》2011,(21):75-75,77
春晚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本文通过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文化心理三个角度对春晚流行语的产生途径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春晚流行语所反映的人们的心理认知规律、社会现象和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0.
预设是一个复杂的语言现象,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理想化认知模式理论、图形—背景理论和心理空间理论对预设现象进行了初步的认知分析和解释,为预设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1.
图集的统一协调,对图集质量有很大影响。本文是作者在编制北京市农业区划地图集的实践基础上,根据地图信息传输论的观点,对农业区划地图集的统一协调的内容及方法进行了探讨。试图总结编制这类图集的统一协调模式,以供读者编图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国家法的抽象正义观与民间法的情理正义观,认为西方国家法的抽象正义观与东方民间法的情理正义观存在实质的不同,原因在于思维方式、超验与经验传统、政治结构的差别。在现代法治理念下,传统民间法所代表的正义观将向混合正义观转型,西方法治所代表的国家法抽象正义观是其骨架。  相似文献   

13.
许多科学家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都预言,真空是未来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十七世纪的伽利略时代人们曾讨论过"真空"是否存在的问题.当时的学术界分成两派,一派以帕斯卡为代表,认为真空存在,另一派以笛卡尔为代表,认为真空不存在,最后实验证明"真空存在派"正确.现代研究表明,真空并非一无所有,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排除了真空物质后的空间",即"真空的真空"是否存在.本文探讨了与"真真空"有关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观测实验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最终解答"真真空"的存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给出了一维非自治时滞系统点态退化的一个例子,拓宽了该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与不同文明时期相适应的人-自观念。从"天人合一"到"人定胜天"再到"和谐共生",这是人-自观念演进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过程,它们都是时代的产物,都包含着不同程度的合理的因素,我们必须对它们进行具体的辩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对于行政许可违法的法律责任问题,人们往往是从行政许可实施违法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对于设定违法及其责任追究的探讨却相对薄弱。然而。行政许可设定一旦违法,其对相对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将会更大,因此,对许可设定的违法及其责任问题进行研究,以避免违法行政行为的发生,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不仅必要而且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曲面“侧”是一个重要而难以理解的概念,本文对曲面“侧”概念的讲授方法进行了探讨,给出了曲面“侧”概念的“参照物”理解法,通过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影响要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是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动生活状态的重要表征。在梳理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相关概念、测度方法基础上,分析了物质环境要素和非物质环境要素对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的影响;提炼出有效支持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的中观环境规划、微观环境设计和政策文化扶助层面的策略;指出了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的研究建议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20.
利用对位异构体的对称性由核磁共振氢谱测定了工业十二烷基苯在硝硫混酸中的硝化选择性,发现一硝化产物中对位异构体的比例为75% ̄80%。以月桂酸和苯为原料,经氯化、酰化和还原合成了正十二烷基苯。在同样条件下研究了正十二烷基苯的硝化,由核磁共振氢谱和气相色谱分析,发现一硝化产物中对位异构体的比例仅为60%。根据空间位阻效应,对结果进行了讨论,并与甲苯,乙苯,异丙苯等短链烷基苯的硝化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