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常红星  李雨阁  张新中 《甘肃科技》2007,23(8):134-137,113
文章在总结分析基础隔震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既有建筑物加固改造中运用基础隔震技术,来提高既有建筑物的结构抗震性能,并且提出在建筑物整体移位过程中运用基础隔震技术的施工技术,来提高移位后的建筑物的结构安全等级;可为既有建筑物加固改造和古建筑保护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隔震技术是被动控制技术一个分支,是一项新兴的抗震技术.本文主要提出隔震支座的不同的布置方案对建筑物造价的影响;同时,通过对隔震结构一系列的分析,总结出了选择隔震结构的准则,为隔震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隔震技术将建筑物和强烈地面运动隔开,使作用在结构上的水平地震力降低,从而提高了结构安全性或降低建筑物造价的原理.并主要对美国,新西兰和日本这三个走在抗震研究前沿的国家的隔震技术的应用情况包括隔震材料和隔震体系作了详细的介绍,同时简要介绍了在进行隔震设计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从业主的认识误区、生产工艺和工程师的设计观念几个方面,分析了阻碍我国使用隔震技术的原因,并对怎样推广隔震技术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凌郁 《科技信息》2011,(13):341-342
近几年来,全球地震灾害频发,建筑物的抗震减灾性能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分析基础隔震结构建筑与传统抗震建筑的差异,重点介绍了基础隔震结构的技术关键—基础隔震层和隔震装置。结合近20多年来隔震结构建筑成功运用的实例,凸显出了隔震结构建筑在抗震方面的优越性,最后,结合基础隔震技术的经济性,对未来隔震结构建筑的发展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建筑物基础隔震技术的特点及性能;通过改变建筑结构的传力途径,加固原有基础,并在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增加隔震支座,保证连接牢固;不仅能提高既有建筑物的结构抗震性能,为既有建筑物的加固提供了新的有效方法,也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汕头隔震器材实业公司主营的建筑用的隔震橡胶垫产品是建筑物隔震防灾的关键构件。该产品是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UNIDO)提供技术援助,经消化吸收,创立了一种崭新的隔震建筑新概念、新理论、新体系、新的设计方法和建造技术。公司产品由国内外著名建筑结构减震工程专家和橡胶制造专家参与指导和设计,以及有关技术人员长期共同研究、改良、试验定型的。产品已取得了国内质量认证,正在进行国际认证。应用橡胶垫的隔震建筑物具备:在超烈度的突发地震中确保安全;技术可靠、成熟,性能稳定;经久耐用,夹层橡胶垫的耐老化寿命长于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节省造价,施工方便,适应面广等优点。公司产品已成功地应用于多项  相似文献   

7.
主要介绍了某体育馆隔震技术的使用部位、技术措施和施工要点。施工中,通过对隔震支座的竖向变形观测,使用时不会对建筑物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毛志童  苏海明 《甘肃科技》2004,20(11):139-140
隔震技术的应用有效的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掌握好它的施工技术,以便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普通橡胶隔震垫在不同建筑物中的隔震原理.在彭州人民医院病房综合大楼中,组合应用了两种类型的橡胶垫.并分析了该综合大楼的隔震效果,以及建设成本的变化,为同类型的建筑物隔震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叠层橡胶支座抗震是结构抗震技术中的新兴技术,是通过采用隔震技术把建筑物上部结构和地基基础“隔离”,来延长隔震结构的系统周期,消化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可以降低上部结构的抗震设防烈度,以达到以柔克刚的效果.文章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论述了隔震支座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为减小铁路运营引起的环境振动,提出了一种新的隔振方法——隔振堤.建立了隔振堤-土体-路基的二维有限元计算模型,研究了隔振堤材料、坡角、地基土性质、隔振堤的中空大小、转角数量对铁路环境振动隔振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隔振堤的材料弹性模量越大,场地土体的弹性模量越小,其隔振效果越好;陡坡角隔振堤在近隔振堤区域的隔振效果更明显,但中坡脚和缓坡脚隔振堤在远侧的隔振效果更好;中空对隔振堤的隔振效果几乎没有影响;随着隔振堤转角数量的增加,非振动放大区内隔振堤的减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劲性橡胶隔震支座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钢筋直径的劲性橡胶隔震支座与普通橡胶隔震支座进行对比试验研究,分析了支座的竖向刚度、水平等效刚度、最大水平恢复力等特征参数与水平剪切变形、竖向压应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劲性橡胶隔震支座相对于普通橡胶隔震支座其水平等效刚度和耗能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加劲构件提高了橡胶隔震支座的抗倾覆性能和安全可靠性,改变钢筋的直径可调节劲性橡胶隔震支座的隔震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将混凝土板埋置在振源下或需隔振位置下这两种布置方式的隔振效果,本文采取试验研究的方法,测试了有无隔振措施时地表的加速度值,并通过两者加速度比值来衡量隔振效果。结果表明:混凝土板的埋深变化对隔振效果有较大影响,振源下混凝土板埋深参数为0.038时隔振效果显著,增大至0.153后隔振效果明显下降;隔振位置下板的埋深参数从0.019增加至0.076后板上方区域加速度比值明显增大。增大板的宽度有益于隔振,振源下板宽度参数从0.23提高至0.46后隔振效果得到了改善;同样隔振位置下板宽度参数从0.11增加至0.34后板上方振动明显减弱。增加板厚有利于隔振,但小幅度增加板厚对提高隔振效果作用不显著。此外还发现在不改变板总厚度的情况下,换用双层板的隔振效果比使用单层板要差,且双层板层间距的增大会使隔振效果变差。试验中存在当振源高频振动时隔振区内加速度比值较大的现象。由于将板埋置在振源下效果更好,本文进一步通过正交试验探究了振源下混凝土板隔振效果最优的尺寸及埋深。  相似文献   

14.
橡胶垫隔震结构在遭遇大的罕遇地震时,由于隔震层的位移过大,会引起隔震层的破坏.在加入常规被动阻尼器后,隔震层位移得到减小,但上部结构层间位移和加速度将要放大.这个过大的绝对加速度将使结构内部的物品遭到破坏.为此,采用磁流变(躲)阻尼器与普通橡胶隔震支座相结合,采用不同算法和控制策略对结构进行振动控制.振动台试验结果表明,该组合智能隔震系统相对一般被动隔震装置,能同时减IJ~l-部结构加速度和隔震层位移.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KZ–28型可控震源隔振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基础上,建立了被动隔振系统的物理模型,对可控震源被动隔振系统进行了仿真研究.构建了基于单片机的反馈控制混合隔振系统实验平台,实验表明,实验平台在2~6Hz低频干扰下的主动隔振效率大于80%.混合隔振系统的实验研究可为可控震源混合隔振系统的实际应用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针对国内现有隔震装置在竖向隔震的空白,以基础隔震原理为依据,在钢筋沥青复合隔震层的基础上,提出并开发了一种新型三维隔震装置——三维复合隔震墩,在减轻水平地震的同时也能有效地进行竖向隔震,并介绍了其构成及工作原理.用刚体质量块作为上部结构,对三维复合隔震墩进行振动台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该三维复合隔震装置竖向及水平向隔震效果均显著,还具有造价低廉、构造简单等特点,十分适用于我国村镇地区.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基础隔震结构能量设计方法原理。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了5层3跨框架结构模型,对比分析了基础固定结构、基础隔震结构和粘滞耗能组合隔震结构地震反应。结果表明,基础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显著小于基础固定结构,隔震结构层间位移集中于隔震层。在隔震层加设粘滞阻尼装置后,上部结构减震效果与未加设阻尼器隔震结构相近,而隔震层位移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18.
以高层框架结构为对象,提出一种结合分段隔震和相邻建筑物连接阻尼器耗能的新型混合被动控制体系,能有效应对宽频地面运动,具有较高的鲁棒性和冗余度.通过对同一高层建筑结构分别采用无隔震形式、分段隔震形式和混合被动控制形式进行数值模拟,考察短周期波、含滑冲效应脉冲波和长周期波作用下分段隔震体系和混合被动控制体系的减隔震效果.研究表明,短周期波作用下分段隔震体系控制效果较好,但在含滑冲效应脉冲波和长周期波作用下分段隔震效果不佳,基础隔震层和中间隔震层的位移较大,存在超出支座位移限值的可能,而采用混合被动控制体系能有效减小隔震层的位移,显著提高结构减隔震效果,且当中间隔震层设置在结构中部时混合被动控制体系的减隔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笼形机座隔振系统是大功率发电机定子机座隔振系统的一种新型结构。对ASTHOM330MW发电机笼形隔振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和分析。给出了这种机座隔振系数的定义以及隔振系数、机座振动形态的测试和结果,并介绍了试验用激振器的研制和使用。本研究对发电机定子的隔振研究和设计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