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孢粉推测上海地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植被、环境演变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通过对上海地区斜土路2号孔晚第四纪地层的孢粉研究,划分出了晚第四纪8个孢粉组合带,并结合邻近钻孔孢粉研究资料,恢复了该区植被演替、气候波动的六个阶段,这种气候波动不仅与世界性气候变化一致,而且其波动曲线也与海平面变化相吻合,从而为本地区进行地层年代划分和对比提供可靠的证据,为本地区晚第四纪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的重建提供了丰富的孢粉学资料。  相似文献   

2.
 柴达木盆地沉积有巨厚的晚新生代沉积物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是研究晚新生代以来气候与环境变化、构造运动与盆地演化、成盐成矿规律的理想地区。通过对柴达木盆地钻孔和剖面的含盐地层测年数据进行总结,并与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活动和构造运动进行对比,认为柴达木盆地成盐期与青藏高原第四纪冰期及构造运动阶段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柴达木盆地西部盐湖和干盐湖中通常发育有倒数第二次冰期及末次冰期的石盐层,某些盐湖中还有希夏邦玛冰期、望昆冰期、中梁赣冰期的石盐层;迄今为止在柴达木盆地东部的察尔汗盐湖区中仅发现末次冰期以来的石盐层。冰期环境下的干冷气候及冰川扩张,造成盐湖补给水源的减少,有利于盐类物质的沉积。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最近20年来国际上更新统—全新统千年尺度气候地层划分认识的基础上,粗略解析了2012年编制的过去270ka以来区域年代地层对比表,并评述了我国上更新统—全新统千年尺度气候地层划分与研究进展.对于气候变化不稳定性的原因,列举了一些学者对其的驱动机制的看法,并倾向的认为千年尺度变化是在地球外部太阳活动强迫因子影响下与地球气候系统内部耦合发生的气候的震荡.  相似文献   

4.
中国黄土区东亚古季风气候与冰期气候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中国黄土区冰期气候与季风气候记录;进行了黄土磁化率与大洋δ18O曲线对比,并且将黄土组合—古土壤组合与冰期-间冰期气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黄土组合与古土壤组合记录了冰期气候与间冰期气候;中国黄土—古土壤堆积是全球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与东亚古季风气候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就渤海南部末次冰期晚期以来的地层序列与地质环境演化特征,将研究区域划分出4个沉积环境区,分别选择4个典型钻孔(ZK101,ZK228,C305,Y86)进行了对比研究,选用27个钻孔联成282km长的地层剖面,剖面明显反应出郯庐断裂带挽近的运动及现代黄河三角洲体的均衡作用,同时,分析了本区全新世气候及海侵边界层。  相似文献   

6.
西安神禾塬全新世黄土磁化率反映的古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西安地区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特征进行研究,从而为预测西安地区乃至中国和全球未来环境的发展趋势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西安神禾塬鱼包头村典型剖面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地层的岩性描述、地层划分和对比,结合泾阳县新庄村AMS14C的年代测定和其他学者的测年数据,建立该地区全新世以来黄土沉积年代序列。结果根据磁化率气候替代指标显示的曲线特征,得出了这一替代指标在剖面上的变化规律以及该黄土剖面所反映的东亚冬、夏季风强弱变化特点,将西安地区10 000年以来的气候演变划分为7个气候阶段。结论全新世以来,西安地区气候变化表现为周期性、不稳定性和趋势性。  相似文献   

7.
对西安地区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建立该地区全新世以来黄土—古土壤沉积年代序列,揭示其反映的东亚冬、夏季风变迁规律,为预测西安地区乃至中国和全球未来环境的发展趋势提供依据.通过对西安白鹿塬刘家坡典型剖面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地层的岩性描述、地层划分和对比,结合泾阳县新庄村AMS14 C的年代测定和其他学者的测年数据,建立了该地区全新世以来黄土沉积年代序列.根据磁化率气候替代指标显示的曲线特征,阐述了这一替代指标在剖面上的变化规律,探讨了该黄土剖面所反映的东亚冬、夏季风强弱变化特点,论证和详细分析了西安地区全新世以来环境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进而对该剖面磁化率曲线特征与其他学者的孢粉谱建立的温度曲线对比,对西安地区全新世以来古气候的阶段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论证.将西安地区10 000年以来的气候演变划分为7个气候阶段.  相似文献   

8.
四姑娘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第四纪冰川可分为3期.末次冰期时长坪沟口属于冰缘地带,在前次冰期冰碛物上发育了冰楔构造,冰缘地带冰川融水形成黑色细砾堆积.根据新的证据,末次冰期时四姑娘山长坪沟口附近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14~20℃.末次冰川作用发生时恰好也是四姑娘山地区强烈抬升的时期,因此,这套粗碎屑堆积可能是推覆构造的沉积响应,表明末次冰期时可能存在气候与构造联动作用.四姑娘山地区末次冰川规模较倒数第二次冰期明显偏小.  相似文献   

9.
从2000年以来国际上二叠系正式三分,二叠系划分和对比时采用的标准是海相地层.因为非海相地层的划分和对比一直是一个国际难题,所以以海陆交互相及陆相为主的华北地区二叠纪地层难以和国际标准的海相地层对比,华北地区二叠系三分界线难以确定.华南地区二叠系为海相,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研究已基本与国际接轨,成为中国年代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标准.对于华北二叠系三分,我们结合综合地层学的研究手段用华北地区的标准剖面与华南标准剖面行研究和对比,来确定华北地区二叠系三分的界线.  相似文献   

10.
晚更新世末期东亚季风活动与陆架区沉积环境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距今18000年的最后冰期最盛时期到距今10000年开始的全新世海侵,全球气候发生过急剧的变化。位于亚洲东部的古季风活动也经历了盛衰变化。大量的钻孔及浅地层剖面分析资料已经证实,冰期最盛时期陆架区古季风活动加强,陆架出现了沙漠环境与黄土沉积。当冰期结束,气候转暖,冬季风减弱之际,南黄海陆架及长江三角洲一带的沙漠与黄土分布范围也随之缩小,原先的沙漠活动区变成了黄土分布区,也就是所谓硬粘土沉积区。随着古季风活动的进一步衰退和海面的不断升高,来自陆架区的东北风变为冷湿气流。长江三角洲地区和陆架上出现了有利于沼泽发育的环境,全新世海侵把泥炭层淹没。陆架区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地层中出现沙层、硬粘土和泥炭层的沉积序列,即“三元沉积结构”,是古季风盛衰过程的最好记录。  相似文献   

11.
崂山古冰川遗迹的地质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崂山是中国海岸线上的最高峰。研究发现,崂山发育有典型的古冰川侵蚀和堆积地貌,拥有我国东部罕见的冰碛海岸和冰碛扇等地貌类型。更新世期间,崂山至少发育过4次古冰川作用。更新世早期,崂山东部的雪线为60-90m(现代海拔),崂山及其周围共发育60余条古冰舌,东部的冰舌一直伸入黄海之中。孢粉组合特征说明,崂山在冰期具备形成冰川的气候条件;堆积物粒度曲线显示为冰川成因的沉积特征。研究还发现,中国东部的古冰川遗迹可能大部分被埋藏起来;区域地形特征和当地气候条件是决定雪线高度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祁连山东段冷龙岭南麓白水河冰碛物ESR测年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白水河是祁连山东段冷龙岭南麓大通河的一条支流,在其谷口保存有形态较完整的冰川终碛,终碛剖面中有将该终碛垄分成两次冰川作用的一推积垄,此次用ESR测年技术对采自该剖面中的冰碛物进行了测年研究,推积垄前部上样品测得的ESR年龄为73.0ka,55.8ka;推积垄后部靠近推积垄的一个样品,测得ESR年龄为36.7ka,所测得的ESR年龄与终碛垄沉积的新老关系相一致,经过ESR测年结果的误差与其可靠性讨论并结合终碛垄沉积关系和推积垄前后的^14C年龄得出;推积垄前部的冰碛物为末次冰期早期沉积的,与深海氧同位素的4阶段相对应;推积垄后部的冰碛物为末次冰期晚期所沉积的,可与深海氧同位素的2阶段相对应,此结论也进一步验证以往学者所得出的结论,说明冰碛物可以用ESR技术进行测年。  相似文献   

13.
崂山是中国海岸线上的最高峰。研究发现,崂山发育有典型的古冰川侵蚀和堆积地貌,拥有我国东部罕见的冰碛海岸和冰碛扇等地貌类型。更新世期间,崂山至少发育过4次古冰川作用。更新世早期,崂山东部的雪线为60~90 m(现代海拔),崂山及其周围共发育60余条古冰舌,东部的冰舌一直伸入黄海之中。孢粉组合特征说明,崂山在冰期具备形成冰川的气候条件;堆积物粒度曲线显示为冰川成因的沉积特征。研究还发现,中国东部的古冰川遗迹可能大部分被埋藏起来;区域地形特征和当地气候条件是决定雪线高度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第四纪并非一个“太平”时期。第四系中包含着一系列地质事件标志。诸如新构造、第四纪冰碛层、黄土层、古人类化石及其所使用旧石器、各次海退与海侵的沉积物、地磁极性期与地磁极性事件、不同高度新老河流阶地上的沉积物、垂直溶洞与水平溶洞中的沉积物……这些地质事件标志之间,肯定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一个标志的出现会影响到另一个标志的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具有全球性与同时性的特点。但有些关系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更新世中国东部盛行季风,长江谷地产生冰川,庐山冰川发育、更新世亚洲东部雪线降低,鄱阳湖畔有发育完美的羊背石及冰溜面,终碛及冰水沉积物。有3次冰川期:庐山鄱阳冰川期、大姑冰川期、庐山冰川期  相似文献   

16.
The ever increasing demand of mineral resources in China was assessed an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uperlarge ore deposits was the best way to meet such demand. Research and exploitation of superlarge ore deposits can bring great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to the society. It is also the best way to a better integration of resource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herefore provides a basi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China has made important advancements in the research of superlarge ore deposits and especially in classification, selectivity and confinement of deposit types and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metallodynamic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rust and the mantle and the core should be studied. At the same time, a new concept of resources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build a new integrated system for research, and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相似文献   

17.
北门江流域更新世沉积广布、厚度巨大.在对区内的建筑砂矿进行成矿背景条件研究时利用了陆地卫星TM图像与区内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进行综合解译,发现了区内的冰蚀台面、冰洼、冰斗、冰川槽谷和冰碛堤、冰碛裙、冰水扇等冰川作用遗迹.通过对冰蚀、冰碛地貌的研究,发现它们之间是一系列有规律的组合,有其密切的成生联系,是更新世多次冰川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铜矿开发和利用历史悠久。得益于复杂的地质结构及地质演化过程,青藏高原具备得天独厚的铜矿成矿地质条件,铜矿因此成为高原地区最重要的优势矿种之一,探明铜资源量位列全国之首,是中国最重要的铜矿产地和后备铜资源基地。青藏高原地区铜矿床主要分布在玉龙铜矿成矿带、冈底斯铜矿成矿带及班公湖-怒江铜矿成矿带等3条铜矿带内,形成时代集中于喜马拉雅期和燕山期,暗示其形成和演化与高原构造-岩浆事件密切相关,是响应重大地质事件的产物。矿床具有成因复杂、综合利用价值大的特点。本文以铁格隆南铜(金)矿床、雄村铜金矿床、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和驱龙铜钼矿床为例,介绍了青藏高原地区几种主要的铜矿床成因类型。巨大的铜矿资源潜力将改变中国铜矿资源分布格局,但在资源开发的同时,需要注意资源与环境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以冰川冻土地貌、岩溶地貌及相应的黄土堆积、红土的发育等地貌与堆积物以及海面与湖面变化、生物群演替与迁移等多种气候标志为依据,讨论我国气候地貌形态特征、分布规律、发育深度等问题,进而探讨我国第四纪以来气候变化总趋势。  相似文献   

20.
StudyonQuaternaryglaciallandformsinGongwangMountainsinnortheastYunnanProvince,China¥KuangMingsheng(DepartmentofGeography,Sou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